教育的沃土滋养着教研之花,使其四季绽放、馥郁芬芳。近日,济源市陈利初中地理名师工作室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多位地理教师齐聚一堂,围绕 “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区际联系” 主题,通过现场授课、评课议课以及中考地理复习微讲座等环节,为地理教学注入创新活力,探索教学新路径。 现场授课 :碰撞思维火花 尽显教学风采 活动伊始,两位老师率先登场,以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具匠心的教学风格,为师生们带来了精彩绝伦的地理知识盛宴,在课堂上碰撞出思维的绚丽火花。<br> <br> 济水一中的酒会平老师以 “西氢东送” 这一真实工程为生动载体,抛出 “西氢东送如何架起区域协同发展桥梁?” 这一极具吸引力的驱动问题。沿着 “东西部差异 — 工程路径 — 区际影响” 的清晰教学主线,层层深入展开教学,让地理课堂既有深度又充满温度,生动诠释了 “地理就在生活中” 的理念。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参与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在热烈的交流中,对区域差异的理解不断加深,思维的火花竞相迸发。 济源一中附中的曹敏老师则聚焦 “中国的区际联系”,巧妙选取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 等重大工程作为典型案例,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在教学过程中,曹老师借助动态地图和丰富的视频资料,将原本复杂抽象的区际联系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不仅牢牢掌握了知识要点,还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起综合思维能力,对区际联系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评课议课:深度剖析课堂 凝聚集体智慧 授课结束后,全体听课教师针对这两堂课进行了深入的评课议课。老师们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参与度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分析。他们既肯定了两位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如教学环节设计巧妙、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也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例如,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的设置上可以更具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评课老师们各抒己见,现场气氛热烈,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凝聚起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集体智慧。 微讲座:立足课表导向 聚焦能力培养 活动的最后,来自沁园中的李春景老师带来了围绕中考地理复习的微讲座 ——“立足课标,引导高阶 —— 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讲座中,春景老师紧扣地理课程标准,深入分析了中考对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案例,分享了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区域认知体系,培养高阶思维能力。老师强调,要以课标为基准,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老师们认真聆听,仔细记录,纷纷表示讲座内容干货满满,为今后的中考地理复习指明了方向。 此次地理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通过现场授课、评课议课和微讲座等多种形式,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它不仅促进了老师们对 “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区际联系” 教学的深入思考,也为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相信在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地理教学团队将不断深耕细作,推动地理教学质量迈向新的高度,为学生们的地理学习之路点亮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