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再谒三霄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月初三晌午,我与老伴及她同窗结伴而行,驱车驶向魂牵梦萦的三霄洞。这座隐于周至青山褶皱深处的秘境,自上次一别,已悄然走过十余载春秋,不知此番再会,又将以怎样的神秘韵致与我重逢。</p><p class="ql-block"> 车轮碾过宽畅笔直的山道,不多时便抵达峪口。弃车步行,转过一道山弯,踏上青石阶,眼前的景致瞬间与记忆中的画面轰然相撞,却又焕发着全新的生机。往昔略显沧桑陈旧的屋舍,如今已换上规整的架构,修缮一新,守护此地的居士也已换作陌生面容。岁月悄然流转,三霄洞在这人事更迭间,无声完成着新旧交替,始终安然伫立在青山的怀抱之中,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踏入三霄洞,“青山三霄洞”的往昔岁月,如同一幅泛黄却依旧鲜活灵动的古老画卷,在我眼前徐徐铺陈开来。三千余年前,商周之战的烽火燃遍中原大地,琼霄、碧霄、云霄三姐妹为报师兄赵公明阵亡之仇,摆下溪河阵,却不幸败于元始天尊之手。战后,她们获封“感应随世仙姑正神”,掌管人间子嗣,自此仙龄绵延五百载。八百余年后,三霄姑云游四方,被赵公明超凡的道骨仙风所吸引,从此青灯古卷相伴,日夜诵经悟道。她们先后于碧霞宫、峨眉山罗浮洞潜心修行,练就了赐雪、赐福等神奇神通,为日后济世救人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 西汉正月初六,三霄娘娘在前往太白山的途中,被翠峰山的绝美盛景深深吸引,驻足不前。此处山色如黛,山水相依,处处透着灵秀之气。那丈许深的石洞幽深莫测,洞内泉水清冽甘甜,沾衣不湿。三姐妹仿若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就此留在此处修行,开启了与翠峰山跨越千年的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修行期间,洞内常现仙风阵阵,引得过往路人纷纷入洞歇脚。人们饮下洞内的甘泉,顿感心清气爽,一些小疾也不治而愈;妇人饮后多能喜得贵子,士子饮后则往往金榜题名。这些灵验之事不胫而走,百姓们皆信是三霄娘娘显灵庇佑。于是,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建,修筑观景平台,塑造精美神像,“三霄洞”之名由此远扬,唐代景圣母在此修练的佳话也代代相传,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凝视着洞内斑驳的石壁,指尖抚过岁月留下的痕迹,我忽然领悟,三霄洞的传说或许不仅仅是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浪漫想象。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面对疾病的肆虐、灾祸的侵袭和子嗣繁衍的艰难,人们将全部的希望寄托于三霄娘娘。这看似虚幻缥缈的信仰,实则是人们心灵深处的避风港。就像洞内的那泓甘泉,也许它本身并无神奇药效,但当人们怀着无比虔诚的心境饮下时,心理上的慰藉与积极的自我暗示,何尝不是另一种强大而有效的治愈力量?这种“信则灵”的奇妙现象,正是人类在困境中自我救赎的智慧结晶。</p><p class="ql-block"> 而更令我感慨万千的,是三霄洞信仰历经千年传承,依然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朝代更迭,世事沧桑巨变,无数宏伟壮丽的建筑沦为废墟,众多显赫一时的家族归于沉寂,然而三霄洞的香火却从未断绝。善男信女们从五湖四海汇聚于此,有人虔诚求子,有人殷切祈福,看似所求各异,实则都是在追寻内心的安宁与安定。这不禁让我联想到繁华都市中的人们,在追逐物质满足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却常常在精神世界里迷失方向,陷入无尽的迷茫。相较之下,三霄洞前这些朴素而真挚的祈愿,显得如此纯粹而珍贵——原来,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跨越千年时光,始终未曾改变。只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走得太过匆忙,不经意间忘记了该如何安放自己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瞻仰之际,洞内三霄娘娘神像衣袂飘飘,厚重的历史感与神圣感扑面而来。老伴神情庄重地奉上布施,我望着她虔诚的背影,刹那间恍然大悟:信仰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神明是否真实存在,而在于它能让我们在喧嚣浮躁的世界里,寻得一个可以寄托情感、心怀敬畏的对象。三霄洞的存在,既是历史变迁的无声见证者,也是现实生活中无数人心灵的栖息之所。</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我频频回首,只见青山依旧满目苍翠,三霄洞静谧地伫立其中,默默承载着过往的传说与当下人们的祈愿。这趟再谒之旅,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故地重游,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历史对话,与自我对话。那些古老的故事、袅袅的香火,还有信徒们眼中闪烁的虔诚光芒,让我读懂了信仰的本质: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为了对抗生命的虚无、追寻存在的意义,精心编织的一条坚韧的精神纽带。当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感到疲惫不堪或迷茫无措时,或许都需要这样一处“心灵的三霄洞”,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飞速变迁,总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心怀敬畏,执着坚守。</p><p class="ql-block"> 车子缓缓启动,渐行渐远,三霄洞的身影在视野中逐渐缩小,却在我心底扎根生长,愈发清晰。往后的日子里,每当忆起此行,心中便会多一份对善良与护佑的美好期许。这趟行程,恰似在时光的长河中打了一个结,将千年传说与当下的感动紧紧相连,成为我生命中关于信仰传承的一段难忘而珍贵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4日于故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