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之春》(五)一一泸沽湖畔 (张文琼 图/文)

张文琼

<p class="ql-block"> 《云南之春》(五)</p><p class="ql-block"> 一一泸沽湖畔</p><p class="ql-block"> (张文琼 图/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泸沽湖</p><p class="ql-block"> 据说,泸沽湖,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交界处,为川滇共辖,湖东为盐源县泸沽湖镇,湖西为宁蒗县永宁乡。湖西略呈北西一一东南走向,湖泊面积50.1平方公里。泸沽湖海拔2685米,风光旖旎,素有“高原明珠”之称。</p><p class="ql-block"> 泸沽湖属高原断层溶蚀陷落湖泊,属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支流雅砻江支流理塘河水系,为小金河上源,经雅砻江流往金沙江。</p><p class="ql-block"> 泸沽湖湖盆区坐落于永宁盆地,是中国第三大深水湖泊,湖内有一小岛。泸沽湖周边主要居住着摩梭人、彝族和普米族,沿岸居住有蒙古族7种民族,约1.3万人。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婚姻制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高路险》</p> <p class="ql-block">《远眺玉龙雪山十三峰》</p> <p class="ql-block">《山顶俯瞰泸沽湖》</p> <p class="ql-block">大落水村</p><p class="ql-block"> 据说,大落水村,与泸沽湖相连,风景秀丽。泸沽湖格姆女神山海拔3754.7米,是泸沽湖四周最高山峰,被称为“摩梭人的女神”。</p><p class="ql-block"> 湖边的居民主要为摩梭人,也有部分纳西族和普米族同胞居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落水村》</p> <p class="ql-block">和谐塔</p><p class="ql-block"> 据说,佛经记载:昔王舍城中,提婆达多挑动僧侣争斗,佛陀派两位圣使前往调解,实现了和谐。摩羯陀人特建“争息塔”,以感谢佛陀恩泽。为配合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祈愿众生平安、世界和平,大落水村多为高僧大德以此佛教故事为典故,建“和谐塔”并于2014年12月16日落成。</p><p class="ql-block"> 和谐塔不仅是落水村的地标建筑,塔的意义也体现了当地多民族团结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游客至此应肃穆,按顺时针方向绕行祈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经筒</p><p class="ql-block"> 据说,转经筒又称“嘛呢”经筒、梵林转经筒、转经筒等,与八字真言和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关,藏传佛教认为,持颂真言越多,越表对佛的虔诚,可得脱轮回之苦。因此,人们除口诵外,还制作“嘛呢”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藏族人民把经文放在转经筒里,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诵经文一次,表示反复念诵着成百倍千倍的“六字大明咒”。有人还用水力、灯火热能,分别制作了水转嘛呢筒,代人念诵“六字大明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谐塔和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泸沽湖畔午后黄昏》</p> <p class="ql-block">摩梭人</p><p class="ql-block"> 据说,摩梭人,这个生活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泸沽湖畔的民族,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他们人口约5万,虽然没有文字,却有着丰富的民族语言。摩梭人的原始宗教,被称为“达巴教”,虽然发展缓慢,但却与纳西族的东巴教有着深厚的渊源,充分展现了其原始部落宗教的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摩梭女人》</p> <p class="ql-block">《摩梭汉子》</p> <p class="ql-block">《摩梭老祖母》</p> <p class="ql-block">《摩梭姑娘》</p> <p class="ql-block">《黄昏归来》</p> <p class="ql-block">《摩梭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摩梭人的“母屋”</p><p class="ql-block"> 据说,“日咪”,摩梭人意为“母屋”,又称“日咪日嘎拉” ,母屋是他们的家神之意,保佑他们平安、健康、顺利。母屋能阻止鬼怪进入,他们则爱护它,不能用刀乱砍,不能糊脏东西。母屋是他们一家人生活起居、接人待物、议事、祭祀的重要场所,陪伴了他们摩梭人的每一个重要日子,见证着他们每个摩梭人的生老病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摩梭人的母屋》</p> <p class="ql-block">“家屋”</p><p class="ql-block"> 据说,说起摩梭人,大多数人会想到“走婚”或“母系”,但事实上,家屋才是他们摩梭文化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家屋”包括家里所有的人、牛马牲畜、土地、山林、房屋财产等方方面面,对于他们来说,“家屋”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不论是何种婚姻家庭形态(母系家庭、母系和父系并存家庭、或一妻一夫小家庭)。他们家屋的成员不局限于血源,可以通过嫁娶、入赘以及过继来补充劳动力或继后。</p><p class="ql-block"> 他们在家屋一起劳作、共同生活、相互依赖、陪伴爱护、不分你我。家里的阿妈和舅舅是主要的劳动力,照顾一家老小。从资源稀缺、条件艰苦的时代开始,出于生理和生存的需求,他们一直遵循“女主内、男主外”的分工,他们有尊母、爱母、崇母的观念,但“女尊男不卑”。在他们家里,“娘亲舅大”、“舅掌礼仪母掌财”。</p><p class="ql-block"> 每个家屋都有一个“家姓”。家姓和性别无关,而和地理位置、图腾崇拜、迁徙路线等有关。比如“汝亨”,表示“以前居住在金沙江地带,后迁徙到泸沽湖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摩梭人的祖屋》</p> <p class="ql-block">“阿普阿日”</p><p class="ql-block"> 据说,在摩梭人的大家庭里,“阿日”(相较自己年长两辈的女性)和“阿普”(相较自己年长两辈的男性)是最受尊重和爱戴的人,是摩梭家庭的灵魂。身为家中的长者,阿日和阿普教导他们言行举止、礼仪规范。他们每天烧香、祭家神,为家庭祈福,陪伴孩子成长。晚辈都会尽到赡养义务,把家中最温暖的地方和家里最好的食物留给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摩梭人的祖辈》</p> <p class="ql-block">“妈妈”</p><p class="ql-block"> 据说,所有中年妇女,不管未婚或者已婚、曾否生育或是独身,一律称作“阿咪”(阿妈)。</p><p class="ql-block"> 大家庭里的阿妈有几个,年龄最大的叫“阿妈直”(大妈妈),最小的叫“阿妈吉”(小妈妈),其他的叫阿妈加其名字。他们不会刻意区分生母、姨母、伯母、舅母等。阿妈们之间只有年龄区别而没有亲疏之分。</p><p class="ql-block"> 阿妈们每天要操持很多家务,洗衣、织布、喂牲口、养育孩子,于他们而言都是温暖慈爱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他们称管家的阿妈为“达布”。她负责家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日三餐,还要管理家里的财产,是家里最辛劳的人。有了她,家庭就变得和谐、团结,有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神圣的象征,她孕育了他们的一切。比如,他们把泸沽湖叫做“谢纳咪”,意思是“母湖”。他们把四合院中最重要的房屋叫做“依咪”,意思是“母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摩梭人的阿妈》</p> <p class="ql-block">摩梭人的“走婚”</p><p class="ql-block"> 据说,摩梭人把“走婚”(走访)这种行为叫做Sese。白天他们在各自的大家庭生活劳动,晚上在一起,第二天早晨男子又回到自己的家里。他们和固定的走婚对象之间不娶、不嫁,暮合朝离,只以感情为基础,没有共同的经济关系。</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约会很含蓄,不会在公共场合牵手、拥抱、说亲密的言语等。走婚初期,男子一般等人们入睡后,再去女子家中相聚。第二天在人们活动之前回到自己家中。走婚时间长了,男子便会和女子的家人一起在火塘边坐坐、吃饭等。如果双方家庭有重大活动举行,例如修房建屋、春播秋收等,两人及家庭会互相帮助,逢年过节还会互相走动送礼。</p><p class="ql-block"> 走婚一般没有专门的婚礼仪式,而是在确定关系一段时间、有了小孩后才会举行“吉甲舍”(认亲)仪式,向社会公开关系。各地习俗各异,有很多地区的摩梭人也会在两个人确定走婚关系前进行“筹多起”(“敬锅庄”即订婚仪式)和“佐佐刊”(散礼物)的环节。</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走婚关系可以绵长到一辈子,也可能很短暂,这取决于双方的感情。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维持了很久,愿意住到一起,就可以选择到女方家或男方家同住、或建立他们新的家庭。如果他们的婚姻出现了矛盾,他们都有权选择是否结束这段关系。如果“初咪”(摩梭语“妻子”)不希望这个关系继续,会托人把他的私人物品转交给“汗初巴”(摩梭语“丈夫”)。如果汗初巴想结束这段关系,他只要不再去初咪家走婚,或者托人带话给她就可以了。当他们的走婚关系结束后,他们的孩子属于孩子母亲的家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泸沽湖之秋》</p> <p class="ql-block">“初咪汗初巴”</p><p class="ql-block"> 在摩梭语中,“初咪”就是妻子,“汗初巴”就是丈夫,是彼此心灵的温暖和安慰,是最知心的陪伴。白天他们和各自的母亲、姐妹兄弟劳作生活,晚上才在一起,度过他们两个人的私密时光。</p><p class="ql-block"> 当他们有了孩子后,孩子会和母亲的大家庭一起生活。父亲白天可以去家里看望孩子,帮忙操持家事。平日父亲常送礼物给孩子,还会带孩子到自己的大家庭玩乐。</p><p class="ql-block"> 对他们摩梭人来说,白天是亲情,晚上是爱情。这样的关系很纯粹。初咪和汗初巴不属于一个家庭,生活在各自的母系大家庭里,不为钱财和生活琐事争执,不为抚养和教育孩子产生冲突,没有婆媳矛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舅舅”</p><p class="ql-block"> 对于他们摩梭孩子来说,舅舅扮演着父系家庭里的父亲角色。在侄女侄儿面前,通常严肃成分多,亲昵成分少。</p><p class="ql-block"> 舅舅教会他们礼尚往来、人情世故。舅舅每天干活很辛苦,为这个家投入财力和精力。他负责耕地种田、修房造屋、放养牲口、赶马经商。每当家里有人离世,后事多由舅舅操持。</p><p class="ql-block"> 同时,舅舅也有自己所生的孩子,孩子和其妈妈生活在她们的大家庭。虽然对于舅舅来说,自己的亲生孩子和侄女侄儿都是最亲的人,但在管教侄女侄儿方面需要负更多的责任。舅舅老了也是由侄女侄儿养老送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摩梭孩子的成人礼》</p> <p class="ql-block">《大落水村篝火晚会》</p> <p class="ql-block">《泸沽湖日出晨曦》</p> <p class="ql-block">《月亮湾》</p> <p class="ql-block">《普洛草海》</p> <p class="ql-block">走婚桥</p><p class="ql-block"> 据说,走婚桥最早是建于土司时代,桥长300余米,横跨草海两岸,由木头建造而成。走婚桥不仅方便了两岸百姓的通行,同时在过去的战争中,为土司集中两岸兵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走婚桥是奉行“男不娶女不嫁”的摩梭阿夏羞涩初会时的浪漫步道,是阿夏走婚的要道,被誉为“天下第一爱情鹊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婚桥》</p> <p class="ql-block">《情人湾》</p> <p class="ql-block">《泸源崖》</p> <p class="ql-block">《达祖湾》</p> <p class="ql-block">《情人滩》</p> <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六月四日整理写完)</p><p class="ql-block"> (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张文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