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故乡,诞生在香烟盒上的传世之作(副本)

风筝传播

<p class="ql-block">月之故乡,</p><p class="ql-block"> 诞生在香烟盒上的传世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川) · 唐 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到了,街头巷尾,已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充满了节日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仰望夜空,皓月当空,天空中挂起了一轮金黄的明月。每当看到中秋的这轮圆月,我耳边就会响起他那浓重而又低沉的湖北乡音。听到他吟诵他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天上一个月亮</p><p class="ql-block"> 水里一个月亮</p><p class="ql-block">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p><p class="ql-block">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低头看水里</p><p class="ql-block"> 抬头看天上</p><p class="ql-block"> 看月亮,思故乡</p><p class="ql-block"> 一个在水里</p><p class="ql-block"> 一个在天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月亮</p><p class="ql-block"> 思故乡</p><p class="ql-block"> 一个在水里</p><p class="ql-block"> 一个在天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低头看水里</p><p class="ql-block"> 抬头看天上</p><p class="ql-block"> 看月亮,思故乡</p><p class="ql-block"> 一个在水里</p><p class="ql-block"> 一个在天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一到中秋,我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他来,想起他曾经来广汉访问的时候,他操作一口浓重而又低沉地湖北乡音。想起我亲耳聆听他深情地朗诵,并介绍创作这首诗歌作品的过程;每到中秋,我就会自然而然地放起他那脍炙人口的动人歌曲一一《月之故乡》;我就会跟着那动人的旋律而不由自主地慢慢哼唱;每当中秋,我就会为他的深情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就会想起他那绘声绘色的讲述,讲述他和诗人覃子豪之间的故事;讲述他和文学、诗歌的结缘;讲述他和"黑珍珠"梅茜·黛丽儿的浪漫爱情。</p><p class="ql-block"> 呵,他,他就仅是谁?他就是那被誉为”玫瑰诗人”的著名美籍华人诗人彭邦桢。</p><p class="ql-block"> 那是 1987年的秋天,当时我还是一个酷爱文学刚二十岁出头的文学青年,经常参加市文化馆的文学活动。一天,我突然接到文化馆创作组罗永成老师发的同城快信,通知说务必下午两点到文化馆参加文学座谈会。</p><p class="ql-block"> 那天下午,我早早的就去了位于中西大街的市文化馆,急匆匆登上了三楼。还好,差一刻钟才两点。</p><p class="ql-block"> 当时,中西大街文化馆一楼为文化茶园,二楼是市图书馆,三楼才是文化馆,四楼舞厅。三楼梯右侧就是市文化馆会议室。可我上三楼时却是一脸的懵,怎么会议室还大门紧锁,不像往日召开文学座谈会的风格啊。</p><p class="ql-block"> 我忙去办公室询问了一下值班老师,办公室的同志说今天的座谈会是在接待室(小会议室)。于是,我去了小会议。</p><p class="ql-block"> 一进门,会议室早已经坐无虚席。我用眼扫了扫周围,大多还是比较熟悉的面孔,只有个别人我不大认识。我向大家打了打招呼,想找一个位置落座。会议室大约不到四十平方,只能容纳二十来人,左侧方还有几个空座位。于是,我便去左侧方紧挨着一个陌生的长者落坐(后来我才知道,我挨着的这位长者原来是《长江文艺》编委,著名作家、诗人羊翚(四川广汉人,台湾著名诗人覃子豪先生的胞弟)。我感觉十分地荣幸。</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天的会议阵容非同寻常,规格很不一般。会场专门安排有专业摄影师拍照,鲜花、糖果、香茗也是一样不少。</p><p class="ql-block"> 落座后我才得知,今天的座谈会是由市政协文史办的江狄青老师主持,主要是欢迎一位从美国经香港远到而来的文学大家。</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被簇拥着进了会场,他精神矍铄,活力四射,一身笔挺的藏青色西装,气质高雅,气场很不一般。</p><p class="ql-block"> 经狄青老师隆重介绍,他就是不远万里,从美国纽约专程来广汉访问广汉籍台湾著名诗人覃子豪先生故里的,他是《月之故乡》的作者,也是覃子豪先生的生前好友著名美籍华人诗人彭邦桢先生。</p><p class="ql-block"> 这次,陪同彭邦桢先生一道访问广汉的还有湖北《长江文艺》编委、诗人、作家,覃子豪先生胞弟羊翚(四川广汉人),四川省政协文史馆研究员、诗人、作家李华飞先生(覃子豪先生生前同窗),四川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著名诗人、作家木斧先生等(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因事未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首能与李白《静夜思》齐名的传世之作《月之故乡》就是彭邦桢先生的代表作,它曾经风靡全球。</p><p class="ql-block"> 那么,这首《月之故乡》又是怎样诞生的呢?让我们来聆听彭邦桢先生的亲自讲述吧:他说,1977年的平安夜,当时我和夫人去朋友家作客,在经过纽约长岛的一个湖边,我看到明月高悬,湖面波光荡漾,我忆及自己28年来的浮萍游离,有家难归,故土难回,不禁悲从中来,遂就着这当空的皓月一气呵成了这首诗。由于当时没有纸,就记在了香烟盒上……</p><p class="ql-block"> 彭先生说,当时记在香烟盒上的原稿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1977年平安夜于美国纽约郊外)。十年了,当彭先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诗人还十分的动情。</p><p class="ql-block"> 1977年的平安之夜,身在美国纽约的台湾诗人彭邦桢和夫人(黑珍珠),美国著名的女诗人梅茵·黛丽儿,应约去乡间朋友家做客。这一天,万里无云,俩人尽兴而归路过长岛的一个湖边时,彭先生突然从车上看到湖水中荡漾着一轮月亮,他打开车门看看天空,果然明月高照,他们觉得今年的节日好生特别。观赏着明月,彭邦桢油然想起李白的『静夜思』,忆及28年游离而未曾忘怀过的故乡、祖国和亲人,他不禁浮想联翩。突然,有一种孤独,有一种寂寞,有一种乡愁在诗人的心间涌现出来。低头看看水里中的月亮,抬头再望望天上的月亮,那都是同一个月亮,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身在美国,身在台湾,有多少人都在思念大陆,思念着自己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他急忙呼妻子拿来纸笔(其实是一张空烟盒),就着这当空的皓月,他一气呵成了这首《月之故乡》。</p><p class="ql-block"> 夫妇两人对月朗诵着诗句,彭邦桢眼睛里流出了思乡的泪花。『月之故乡』就这样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不久,『月之故乡』经『中华文艺』等美国、台湾、东南亚的刊物发表后,立刻成了海外华人和离乡赤子们共同传诵的“思乡曲”。1980年6月,经延生、刘庄谱曲的『月之故乡』刊登在国内的『歌曲』上后,顿时这首诗又成为歌曲回荡在神州大地上,居然成了能与李白『静夜思』齐名的传世之作。</p><p class="ql-block"> 诞生在香烟盒上的《月之故乡》,是诗人彭邦桢先生中年在美国的作品。三年后,曲作家把它谱成了歌曲,全世界华人都在把它传唱……</p><p class="ql-block"> 又到中秋节,我把这首诗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喜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20日夜 于𨿅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邦桢【1919----2003】祖籍湖北黄陂 ,少年投笔从戎,青年远征印度,中年负极赴台,壮年旅美与“黑珍珠”(梅茜·戴丽儿)共掌世界诗坛“帅印”。彭邦桢在美国纽约任“世界诗人资料中心主席"。</p><p class="ql-block"> 彭邦桢还被誉为“玫瑰诗人”、“黄埔诗人”,并享有"黄埔文豪“之称。他曾与美军“飞虎队”为伍。</p><p class="ql-block"> 那为什么彭邦桢又叫“玫瑰诗人”呢?据有关资料显示,“玫瑰诗人”彭邦桢,青年被誉为“黄埔文豪”,曾与“飞虎队”为伍,还衔枚远征;中年负笈去台,以“彭老大”蜚声文坛;壮年中西合璧,与“黑珍珠”共掌世界诗坛“帅印”……他大陆有妻,台湾有妻,美国有妻,爱情之花常开不败;他走到哪里就把诗玫瑰的芳香撒向哪里,其传世诗作《月之故乡》更是风行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唐鸣,又名风筝,男,四川广汉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四川省广汉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做过报刊文艺副刋编辑、记者,现为《西部作家村》编委。有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摄影,并获奖,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p><p class="ql-block"> 从小喜欢舞文弄墨,梦想成为一名作家,总认为做一个作家有什么了不起。</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一直努力地默默地笔耕着……</p> <p class="ql-block">玫瑰诗人彭邦桢</p> <p class="ql-block">https://mp.weixin.qq.com/s/-nduJnsVsNNZGKHXvIQUCA</p> <p class="ql-block">玫瑰诗人彭邦桢</p> <p class="ql-block">诗人彭邦桢</p> <p class="ql-block">笔者发表于《德阳日报》"纵目文化周刋"上的剪报。</p> <p class="ql-block">笔者发表于《德阳日报》"纵目文化周刋"上的剪报。</p> <p class="ql-block">世界诗人资料中心主席,著名美籍华人诗人彭邦桢先生 1987年访问覃子豪故里广汉。</p> <p class="ql-block">彭邦桢先生 1987年访问广汉覃子豪先生故里。</p> <p class="ql-block">广汉籍台湾著名诗人覃子豪</p> <p class="ql-block">广汉覃子豪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作者1988年在广汉覃子豪纪念馆落成揭幕与作家诗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7年作者唐鸣在广汉采访陪同彭邦桢先生访问广汉的原《长江文艺》编委,著名诗人、作家,覃子豪胞弟羊翚先生。(图中左一为笔者)</p> <p class="ql-block">[武汉复信] ·羊 翚</p><p class="ql-block"> 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鸣同志:</p><p class="ql-block"> 寄来的照片、剪报及文章均收到了。谢谢!</p><p class="ql-block"> 故乡诗友们开展了对覃子豪诗歌的介绍和研究,这是令人感奋的。你的文章亦已拜读,史料真实而有感情,希望大家都来在这方面做些工作。</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我曾介绍给【长江文艺】编辑部同志看过。因最近几期版面拥挤,安排不上。他们表示歉意!我看不如寄给华飞兄,在成都报刊找一阵地发表如何?我已于今年六月办了离休手续,辞去了编辑职务。余年想好好读点书,也写一点。目前,出版界面临困境。诗歌、散文的出版尤难。只能争取机会,努力坚持下去。</p><p class="ql-block"> 手边上有诗人覃子豪的复印照片一帧,台湾诗人洛夫先生的论文一篇,寄赠留念。 </p><p class="ql-block"> 向故乡诗友们问好。顺颂</p><p class="ql-block">文安!</p><p class="ql-block"> 羊 翚 </p><p class="ql-block"> 十月二十八日于武汉</p><p class="ql-block"> 羊翚,四川广汉人。著名作家、诗人,台湾著名诗人覃子豪先生胞弟,原【长江文艺】编委。 1987年曾陪同美籍华人著名诗人彭邦桢先生访问覃子豪故里,笔者在四川广汉专访过他。</p> <p class="ql-block">覃子豪治丧委员会制作的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台湾覃子豪治丧委员会制作的书签,阳翚先生转赠唐鸣纪念。</p> <p class="ql-block">玫瑰诗人彭邦桢</p> <p class="ql-block">彭邦桢《月之故乡》手稿</p> <p class="ql-block">作者唐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