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京城的钢筋森林里,藏着最鲜活的时光密码——这里没有网红滤镜,只有砖缝里长出的故事,一扇门,一堵墙,都是老北京写给岁月的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听见鸽哨掠过四合院的天空,煤炉上的水壶咕嘟作响,胡同口的吆喝声,是市井最熨帖的人间烟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夕阳把白塔的影子拉长,玻璃幕墙倒映着飞檐的剪影,这里没有新潮与古旧的界限,只有生生不息的生活,在砖瓦间流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北京胡同,是一座城的记忆博物馆,也是心中难以忘怀的故乡。</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锣鼓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距今已有740余年历史。巷子呈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全长787米,宽8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南锣鼓巷完整保留了元代胡同院落的棋盘式肌理,东西两侧对称排列16条胡同,形如“鱼骨”或“蜈蚣”,是中国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传统民居区。明清时期曾属镶黄旗驻地,汇聚众多名流故居,积淀深厚人文底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锣街区“联络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宽街窄巷,岁月悠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碎成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庭院深深深几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皇城根下,中轴线上,这洋画儿不知怎地也生出几分旧上海的“摩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一日清晨,初升的日光斜斜切过灰瓦,斑驳的砖墙在槐树影子里打着盹。天清气朗,惠风和畅,舒适又凉爽,鼓楼东大街的豆浆锅刚冒热气儿,我贴着南锣鼓巷的红墙根儿往北溜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砖墁地,槐树荫凉,灰瓦房檐底下挂的鸟笼子晃悠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雨儿、帽儿、东棉花-- 这几条位于南锣街区的胡同儿,活脱脱老北京城的小肠子,弯弯绕绕全是烟火气儿。胡同,后海,老墙,绿树,华夏悠长浓厚的京味文化,便都融在了空气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1雨儿胡同~水墨洇开的市井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雨儿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南锣鼓巷,西止东不压桥胡同。全长343米。现有院落31个,居民330户790人。明朝时称雨笼胡同,清朝称雨儿胡同,属镶黄旗。光绪年间镶黄旗衙门曾在胡同北侧。民国后沿称雨儿胡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青砖灰瓦,古朴幽静,胡同横平竖直,宅院错落有致,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地方。“缓踏春秋古巷长,痕留砖石读沧桑”是对它真实贴切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雨儿胡同】概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同13号院是一座完整的单体四合院,原为清太宗第四子叶布舒的宅邸部分建筑。解放后,这座宅邸被分给了艺术大师齐白石居住。1957年齐白石逝世后,国家在此建立了“齐白石旧居纪念馆”。胡同11-15号的“董家大院”曾是清买办兼北海公园董事会长董叔平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踩着晨露刚拐进雨儿胡同,门楣低矮的四合院外,正瞧见穿白汗衫的大爷抖搂着衣裳往铁丝上晾,只见晾衣绳上已经挂满了各色各样万国旗似的衣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劳驾,借光儿嘞!”蹬三轮的黄包车夫扯着嗓子喊,车轱辘贴着门墩儿擦过去,惊醒了趴在门槛边的黄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雨儿胡同中段藏着一间改造后的画廊,灰砖墙上悬着现代油画,颜料泼洒的朱红与胡同褪色的朱漆门对望,像一场新与旧的哑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4号院的大门对联颇具意境】14号院如意大门一间,进深五檩,清水脊,合瓦屋面,脊饰花盘子,檐下双层方椽,双扇红漆板门,镌刻楹联一副,<b>上联:德义渊闳,下联:履禄绥厚。</b>梅花形门簪两枚,门头采用鱼鳞式样花瓦及砖雕修饰。方形门墩一对,海棠池素面做法,门前如意踏跺两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副对联镌刻在有些斑驳的红色大门上,字体和风格都显得非常古朴,笔法刚劲洒脱。在这幅对联前我品味良久,暗想此联的寓意,不正是镜鉴着德义深邃宏大了,跟随的福分与平安,自然就厚重的道理吗?即使看上去它斑驳得失去了“本色”,沧桑得褪去了“容颜”,但历尽岁月的风霜雨雪,依然弥漫着国学的芳香,闪烁着美学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儿的生活,总在烟火气中掺着半分艺术的意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同31号是罗荣桓的故居,1963年12月罗荣桓元帅逝世后,其夫人林月琴及家人一直住在这里。胡同33号是粟裕的故居,从20世纪50年代起,粟裕将军和夫人楚青就住在这个四合院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刻,齐白石旧居纪念馆的青砖门楼已敞开,但它的门脸儿小得差点被错过,红漆门框都已褪色了,但门墩儿上的小狮子却依然忠于职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齐白石旧居纪念馆】位于雨儿胡同13号院。这是一座建于清代中期的四合院,原为清内务府总管的私宅,因为其建筑私用了皇宫的料,规制又僭越了等级,因而被参劾,宅子也被分成几部分出售,13号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1955年周恩来总理特批,指示文化部拨款在雨儿胡同买了这座宅院,修葺一新后,供齐白石一家居住。齐白石却不愿意居住在这里,住了半年后,还是回到了更加熟悉的跨车胡同居住,直至1957年病逝。于是,有关部门将雨儿胡同这座宅院改为齐白石纪念馆,1986年1月21日成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重新修复作为纪念馆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坐北朝南,南、北、西、东各有三间房,均为硬山顶合瓦过龙脊屋面。北房带有东西耳房各三间,南房西接顺山倒座房三间。齐白石旧居纪念馆是在齐白石生前成立的,而非身后成立,齐白石晚年在此创作了许多重要的作品,成就了他晚年艺术巅峰,步入了艺术的最后辉煌时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门】大院坐北朝南,院门为一座青砖结构、朱红木门,在胡同里显得简朴低调。门墩旁偶尔还会有支着画板的学生临摹砖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门进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历经风雨洗刷的岩石和一坛水浑然一体。正庭院落没什么奇花异草,但有几棵石榴树和养鱼虾的蓄水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齐白石塑像】院子正中央,立着一座齐白石先生的雕像,栩栩如生地伫立院中。齐白石铜像是著名雕塑家吴为山专门创作的,在这里能看到还原了齐白石生前居住的室内陈设旧貌,这里文化底蕴浓厚,是一个清净高雅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面正屋-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原状陈列展室:齐白石旧居纪念馆的北屋正屋已恢复为客厅、画室、卧室,购置了旧式家具并配以齐白石生活照片,将齐白石生前居住的室内陈设旧貌进行还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月季树】正房门口的这棵月季树,据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齐白石画室】难怪在门口时门房大爷念叨:“早年间白石老爷子在这儿画虾,墨点子能溅到对面煤棚子!”如今的北屋复原了画室原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客厅】摆放着八仙桌、竹躺椅和一盆花卉,墙上挂着齐白石先生的几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卧室里的煤炉】大师家物件与寻常百姓家的没啥两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齐白石大师以书画为薪,日日笔耕不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平与艺术展室】齐白石旧居纪念馆的东西厢房改建为齐白石生平与艺术展室,陈列齐白石画作高仿复制品、图片文字展板以及多媒体播放等,用来展示齐白石的创作以及人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齐白石:我以我笔写京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9年,齐白石从湖南湘潭迁居北京,开启职业艺术生涯。此鸟即为当年在法源寺随兴所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齐白石笔下的北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虾之变】齐白石画虾经历了五次变法。后期他通过描绘虾的透明质感及长须在水中飘动的动感,从而达到不似之似的画面效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出的齐白石部分画作(高仿品,原作藏于北京画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出的齐白石部分画作(高仿品,原作藏于北京画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瞻仰大师的画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跟景仰已久的齐白石大师(塑像)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对襟褂的老匠人正在给游客介绍怎么拓印年画:“您瞧这‘紫气东来’砖雕,原样儿就是从白石旧居西墙拓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了13号院,接着往前走,但见“雨儿人家”门帘半掀半掩。在雨儿胡同30号院朱红色的大门上,“雨儿人家”四个字格外醒目,这是一座利用腾退房屋改建而成的“共生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面煤棚改的小铺子,玻璃柜上“北冰洋”仨字掉了一半漆,老板娘边嗑瓜子边支招儿:“往北走两步,文煜家那宅子的爬山虎,拍出来可翠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雨儿胡同的非遗博物馆里陈列着兔儿爷泥塑和绒花簪子。斜对过杂货铺玻璃柜蒙着水汽,老板娘舀着瓷缸豆汁笑骂:“非遗?咱胡同里晾衣裳的竹竿子都能申遗——没见昨儿剧组扛走三根当道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说着,“磨剪子唻——戗菜刀!”猛然响起一阵磨刀人响亮的吆喝声,挑子里“滴啷滴啷”的响动惊飞了瓦檐上的家雀儿,这也让正在打盹的瞄星人懒洋洋地撇了一眼,随后便又自顾自地闭目养神去了,一副“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大将风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也不知是谁家窗根底下传来滋啦滋啦的炒肝香,混着半导体里单田芳的哑嗓儿:“话说程咬金抡起八卦宣花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着瞧着溜达着,转过弯儿来往北,说着话就来到了帽儿胡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2帽儿胡同~簪缨世家的残梦余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帽儿胡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明朝时期,它曾被称为梓潼庙文昌宫,而在清朝时,则更名为帽儿胡同。这里旧迹斑驳,名人足迹众多,每一个角落都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些独特的元素,共同构成了帽儿胡同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鲜明特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帽儿胡同东连南锣鼓巷,西接北京的龙脉地安门中轴线,是北京幸存的25片胡同保护区中的一条非常著名的胡同,是当今北京城十大胡同之一,排行第四。 有着百年历史的帽儿胡同虽然经历了岁月蚕食,但胡同依然保存着原来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帽儿胡同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的鼓楼脚下,呈东西走向,全长585米,宽7米。虽然不很长,但在这条老胡同里凝固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帽儿胡同】概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帽儿胡同的9号和11号是可园,是京城最富代表性的私家园林之一。35号和37号是末代皇后婉容故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存完好的四合院有:帽儿胡同5号、帽儿胡同9号(可园)、帽儿胡同11号(文煜宅)、帽儿胡同13号(冯国璋故居)、帽儿胡同21号(梓潼庙文昌宫遗址)、帽儿胡同37号(婉容故居)、帽儿胡同45号(清提督衙门、民国保安队部)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帽儿胡同两端与繁华热闹的大街相接,内里不时有各色轿车穿梭,浓密的林荫道下,时尚的跑车与古老的三轮车交错行驶在红门灰墙间,隐隐中透着帽儿胡同的非凡地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煜宅位于帽儿胡同7-13号,是一处由五座院落并联而成的大宅第,占地面积共11000平方米,规模广阔,布局严谨,山池亭榭俱全,在现存的私家宅院中非常少见。这座宅院中的“可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保护范围包括其他四座宅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图为网络资料图】这座历史悠久的宅院,其主人是满洲正蓝旗的文煜。文煜先后担任了正蓝旗汉军都统、福州将军、刑部尚书、总管内务大臣等要职,并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文煜居住的帽儿胡同府宅横跨五座大院,包括现在的帽儿胡同13号,其中9号院即为著名的“可园”。这座宅院以可园为中心,各院落均设有中轴线,体现了清末私人造院的精湛工艺与独特风格。可园的创建时间大约在咸丰十年(1860年),其命名或许寓意着文煜淡泊功名、寄情山水、隐逸市井的生活态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图为网络资料图】可园南北长约97米,东西宽约26米,面积约4亩左右,分为前后两院。前院中心为沼池,后院中心为假山,各自独立,通过东部的长廊贯通。前后院各有一座正厅或正房位于正中位置,面南背北,并在西厢的位置上各有一座小厅,与东部的长廊相均衡。可园建筑均用灰色筒瓦,墙面以清水砖墙为主,未刷白粉,较为质朴。厅榭等均为红柱,长廊为绿柱。梁枋上作苏式彩画,但并未满铺,仅在箍头、枋心包袱位置加以装饰。全园存在着明显的中轴线和正厢观念,布局疏朗有致,建筑精巧大方,山石玲珑,水池曲折,且有多株珍贵的松、槐、桑等古树,整体保存尚好,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的富有代表性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煜宅】帽儿胡同11号四合院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园,是清末光绪年间(1871-1908年)大学士文煜的宅第花园,始建时仿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园子虽小,但极可人意,故园主将其命名为“可园”,建成后文煜命其侄兵部尚书志和撰文勒碑以记其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园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可惜目前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园褪色的匾额悬在藤蔓缠绕的门楼上,昔日的王府花园缩成一方盆景,太湖石皱褶里积着昨夜的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煜大学士仿苏州园林所建的这座宅邸,曾住过北洋要人冯国璋,日伪时期沦为伪军司令部,建国后曾一度成为朝鲜驻华使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园:王府余温拌市声】可园门前,有俩老外正在饶有兴味地听着讲解,他们的中年男子导游正在绘声绘色地说着园子的今昔过往。一位老爷子正拿长竹竿捅槐树花,他脚边搪瓷盆泡着茉莉花茶,收音机里梅葆玖的《贵妃醉酒》突然被隔壁院儿剁馅儿的咚咚声打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在我四处踅么怎么能一探可园究竟的当口,旁边的老爷子主动上前搭拉话,兴致勃勃地说道:“这院子早些年还能翻墙摘枣,可自打成了国保单位,连麻雀都不让落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朱漆剥落的门楼爬满凌霄花,院内太湖石假山与六角亭仍存,只是东游廊尽头堵着邻居自建的鸽子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帽儿胡同35号和37号这两处宅院,曾是末代皇后婉容的故居。婉容,这位千金小姐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诞生在这里。她的父亲郭布罗·荣源,深受《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诗句的启发,为她取名婉容,字慕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5号和37号两扇不起眼的铁门后,隐藏着末代皇后婉容大婚前的闺阁。这里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场帝王大婚的序幕,也是婉容故居最后一次见证主人的命运转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婉容故居】这儿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郭布罗·婉容婚前的住所,由其曾祖父郭布罗·长顺精心构建。这处宅院,承载了郭布罗家族四代人的记忆。长顺,这位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达斡尔族将领,曾随左宗棠平定西北,更在光绪二年(1876年)与沙俄的边界争端中立下赫赫战功。他不仅担当了堪界大臣,还亲自率领手下深入南疆荒野,不仅实地勘察了边界,更找到了乾隆帝御笔题写的界碑,成功将大片领土从沙俄侵略者手中夺回。长顺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出任吉林将军。在他去世两年后,他的曾孙女婉容便在这座宅邸中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婉容,姓郭布罗氏,生于1906年11月,隶属于满洲正白旗,曾祖父郭布罗长顺是战功卓著的将军,父亲荣源是内务府大臣,母亲是皇族格格。直到1922年和溥仪结婚,婉容在帽儿胡同居住了16个年头,当年溥仪大婚就是从这条胡同里接走婉容的。</p> <p class="ql-block">【从将军府邸到皇后秘密居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婉容的老宅故事从清朝末年开始。她的曾祖父郭布罗·长顺虽官至吉林驻防将军,但他建的宅子起初只是普通的官员四合院:硬山顶、清水脊,分为东、西两路。西边四进院是住人的地方,东边三进院是花园,后院还有假山和水池以及家里的祠堂。如果不是1922年那场让整个京城都轰动的婚礼,这所宅子可能早就被京城的胡同淹没了。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是因为婉容被选为溥仪的皇后。按照清朝的规定,皇后家要升格为“承恩公府”。为了迎接皇后的凤辇,宅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然而,这场盛大的改建也使得大量清宫珍藏流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2年12月1日,迎娶婉容的凤辇出宫,前往帽儿胡同,揭开了末代皇帝大婚的盛大典礼的序幕。这一天,从帽儿胡同到皇后宫邸,沿途观者数万,军警林立。汽车、马车、洋车难以计数。迎亲队伍有步军统领衙门马队、警察厅马队、保安马队、军乐两班……最后是皇后所乘的22抬金顶凤辇及清室随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婉容病逝于吉林延吉监狱,时年40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铜镀金门环生绿锈,七面椭圆镜仍藏少女倩影。红颜映水银砖的西洋镜墙前,末代皇后曾着洋装习英语,栖凤牡丹雕花间凝固着王朝余晖与命运沉浮。这座不对外开放的老宅,虽没有故宫那样宏伟,也不像王府那样整齐,却因那份独特的“人情味”而显得格外动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你轻轻触摸那些雕刻精美的残件,看着镜中虚幻的倒影,或许会忽然明白:历史,其实就是像婉容这样的人,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的挣扎印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帽儿胡同的婉容故居早成了蜂窝煤堆旁的大杂院,垂花门框上还残留半截描金彩画。一扇半掩的枣木门后,传出京剧《锁麟囊》的唱段,沙哑的录音机声混着煎饼鏊子的滋啦响,穿着格格服饰的姑娘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看!末代皇后出阁前就住这儿。这可是婉容皇后故居的垂花门哦!”话音未落,隔壁大爷端着搪瓷缸探出头:“闺女,小声点儿,我这蝈蝈刚睡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帽儿胡同5号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该宅为一座四进的四合院。该院结构严谨,布局完整,原状保持较好,是现存较完整的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帽儿胡同小学】文昌宫是供奉文昌帝的地方,文昌帝即文曲星,是神话传说中掌管文运的神仙。建在文昌宫的基址(17号)上的是帽儿胡同小学,学校始建于1950年10月。该校已于2019年并入黑芝麻胡同小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他历史遗址:提督衙门和民国保安队部】帽儿胡同45号,曾是清提督衙门、民国保安队部,即步军统领衙门。步军统领,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简称“步军营”,有时也被称为“九门提督”。其职能是执掌京师治安,并协助处理部分刑事案件。它相当于京师地区的卫戍、警备部队和治安保卫机关。因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九门提督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司令和北京公安局长一肩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朱德与罗瑞卿的支持下,这里被改为中央实验话剧院,并由朱德亲笔题字。不过由于历史的变故,当年的提督衙门府那时已荡然无存。虽然一直深藏小胡同,可它对戏剧人来说,却是施展拳脚的大舞台。如今,中央实验话剧院已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合并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其院址也于2011年迁往广安门外大街277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婉容之外,这条胡同还住过很多名人,比如明代将领洪承畴、北洋军阀冯国璋。明朝时候,称为梓潼庙文昌宫,清朝时称为帽儿胡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门洞里飘出炸酱面的葱油味儿,混着隔壁大爷拉京胡的吱呀声。“劳您驾,这宅子能进不?”我扒着门缝问,门口的老太太从藤椅上直起身:“早改大杂院儿喽!西头35号瞅见没?婉容娘家后墙根儿堆的全是蜂窝煤!”正说着,“叮铃铃”一串响铃声飘过,穿跨栏背心的中年汉子蹬着二八大杠从旁边穿过,后座夹着刚出鏊子的煎饼,芝麻酱香勾得人直咽唾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3东棉花胡同~砖雕里藏着的建筑诗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棉花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棉花胡同。清代属镶黄旗,沿称。据传,此地曾是棉花市场,故此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七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三条,后恢复原名。1979年为区别西城区棉花胡同改称东棉花胡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棉花胡同,地安门东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北有支巷通北兵马司胡同。全长448米,宽6米,沥青路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棉花胡同】概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5号原为清末吉林将军凤山宅,院内拱门砖雕于1986年被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北洋军阀靳云鹏曾住在39号。现胡同内有中央戏剧学院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央戏剧学院】进胡同口不远的39号便是中央戏剧学院。学院建筑原为民国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旧宅。红墙绿瓦与艺术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央戏剧学院所在地东棉花胡同39号院原为靳云鹏旧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靳云鹏(1877-1951),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在云南任清军19镇总参议。后受袁世凯信任,任山东都督。1919年后任段祺瑞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国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华北大学第三部及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等几所学校合并为中央戏剧学院,并将校址选在东棉花胡同39号。这里是中国戏剧艺术家和影视人才的摇篮,培养了我国一代代的话剧与影视明星,像陈宝国、陈道明、姜文、巩俐、江珊、徐帆、何冰、章子怡,辛柏青及刚刚去世的朱媛媛(出神入化惟妙惟肖红颜薄命英年早逝令人惋惜)等都曾在此学习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央戏剧学院大门牌匾上的院名是由毛主席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戏是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名头还真不老少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戏实验剧场】位于古老与时尚相融合的南锣鼓巷,东棉花胡同39号中央戏剧学院校内,在学院西侧。几十年来,它以市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中央戏剧学院良好的声誉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剧院(团)来此演出,是戏剧艺术交流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剧场可容纳观众七百一十七名,拥有直径十四米的转台,六十道可调速吊杆,是一座设施齐全,集演出、放映、摄录、会议、展示及舞台美术制作等多项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戏剧剧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戏大门咱也打个卡,身后的建筑是中戏的教学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戏的校园充满高雅的艺术气息,连对面的景秀餐厅也近朱者赤了。这家中餐厅位于东棉花胡同36号(中戏对面),始于1992年,它可算是中戏的第二食堂,已经有33年的历史了。景秀餐厅一直保持着家的味道,成为中戏学子们青春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锣鼓巷的明星餐厅:景秀的33年传奇】这家餐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年代,当时景秀姐姐凭借一手好厨艺,炒出了一口家的味道。30多年过去了,景秀姐姐依然坚守在这里,那些当年火爆的经典菜品依然深受食客们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水煮黑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道菜可是桌桌必点,鱼肉鲜嫩,香辣爽麻,难怪明星们也爱不释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香辣土豆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道菜火了30多年,脆脆的口感让人上瘾,而且不会油腻,吃起来就是小时候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啤酒辣子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鸡肉嫩滑入味,配上啤酒更是绝配,让人忍不住大口炫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餐厅的墙面上贴满了景秀姐姐和明星们的照片,看着那些青涩的脸庞,仿佛景秀姐姐看着他们长大一样。不知当年(1993级)表演本科班的朱媛媛和辛柏青是否也在这家店里留下过靓丽的身影和青春的芳华?物是人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蓬蒿剧场隐藏在学院东侧的一个很狭窄的小巷里。这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胡同里的蓬蒿剧场:戏剧与自由的碰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东棉花胡同35号的蓬蒿剧场,又称蓬蒿人剧场,江湖人称也称作蒿子杆剧场。它紧邻中央戏剧学院,是一座由民国四合院改造而成的黑匣子剧场,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民间投资建设的非营利性独立剧场,可容纳100人观看演出。“蓬蒿”这个名字源自李白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寓意普通人的戏剧,希望每个人都能走进剧场,体验戏剧的魅力。"戏剧是自由的"是蓬蒿剧场的口号。在这里,没有任何限制,只要热爱戏剧,只要热爱生活。只要热爱思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北京城市的最中心,一个不到四百米的空间,因为戏剧产生了无限的可能性--有谁会想到,就是在这里,毗邻繁华的南锣鼓巷,紧靠中央戏剧学院的小剧场,几年之间已经上演2500多部各色剧目,戏剧相关活动已逾千场,参与人数已逾三十万人次:又有谁会知道,蓬蒿剧场是中国大陆现存罕有的,完全有私人所有,私人运营的小剧场?又有谁会料到,就是在这方寸之地,已经连续六年举办了中国第二大国际戏剧节“南锣鼓巷戏剧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蓬蒿剧场不仅仅是一个演出场所,它还集咖啡馆、图书馆、展览厅于一体。夏天,你可以在露台上享受一杯冷饮,感受夏日傍晚的微风;冬天,则可以坐在木质小阁楼里,品尝一杯暖暖的热可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斜对过39号院墙内忽炸开练声—“八百标兵奔北坡!”中戏的灰墙根下,扎马尾的姑娘捧着剧本念念有词,保安拎着保温杯直乐:“天天跟看话剧似的,这茬孩子比上届嗓门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最美的砖雕拱门~东棉花胡同的西洋风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东棉花15号的拱门砖雕突然撞进视线时,阳光正把葡萄架的影子拓在西洋涡卷纹上。百年前留洋归来的将军,把巴洛克玫瑰刻进四合院的脊兽群里,缠枝莲咬着科林斯柱头,灰鸽子站在混搭的檐角发呆。穿堂风掠过砖雕缝隙,发出类似洞箫的空鸣,穿汉服的女孩举着糖葫芦小跑而过,裙裾扫过门墩上缺了角的石狮子——时光在这里碎成琉璃瓦,每一片都映着不同朝代的月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话说东棉花胡同因中戏校区而闻名,这里不仅藏着许多名流故居,还有一个特别的三进院落大杂院——东棉花胡同15号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四合院原本是清末吉林将军凤山住宅的一部分。凤山家财丰厚,拥有半条胡同的房子。凤山将军府由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在民国时期,凤山的宅邸被分割出售,现在成了三进院落的大杂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院子的二进院,完好地保存着一座清末西洋风格的砖雕大拱门,其砖雕工艺精湛,细节丰富,实在是难得一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拱门砖雕1986年被公布为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升格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文保的牌子,见证了这座院子和拱门砖雕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拱门下,可以清晰地看到拱门上雕刻着精美的花鸟走兽,拱门顶部的栏板上刻有岁寒三友——松竹梅,两侧则是多宝格,内含暗八仙冬案。这些细节都显示了非常精湛的雕刻工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拱门顶端雕有“出将入相”字样,虽然字迹已经模糊,但仍能感受到厚重的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拱门外两侧的多宝格装饰,以及图中隐约可见的西式拱窗,增添了这座院子的异国情调。这是西侧的多宝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东侧的多宝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拱券部分的砖雕以缠枝莲为主题,外圈是万字纹,左右岔角雕有茛苕叶,门头顶部是女儿墙,装饰有盘长结、菊花、莲瓣、连珠、回纹、梅花、松树等图案,每一处都充满了艺术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汉白玉的拱心石,雕有倒挂蝙蝠口衔钱币,寓意吉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顶灯装饰为这座古老的拱门增添了一丝现代气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透过砖雕拱门的门洞,老北京四合院风格的老房子,与西式拱门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砖雕拱门的背面,传统中式风格依旧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青砖雕花大拱门全景图展示了拱门的宏伟与精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与现实同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老与新生共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清晨异或黄昏,这座精美独特的砖雕大拱门都令人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昏时分,蓬蒿剧场门口支起旧幕布。穿汉服的女孩举着“南锣戏剧节”票根挤进人群,身后蹬三轮收废品的吆喝:“破烂儿换钱—旧剧本收不收?”靳云鹏旧宅的科林斯柱头映着晚霞,砖雕天使与胡同大妈晾的秋裤相映成趣。正如门墩缺牙的石狮子咧嘴笑:百年前将军运筹帷幄处,如今学子正将市井烟火熬成戏文。</p> 尾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胡同褶皱里的光阴辩证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暮色漫过雨儿胡同的晾衣绳,帽儿胡同的蜂窝煤堆,东棉花胡同的练功房。非遗匠人收摊前在青砖刻下新纹样,中戏学子把早点摊的芝麻香写进独白,可园假山洞里塞着邻居孩子的滑板车,当离开婉容的老房子时,鸽哨在空中回响,天边的晚霞正给胡同里的鸽笼染上一抹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凡此种种,老北京胡同像个揉面师傅,把历史掌故、艺术精魄、市井生计反复折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攥着半拉艾窝窝往出走,忽听见谁家院里传出咳嗽似的胡琴声。瓦檐勾着月牙儿,晚风里浮着炸酱面、茉莉花、蜂窝煤的味儿——这些个陈年累月的烟火气,都在胡同的褶儿里盘成了包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漆盖不住老木纹,网红咖啡香压不过豆汁儿酸,总有人守着门墩晒萝卜干,总有一声“吃了吗您呐”飘浮在槐花香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忽然想起汪曾祺写胡同“像一截老藕,丝连着城市的脏腑”。雨儿帽儿东棉花~这三条不过千米的小巷子,何尝不是北京城的毛细血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底还是门墩儿上缺牙的石狮子说得透亮:<b>胡同儿是北京城的掌纹,甭管哪朝哪代的月光照进来,胡同总能把它们揉碎了,在这揉碎了金戈铁马与明星梦的褶皱深处,正咕嘟着一锅永远滚烫的京味儿春秋。</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谢谢欣赏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