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北馆(新馆)游学记

素心

<h3>听说5月12日碑林博物馆新馆就开放了,趁着今天(5月28日)去单位领端午福利,一早独自去碑林新馆参观。六号线 交大·华清宫地铁站下车,出入站口很特别,上边有一座亭台楼阁。出站就是公交站。倒402公交,碑林博物馆在文庙内,所以文昌门站是最近的公交站点。</h3> <h3>下了车进了文昌门就看到城墙(里)下的碑林博物馆了。<br>九点一开门(一般周一都是闭馆日,唯独碑林博物馆全年开放无闭馆日!赞一个!),其他人冲向售票处,我则持身份证(以此证明老年身份)进入文庙,端直往下(北)走。</h3> <h3>先是碑亭,其匾额是清代林则徐题写的。早前时“碑”字书法,追本溯源就是没头上一撇的。<br></h3> <h3>碑亭里的碑一定不寻常吧。果然!这个迎宾第一碑作者是皇帝老儿唐玄宗李隆基啊,是最早移入碑林的藏品之一。碑体最上篆书题额“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br><br>唐玄宗喜好隶书,师法《曹全》,以隶书书写正文,行书批注,字迹清新,书风丰腴遒丽,书法工整,展现了其书法风格。这座碑的碑文是《石台孝经》,记述了唐玄宗为宣扬儒家思想,以“孝”治理天下的理念、碑文包含《孝经》原文及玄宗注解,是现存最完整的石刻经书之一。是西安碑林的核心藏品,兼具历史、书法与文化价值,是游客必看的重要文物。</h3> <h3>继续目不斜视的走到底,穿过了一进一进又一进的老展室,随手拍下了模样怪异的汉代的“仓颉庙碑”(第三展室)。仓颉庙碑(刻于东汉延熹五年,现存最早碑刻之一) 原立于陕西白水仓颉庙,1971年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馆 。形制特征 :圭首形,碑首有圆孔(穿。碑首圆孔设计可能与周代礼玉(如琬圭、琰圭)有关,反映早期玉器形制对碑石的影响)通高167厘米,宽80厘米,两面和两侧都刻有文字,碑文为隶书,约600余字,风化严重,大多已模糊不清,碑文多是名字,但残存的百余字依然吸引着众多金石学家的目光。从欧阳修的《集古录》到赵明诚与李清照的《金石录》,再到清代的《金石圈》《抱经堂文集》《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关中金石记》等著作,这块碑文不断被提及和研究,成为金石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br><br>历史与文化价值 可追溯至东汉延熹五年(162年),证明仓颉庙历史至少1800余年 。碑文内容 :碑阳刻有人名及颂扬仓颉造字的文字,如“陶法度于古今,垂示三纲六纪”等,体现汉代对文字起源的尊崇</h3> <h3>沿着老馆走到底便看到新馆了。新馆地上一层,地下两层。<br><br>不同于老馆区“一轴两翼”式的空间布局,北区场馆在设计上是尊古不仿古,采用“外廊内殿”式的平面格局。北区序厅(也就是主展厅)位于中间那个屋顶中央最大的四棱锥台(天井)下,东西两翼各九组碑楼(九个小的四棱锥台(天井)。这个锥台从里边看就是玻璃天井。天井下边还有一圈窗。所以建筑采光非常自然非常好,天井下边皆是重点碑刻。)呈矩阵式分布,这些碑楼提取了传统碑林中的“碑亭”元素,与碑林建筑群遥相呼应。如果放飞无人机(文昌门至南门城墙上不知能否看到碑林新馆这样的完整的鸟瞰图?)就是这样的:<br>图最下边就是碑林博物馆新开的临街北门,东木头市。<br>新馆分为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h3> <h3>从老馆方向入,迎面就看见 西安碑林大事记的文字介绍。细细观赏,简繁字都有,原来这是个集字碑,有心了。<br>(等下下电梯才能到一层大厅)</h3> <h3>电梯口,有两只铜狮蹲守在电梯内侧。(两只背部分别有洞)<br><br><br></h3> <h3>看简介这可不是寻常狮子,原来它们曾在秦王府门口,是明代的。我们陕西是有多么凡尔赛啊,明代的根本不配入展室。</h3> <h3>“金石渊薮 翰墨津梁”常用来形容一个地方或机构在金石收藏研究以及翰墨艺术传承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学习、研究金石文化和翰墨艺术的重要场所。西安碑林博物馆当之无愧。</h3> <h3>本层分东、西两个展区。“星耀长安”展厅(唐代文物精华,有26件国宝级碑刻。如颜真卿《马璘新庙碑》、柳公权《杨承和碑》首次展出) 一定要规划好参观线路,以免漏看或走冤枉路。<br>我按照左西右东,先看西厅。<br><br>西厅有13件国宝级碑刻,秦、汉、唐...唐代的多一些。</h3> <h3>屋顶的四棱锥台从里边看就是玻璃天井。天井下边还有一圈窗。所以建筑采光非常自然非常好,天井下边皆是重点碑刻或一座,或两座。</h3> <h3>第一件就是欧体代表人物欧阳询书的黄埔诞碑。碑额篆书,碑文楷书<br>原立于唐长安咸宁县,明代移入西安碑林。额题“隋柱国弘义明公皇甫府君碑”。皇甫诞是隋代名臣,仁寿四年(604)在权力争斗中被杀。此碑是皇甫无逸为纪念其父皇甫诞而立,书法峻拔险劲,是欧阳询楷书代表作之一。(后来我先咨询了保安如何规划路线少走冤枉路,他说从边上走到底,再走回来,如此绕来绕去)<br><br><br></h3> <h3>晖福寺碑 年代北魏。这个碑不但有“穿”(洞),还是束腰,真狠特别。而且之前在澄城县赵庄李润镇晖福寺,70年代才移至碑林。澄城了得!‌书法风格楷书兼具隶意,属北魏平城时期后期风格,用笔方峻端整,与《张猛龙碑》相似。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其列为“妙品上”。并评价说:“《晖福寺碑》书法高简,为丰厚茂密之宗,隶楷之极则”,但亦未提及书者。但凡能入新馆者,件件都是佳品。</h3> <h3>下边两件相对的碑刻一是篆书鼻祖秦代李斯的《峄山碑》。全名为《秦峄山刻石》。乃秦始皇东巡时所刻,用以歌颂其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李斯,秦朝丞相,不仅是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更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篆书大家。他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将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在全国推广,对汉字的规范化发展贡献巨大。两千年前的字今人都还认识,论书同文的重要性。<br>第二个就是汉代的曹全碑。曹全碑撰书者不详,东汉中平二年(185)。《曹全碑》在汉碑中极富盛名,是汉代隶书代表作,不仅因为刻石时间久远,保存完整,更因为其独树一帜的笔法风格。碑文秀丽典雅,简静雅和,清丽婉畅,章法整肃宁静,纵横行列,井然有序,用笔刚柔并济,藏多于露,圆多于方,书风清丽婉约,被誉为“隶书月光美人”。与《礼器碑》前后辉映,乃汉石中之至宝。也都上了中国邮票了。</h3> <h3>圣教序碑(唐)<br>侧面纹饰特别漂亮。李世民、李治撰,初唐楷书四大家之一褚遂良书。额题“大唐三藏圣教之序”。碑文内容包括唐太宗李世民为玄经所作的序、太子李治(即唐高宗)所作的述记。褚遂良,初唐著其书法兼取欧、虞两家之长。碑阴附刻宋至民国题记<br>在每块碑石周围的四面墙壁上,几乎都增添了滚动播出的电子显示屏,娓娓讲述着每通名碑的前世今生。即使不跟随讲解员,观者也能一目了然的读懂弄清隐藏在文物背后的故事。</h3> <h3>集王圣教序碑(唐)<br>刻于唐咸亨三年(672),唐代僧人玄奘自西域取回佛经翻译完成后,请求皇帝为所译经文作序。《圣教序》内容即唐太宗所作序文,太子李治作的记和玄奘写的谢表和心经,故又称三绝碑。玄奘的弟子怀仁和尚从宫中所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历时24年刻成《集王圣教序碑》。传说由于内府墨迹字数有限,朝廷曾悬赏“一字千金”从民间重金征集所缺之字,故此碑又被称为“千金碑”。此碑摹刻精美,纤微克肖,书法“贵越群品,古今莫之”,成为后世学书者临习王体行书的楷模。</h3> <h3><br>魏晋多名士。琅琊王氏便是这人才辈出之一。<br></h3> <h3>上行下效,拜古代帝王对书法的喜欢和推崇,给后人指明了方向。我也临过“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岁在癸....”<br><br><br></h3> <h3>纹饰互动 不就是涂颜色嘛。</h3> <h3>随心所欲,结果和原图大差不差。呵呵<br><br></h3> <h3>临摹互动 不能辜负博物馆的良苦用心<br><br></h3> <h3>只是手指只能完成笔意,实难表达笔锋。</h3> <h3>佳句品鉴 其人是恶 其地何罪 这句出自迴元观钟楼铭碑文里。<br><br><br></h3> <h3>异体字消消乐 我也玩了一把,五零后简繁字都还认识就是有些字写不来。算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吧,轻松拿下“寅”<br><br><br></h3> <h3>触摸感受碑刻书法 这个设置应该是对视障的人的关怀吧,我用手指试了一下草书的“道”,感觉比描红更能感受它的起笔,转笔、提笔的力道。</h3> <h3>这么多廊桥,我已经把自己成功的绕晕了。<br><br>再去东区看颜真卿、柳公权书法。此厅有7颜5柳。<br>多宝塔感应碑<br>这是颜真卿中青年时期(40几岁)楷书的代表作,书风尚在初步定型成熟阶段,其结构平稳严谨、棱角分明,精密腴劲。字口方棱,笔划转锋清晰,起笔落笔明朗。用笔点画圆整,雄秀并厚,飘逸中透浑厚,与晚期的雄浑一脉相承。学小颜就临这个。</h3> <h3>再去东区看颜真卿、柳公权书法。此厅有7颜5柳。<br>多宝塔感应碑<br>这是颜真卿中青年时期(40几岁)楷书的代表作,书风尚在初步定型成熟阶段,其结构平稳严谨、棱角分明,精密腴劲。字口方棱,笔划转锋清晰,起笔落笔明朗。用笔点画圆整,雄秀并厚,飘逸中透浑厚,与晚期的雄浑一脉相承。学小颜就临这个。</h3> <h3>颜真卿不同时期不同字体的书法</h3> <h3>争座位稿刻石<br>国家一级文物,由‘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56岁时所书的《争座位稿》刻印而来,虽为宋代摹刻,但完整保留了颜体书法的精髓。碑文书写方式迥然有异,要歪着头看。《争座位帖》《祭侄季明文稿》《祭伯父文稿》,史称“颜氏三稿”。《争座位稿》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唐广德二年(764)十一月颜真卿致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信函,信中,颜真卿直指郭英乂于安福寺兴道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致其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忠义之气令人肃然起敬。</h3> <h3>与《兰亭集序》的飘逸秀美不同,《争座位稿》展现出雄浑大气、刚健质朴的风格。与王羲之《兰亭集序》并称行书“双璧”。其笔法古朴豪放,多中锋行笔,笔势纵横,圆劲中含篆籀气,雄浑遒逸又肥劲宽博。是颜真卿行草书法的代表作。</h3> <h3>马璘新庙碑<br>出土于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记载了大唐“中兴猛将”马璘的生平事迹,据《马璘墓志》推测,此碑乃为马璘去世后新修家庙时所立。碑残破的不成样子,这是复原的碑形,也是第一次展出。但字少名气大。那可是颜真卿七十一岁时的书法啊,笔法老道,充满庙堂之气。</h3> <h3>这么重要的文物一定要看看四周的多媒体介绍。</h3> <h3>颜氏家庙碑 碑拓<br>颜真卿为纪念父亲所立家庙碑,李阳冰篆书题额,72岁的颜真卿撰文并书。碑文展现唐代家庙文化与书法传承。<br><br>拓片:之前名贵石碑均有钢铁框架和玻璃罩,虽看到碑体全貌,裸碑真体字迹却看不清楚。现如今一层的名碑已经去除了玻璃罩,但即使零距离了仍然看不清。无妨,这里还有名碑的放大的拓片,可以轻松逐字细细观赏.赞赞!<br></h3> <h3>颜勤礼碑<br>此碑刻于唐大历十四年(779),颜真卿为曾祖父所立,楷书如“铁甲武士列阵”,与《祭侄文稿》形成命运互文,宋赵明诚著《金石录》后便不知所踪,直至1922年10月才重见天日。由于常埋地下,未经加工修剔,所以最为接近颜书笔法。初拓本流传甚少。学老颜就临这个。<br>我发现碑林的颜真卿的书法碑刻真多,就因为他是长安人吗?</h3> <h3>玄秘塔碑(唐)<br>碑额篆书,碑文楷书(差不多都是)<br>裴休撰,柳公权书,邵建初、邵建和刻<br>北宋移入西安碑林<br>额题“唐故左街僧录大达法师碑铭”。碑文记载长安安国寺上座大达法师端甫受德宗至文宗六朝礼遇及弟子为其建造玄秘灵骨塔的事迹。此碑是“柳体”代表作,结构严谨、笔力刚劲,是唐代书法“颜筋柳骨”风格的典型体现,历来是学习楷书的范本。<br></h3> <h3>迴元观钟楼铭 <br>这也是第一次面世的横体石碑。该碑刻于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散文家,也是当时的宰相令狐楚。令狐楚也是大诗人李商隐的伯乐+恩师,李商隐的骈文技巧不少都是令狐楚传授的,所以《迴元观钟楼铭》的碑文非常美妙。碑文记载的是迴元观这座道观的历史沿革、观内景物等内容。碑文中特别提到了一个历史人物,就是“燕戎”安禄山。安史之乱后,玄宗皇帝赐给安禄山的宅邸不知该如何处置,即位的唐肃宗李亨说,其人是恶,其地何罪,于是将这座宅邸改建成廻元观。《迴元观钟楼铭》可以被称为“四绝碑”——撰文的人是宰相令狐楚,书丹的是当时的书法第一人柳公权,刻碑的是唐朝首屈一指的刻工邵建和(柳公权最有名的《玄秘塔碑》也是他刻的),内容讲的是当时被视为禁忌的“安禄山”的事情。<br>《迴元观钟楼铭》是柳公权59岁时所书,他“柳体”的书写风格还没有完全形成,可以说《迴元观钟楼铭》是“柳体”演变时期的代表作。碑文上还能看出柳公权学习钟繇、王羲之以及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等前辈书法大家的痕迹。但同时,柳公权后来那种内紧外松、刚劲俊朗的风格已经初见端倪。欣赏这件国宝还有个特殊之处,石碑的右边第二三行是小楷,其他的文字是中楷,同时欣赏楷书四大家柳公权的两种书体,不亦乐乎?柳公权写这块碑的时候58岁,但离他退休还早得很,他一直干到80多岁,这一辈子熬死了唐朝的9个皇帝(活了88岁,历经七任皇帝)。当时有很多人恨他占据高位不退休——说明唐朝时候的编制和职称也是有限的。<br>至此楷书四大家就差赵孟頫了。为何没有他的呢?经查,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了赵孟頫的多件重要碑刻,如《大元敕藏御服碑》、《胆巴碑》、《游天冠山诗》,只是在新馆我没找到。</h3> <h3>《杨承和神道碑》<br>《杨承和神道碑》于2021年西郊枣园出土,虽然碑身有断裂,用钢丝绳做了加固,但由于它埋在土里,未经风霜洗礼,碑文保存得非常清晰,已经能看出瘦硬的“柳骨”的风格。这里可以清晰看到“柳公权书”四个字。该碑比《廻元观钟楼铭》晚3年,比《玄秘塔碑》早两年。<br><br><br>至此楷书四大家就差赵孟頫了。为何没有他的呢?经查,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了赵孟頫的多件重要碑刻,如《大元敕藏御服碑》、《胆巴碑》、《游天冠山诗》,只是在新馆我没找到。<br><br></h3> <h3>孔子庙堂碑<br>初唐楷书四大家“偶遇初雪”之虞世南(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书法外柔内刚,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以圆润笔法和深厚底蕴著称。深受王羲之影响,也是鉴定王羲之手迹的高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老师,被李世民誉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家父退休后沉迷于书法,家里有不少名家字帖如《灵飞经》、欧体《九成宫醴泉铭》、颜体《多宝塔》、柳体《玄秘塔》....。那时的参考消息报是不能卖的,都被他用于练书法了,先是蘸黄广告色写一遍,晾干了再用墨汁写一遍。不记得他可曾舍得买宣纸写。<br>母亲大家闺秀,高等学历,写了一手娟秀小楷,我们一代不如一代,不提。<br></h3> <h3>这一层看完了,下负一层。<br>下电梯迎面看见大厅的负一层的 汉字 书法 碑林 西安碑林文化历史展(书法演变史,含珍贵拓本与数字互动区)也是东、西两个区。<br></h3> <h3>其实门口有规划好的参观流线图的</h3> <h3>先看东区:汉字·书法部分<br>第二序厅<br>1.汉字的起源 书法必须有文字做载体。文字是谁发明的?<br>图1 3D打印了一块透明的仓颉庙碑,背景:上古时代,四只眼(其实是双瞳,现代医学解释,虹睫炎,虹膜粘连所致。吼吼、据说身有异相不惟仓颉,还有项羽、李煜、重耳)的仓颉造字。<br>原碑在三室,碑林最早的藏石之一。穿堂路过时我顺手拍了, 内容简介往前翻。</h3> <h3>鸟迹书 有人说仓颉是上古神话中的人物,他造的鸟迹书只能算符号(象形文字都算不上)不能算文字。</h3> <h3>白水县仓颉庙 仓圣鸟迹书 短短28字的鸟迹短文,记录了轩辕黄帝战蚩尤、征炎帝等重大历史事件,歌颂黄帝的功德,展示中华文明的肇始。“仓圣鸟迹书碑”碑首篆书“仓圣鸟迹书”五个大字,笔力雄浑,气势磅礴,碑文由清代知县梁善长摹写,训导贾敷言篆额,典史孙灿监镌。此碑28个字已含汉字构成法中的象形、会意等,一些字与甲骨文相同,表面上各不相关,但经仔细研究,可见其中奥妙。宋代王著《淳化阁帖》将它们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br><br></h3> <h3>  没有继承下来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h3> <h3>龙字的演变史</h3> <h3>说文解字 六字造书法<br><br></h3> <h3>汉字造字六法 也叫四体二用。四体: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数量占汉字总数80%以上,所以汉字也好学,念半边就八九不离十了),这四种方法统称“前四书”,是汉字结构的核心,通过不同方式组合形成丰富的语义体系。后两种方法(转注、假借)主要用于字义的引申和同音替代,也叫二用。</h3> <h3>书法的演变 中国书法史<br>寻踪溯源 汉字简史<br>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产生了汉字的雏形--陶文,随着成熟汉字在夏商之际的诞生,汉字开始了绵延不绝且充满生机的发展历程。从甲骨文开始,经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多个阶段,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汉字穿越时空,凝结文化智慧,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书写符号和记录工具,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br>图 汉字的传承性 生生不息的中国汉字 <br><br></h3> <h3>图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延续时间最长、唯一未中断使用的文字。汉字由象形文演变而来,它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从商代甲骨文到秦代小篆的古体,从秦汉隶书到现代汉字的今体。汉字,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h3> <h3>文字统一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存在着几十种风格迥异的文字。由于其差异巨大,所以给当时国人的交流、经商等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且看下图“马”字,除了秦国的马字和现代马字还有迹可循,(离秦国相对远的齐国好歹还能看出马的四肢和尾巴,因为孔圣吗?)其他六国的比甲骨文都难认。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思想文化的改革,推行“书同文”等政策,命丞相李斯负责在大篆基础上统一全国文字,形成以小篆为代表的官方字体。以秦刻石为代表的小篆,结体对称,线条流畅,平衡与秩序都达到了极致。</h3> <h3>甲骨文-金文-篆隶草楷行<br>契刻铸铭<br>约公元前1300年的殷商时期,中国已出现形态完整、结体严密、体系完备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早期文字的象形特点较为突出,至西周礼乐大兴,金文发展进入黄金时代,文字的象形特点逐渐减弱,形体开始向秩序化、标准化演变。<br>摸一摸 想一想:为什么甲骨文的风格是瘦硬、修长、劲直的?<br>甲骨文以刀来契刻,由于甲骨材质较为坚硬,难以表现圆转、粗壮的笔画,线条多呈直线和折线,曲线也多由短直线接刻而成,常带刀锋痕迹,因此,甲骨文笔画的视觉形象具有瘦硬、修长、劲直的特征。前年我特意去了安阳殷墟博物馆,对甲骨文有了一些了解。<br><br><br><br><br></h3> <h3>想一想:为什么金文的风格是浑圆、凝重、厚实的?<br>金文铸在青铜器上,需经过书写、刻模、铸造、清砂等工艺过程。首先,字模泥坯的可塑性强,可以较好还原书写中的团块、粗细、方圆等笔迹;其次,由于经过多道工序,在一定程度上会磨损字模的字口,使最终铸出的金文笔画难见锐锋,形成浑圆、凝重、厚实的线条质感。<br>浑穆端肃的西周金文<br>金文,是指铸造或凿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是在甲骨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字。古代青铜器的种类中,乐器以钟为代表、礼器以鼎为代表,因此金文又称“钟鼎文”。金文出现在殷商中期,兴盛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金文线条优美流畅,字形匀称规整,结构布局严谨,是周人以符号形式对礼乐文化的一种诠释,表达了周人对于秩序理想的追求。大大前年,我去了宝鸡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和中华石鼓园,慕名去了解石鼓文。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是连接大篆与小篆的重要桥梁;金文则延续至秦汉,形成完整的青铜器铭文体系。不知这部分为何没有介绍被称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的石鼓文?</h3> <h3>永字八法 由柳宗元《中国书学浅说》系统阐述,影响后世书法教学。永字八法以“永”字八笔(点、横、竖、提、撇、短撇、捺、钩)为纲,概括了汉字楷书点画的基本形态与用笔要领,是书法初学者的入门经典,我们从小学书法都从“永”字开始练习。<br></h3> <h3>以楷书柳体为例字:每种笔画都有说法。<br>点为侧 侧锋起笔,如鸟侧立,需峻落收锋,体现灵动与险峻。例如“永”字第一笔点,要饱满有力。<br>横为勒 逆锋起笔,缓行急收,不可顺锋平过,类似勒马缰绳。横画需稳健,有涩势控制。<br>竖为弩 中锋下行,形如拉弓,需含曲劲,避免僵直。竖画要有弹性,体现挺拔之势。<br>钩为趯 驻锋提笔,力聚尖端,如跳跃动作。钩画需干脆利落,与策画呼应<br></h3> <h3>提为策 起笔与横画相似,轻抬峻快,如策马扬鞭。提画需快速有力,体现鞭策之势<br>撇为掠 起笔与竖画一致,向左下舒展,力送笔尖。撇画如柳枝拂面,需自然流畅。<br>短撇为啄 落笔左出,快而峻利,如鸟啄物。短撇需果断干脆,与啄字形态契合。<br>捺为磔zhe 逆锋轻落,折锋铺毫,收锋含蓄捺画如水波起伏,体现抑扬顿挫</h3> <h3>练一练 让我体会一下鸟之翻然侧下</h3> <h3>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宋代): 是释梦英和尚把许慎《说文解字》中540个偏旁部首进行反切注音法,类似于现在查字典的一个过程;自作序文说明,对研究汉字的渊源、演进以及篆体书法都大有裨益。此碑为我们提供了古代构字法的典型范例,碑中篆字古朴典雅,凝重浑重,是不可多得的书法佳品,也为我们研究小篆以及汉字的演变提供了石刻资料。(旁边有放大的拓片:大字是篆字,下边楷书既是注音)<br>古代的注音方式反切法:秃:“他谷切”(据《广韵》),即取“他”的声母(t)与“谷”的韵母(u),拼读为“tū”。<br>小学同学赵立光馆长曾以此撰书,介绍了此碑共辑五百四十部首,始于“一”、终于“亥”,数目、排列与《说文解字》相同,每一部首下方并辅以楷书释字,易识易学,对当世及后代学习篆法滋乳深远。<br></h3> <h3>2.碑林 书法的殿堂及碑林的历史(我很好奇文革碑林遭破坏了没?)<br>曹魏时期提倡薄葬,不许立大碑。就有了这些小小的墓志碑。到了隋唐又开始立大碑了。</h3> <h3>推动金石研究<br>西安碑林,随着金石学的形成而肇建,也随着金石学的发展而享誉天下。金石学,作为中国传统学问,兴起于北宋,鼎盛于清代。在金石学研究领域,无论是全国性的专著,还是地方性的力作,西安碑林的藏石始终占有重要地位。<br>从天而落的大型高清微喷碑拓挂轴。<br>小篆鼻祖李斯的《峄山刻石》具有庙堂之气,大型挂轴更让人仰视之感,结体犹如后母戊方鼎,高足健稳。<br><br></h3> <h3>释梦英用篆书写的“千字文”碑拓 “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编写的,四宇一句,是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本。梦英是宋初的一位高僧,宋朝初年掀起的篆书热潮中,他可是不可或缺的一员。《史书会要》里记载,梦英的篆书宗法李阳冰。李阳冰在唐代以篆书名世,被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梦英的篆书沿袭了李阳冰的传统,线条瘦硬,婉转流畅,优雅大方,但字型结构比李阳冰更长一些。 我同学赵立光撰写过《梦英篆书千字文碑》一书。 <br>我发现中国古代书法史上,许多杰出的书法家都有出家为僧或修道(道士)的经历。这些方外之人的书法往往超脱尘俗,独具一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且精神上出家一回,法号释xx吧。吼吼。</h3> <h3>唐代篆书第一人李阳冰的《三坟记》堪称李阳冰篆书艺术的代表作。此碑文字结构严谨,笔画圆润,横画如卧波,竖画似立峰。其中既有"圆中见方"之妙,又有"柔中带刚"之趣。整篇作品气韵生动,笔势连绵,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h3> <h3>规模唐楷 唐楷对印刷体的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带动了版刻字体的产生与发展。宋代的印刷字体多使用软体字,版刻楷书以“欧、颜、柳”三家字体为主,大体上两浙崇欧,四川尚颜,福建兼具颜、柳。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刻版字体也越来越丰富,形成了代表性的宋体字。这部分我就不拍了。楷书介绍太多了。<br>本展室提供了很多高清放大的拓片,真正揣摩书法就要在此展室看。颜氏家庙之碑拓片(放在前边颜氏家庙碑那儿展示了)师古出新<br>中国书法一直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尚古,名家名作,璀璨夺目。明代“台阁体”出现,帖学盛行,到清初达到极盛。清中、后期,碑派书风大行其道,流派纷呈,大家云集,篆隶可比肩唐人,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中兴时代。<br>图 碑拓颜筋柳骨对比。直观!还有石台孝经等皇帝的书法的拓片。所以这一层更得细细赏。<br></h3> <h3>少笔画的避讳字李世民的 民,李渊的 渊。</h3> <h3>.该看行书了。<br>晋祠铭<br>《晋祠铭》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亲自撰文并书写的行书碑刻,现存最早的行书碑,打破篆、隶、楷的传统,成为唐代书法与碑刻结合的典范。开创了行书入碑的先河。<br>艺术价值被誉为“仅次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行书杰作”,笔力劲秀、气韵飘逸,展现了李世民晚年的书法造诣,唐朝时期常将其拓片作为国礼赠予外宾,传播广泛。<br>碑刻现存于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是晋祠博物馆镇馆之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h3> <h3>唐代草书 颠张狂素 倏忽万变 唐代草书名家以张旭、怀素为代表,其“狂草”书法任情恣性、倏忽万变,实现了“形其性情,达其哀乐”的艺术境界,充分发挥了书法的情感表现力,开创了草书发展的新局面。<br>怀素千字文刻石 明成化六年(1470)刻 草书<br>此《千字文》是怀素晚年所书,真迹原为南宋韩偏胄收藏并刻石,今佚。此石为明成化六年(1470)余子俊摹刻,并有题跋。书法古朴淡雅,苍劲静穆,变化多姿而极守法度,反映了怀素书艺创作上的追求与造诣。于右任称“此为素师晚年最佳之作”。<br>僧怀素(737-?),僧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人。怀素是继张旭之后唐代又一草书大家,并称“颠张狂素”。听说草书法度最严,可不像我们没练过书法的今人的连笔字,瞎连。</h3> <h3>千文断碑旁边就是30字的《肚痛帖》 作者是“颠张狂素”的张旭。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张旭,字伯高,江苏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以草书知名。传其嗜酒,与李白、贺知章等号“饮中八仙”。尝醉后以发濡墨书字,世称“颠张”。时以张旭狂草、李白诗歌、裴渂剑舞并称“三绝”。张旭的草书以“书法中的狂飙”著称,笔势如电闪雷鸣,气韵贯通,展现狂放与法度的结合。开创了唐代草书新境界,对后世“江湖体”等流派影响深远。<br>草书只能远观,像赏画一样观赏,30个字实在辨不出几个,看了注释才一一分辨出。全帖六行30字,似是张旭肚痛时自诊的一纸医案。文日:“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这幅作品开头的三个字,写得还比较规正,字与字之间不相连接。从第四字开始,便每行一笔到底,上下映带,缠绵相连,越写越快,越写越狂,越写越奇,意象迭出,颠味十足,将草书的情境表现发挥到了极致。可以看出,张旭这种纵横豪放的情怀, 张扬恣肆的宣泄,泰山压顶的气概,变幻莫测的态势,在奋笔疾书的狂草中,横空出世,让观者惊心动魄。至此 就了解了每块碑在碑林的地位。<br></h3> <h3>名人墨迹展 作者也都是古人(明、清为多)。石碑易存,简、牍、帛、纸不好存。这是清代左宗棠的亲笔墨宝。</h3> <h3>传承中华文明<br>汉唐盛世的都城长安,保存下来最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就是西安碑林,这里和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典籍收藏紧密相连,可谓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大百科全书。从1087年开始,这里有意识地将近千年来古代石刻资料保存下来,今天更是以近四千余种碑版和石刻艺术品的宏富收藏,成为一座传承中华文明的文献宝库。简、牍、帛、纸皆易散佚,秦篆、汉隶、唐楷以及历代名家书迹,大多赖铭石而流传,碑刻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宋代以后,众多名家墨迹被精摹上石,以拓本的方式流布四方。临摹刻帖不仅是后世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更使得名家经典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h3> <h3>西厅 <br>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距今已有930余年历史,口说无凭,看京兆府府学新移石经记碑(旁边都有巨幅拓片投影)。碑文记述了唐石经在五代初期首次迁置的情况:天祐中韩建改建皇城为“新城”后,原在皇城外务本坊西的石经委弃于野。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永平军节度使刘鄩(858-921)出守长安,幕吏尹玉羽建议将石经搬入城内,但刘认为并非急务。幕吏劝道:“一旦虏兵临城,碎为矢石,亦足以助贼为虐。”刘鄩最终采纳了建议,将城外的石经迁置于城内尚书省之西隅。</h3> <h3>负二层:西区无展,东区三部分,一定要先看<br>1“骧腾百世——昭陵六骏专题展”。 <br><br>飞驰的战马<br>见证奔腾的时代<br>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开疆拓土的辉煌时代,其蓬勃进取的精神在马文化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雄主,策马征战,奠定大唐基业。马在唐文化中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时代风貌的象征,展现了唐朝开放、自信、进取的盛世气象。<br>昭陵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征战沙场时先后乘骑的六匹战马,后以浮雕形式列置于昭陵北司马道两侧。这组诞生于七世纪的纪念碑式雕塑,雄浑大气、刚健质朴,兼具军事纪念与政治象征,成为唐初国家建构与跨文明交融的物质见证。六骏的生命历程既是艺术史,也是文明史。它们扎根历史,跨越时光,彰显出永恒的生命力与文化价值<br><br>左图 飒露紫(复制品) 赞语:“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三川,威凌八阵。”毛色紫红。唐武德四年(621),李世民东征洛阳,铲平王世充势力时的坐骑,列于西侧首位,前胸中一箭,是六骏之中惟一旁伴人像的。此浮雕表现的是飒露紫前胸中箭,将军丘行恭为之拔箭的生动瞬间。<br>右图 “拳毛騧”是李世民武德四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平定河北,与刘黑闼在沼水作战时所乘的一匹战马,列于西侧第二位;<br><br>“白蹄乌”是武德元年李世民与薛仁杲在浅水原作战时的坐骑,列于西侧第三位;<br><br>左图“特勤骠”是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灭刘武周势力,收复河东失地时,与宋金刚等作战时的坐骑,排列于昭陵祭坛东侧首位;<br>右图 “青骓”是李世民和窦建德在洛阳武牢关交战时的坐骑,列于东侧第二位。<br><br>“什伐赤”是李世民在洛阳城外、武牢关前和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又一匹坐骑,列于东侧第三位。<br><br><br>萧萧马鸣映汗青<br>二十世纪初,“飒露紫”和“拳毛騧”流失海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特勤骠”、“青骓”“什伐赤”“白蹄乌”亦被辗转运至陕西省图书馆后移交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前身 )。昭陵六骏熠熠重光,文明薪火代代相传,围绕昭陵六骏展开的艺术创作,为其注入了旺盛的生命活力。<br>《昭陵六骏》拓本<br>全套6幅,5 幅钤有“长安李氏拓古印记”,1954 年入藏西安碑林。“昭陵六骏”为高浮雕石刻,难以直接拓印,民国长安传拓名家李月溪首创依六骏原石制作平面模板,再借鉴青铜器椎拓技法进行拓印,并追摹已流失的二骏,最终完成全套六骏拓本。虽非出自原石,但大小、形神皆与原石高度契合。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李月溪将此技传于其子李右松(字松如)。<br><br>可怜马身上中了数箭<br><br><br>左图 2001年发行的特种邮票“昭陵六骏”<br>右图 昭陵六骏碑 拓本 丝绸博物馆藏品<br>北宋元祐四年(1089),为“便观览”“广其传”,时任陕西转运判官的游师雄命醴泉知县吕由圣在邑城西门外太宗庙立《昭陵六骏碑》。碑额篆题“昭陵六骏”,碑面上段为游师雄题记,记述刻石原由;下段为按比例缩小的六骏线刻画及照录的马赞、马名和立功事迹。宋代金石学的兴盛及唐代以来逐渐成熟的拓印技术,使六骏图像摆脱原初的祭祀场所,以拓片的形式加快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成为一种象征的意象符号,延伸到不同艺术领域,成为新创作的源泉。<br><br><br>白陶马 唐(618-907) 这是我看到过最生动的马的雕塑。北朝以来,健壮、负重能力强的战马成为主流标准,隋唐王朝继承了这种育马理念,要求马“骨大丛粗,鬣高意阔。眼如悬镜,头若侧砖”,因此“技艺绝伦,筋骨合度”突厥马(就是汗血宝马吧?)成为唐人最中意的战马。<br>1972 年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br>此马全身白色,右前蹄凌空抬起,颔首张口,似随着音律翩翩起舞,造型逼真,姿态灵动。张士贵(586-657),唐代名将,曾跟随李渊完成唐朝统一大业,官至左领军大将军,封虢国公,病故后陪葬昭陵。</h3> <h3>昭陵六骏碑 拓本 丝绸博物馆藏品 <br>北宋元祐四年(1089),为“便观览”“广其传”,时任陕西转运判官的游师雄命醴泉知县吕由圣在邑城西门外太宗庙立《昭陵六骏碑》。碑额篆题“昭陵六骏”,碑面上段为游师雄题记,记述刻石原由;下段为按比例缩小的六骏线刻画及照录的马赞、马名和立功事迹。宋代金石学的兴盛及唐代以来逐渐成熟的拓印技术,使六骏图像摆脱原初的祭祀场所,以拓片的形式加快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成为一种象征的意象符号,延伸到不同艺术领域,成为新创作的源泉。</h3> <h3>唐昭陵六骏是原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唐贞观十年(636) 由画家阎立本所绘,工艺家阎立德雕刻的六幅浮雕石刻。<br>名称分别为飒露紫、拳毛騧(gua1)、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br></h3> <h3>  飒露紫(复制品) 赞语:“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三川,威凌八阵。”毛色紫红。唐武德四年(621),李世民东征洛阳,铲平王世充势力时的坐骑,列于西侧首位,前胸中一箭,是六骏之中惟一旁伴人像的。此浮雕表现的是飒露紫前胸中箭,将军丘行恭为之拔箭的生动瞬间。<br><br></h3> <h3>“拳毛騧”是李世民武德四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平定河北,与刘黑闼在沼水作战时所乘的一匹战马,列于西侧第二位;萧萧马鸣映汗青<br><br></h3> <h3>“白蹄乌”是武德元年李世民与薛仁杲在浅水原作战时的坐骑,列于西侧第三位;</h3> <h3>“特勤骠”是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灭刘武周势力,收复河东失地时,与宋金刚等作战时的坐骑,排列于昭陵祭坛东侧首位;<br><br></h3> <h3>“青骓”是李世民和窦建德在洛阳武牢关交战时的坐骑,列于东侧第二位。</h3> <h3>“什伐赤”是李世民在洛阳城外、武牢关前和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又一匹坐骑,列于东侧第三位。二十世纪初,“飒露紫”和“拳毛騧”流失海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特勤骠”、“青骓”“什伐赤”“白蹄乌”亦被辗转运至陕西省图书馆后移交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前身 )。昭陵六骏熠熠重光,文明薪火代代相传,围绕昭陵六骏展开的艺术创作,为其注入了旺盛的生命活力。<br></h3> <h3>《昭陵六骏》拓本<br>全套6幅,5 幅钤有“长安李氏拓古印记”,1954 年入藏西安碑林。“昭陵六骏”为高浮雕石刻,难以直接拓印,民国长安传拓名家李月溪首创依六骏原石制作平面模板,再借鉴青铜器椎拓技法进行拓印,并追摹已流失的二骏,最终完成全套六骏拓本。虽非出自原石,但大小、形神皆与原石高度契合。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李月溪将此技传于其子李右松(字松如)。</h3> <h3>  2001年发行的特种邮票“昭陵六骏”</h3> <h3>白陶马 唐(618-907) 这是我看到过最生动的马的雕塑。北朝以来,健壮、负重能力强的战马成为主流标准,隋唐王朝继承了这种育马理念,要求马“骨大丛粗,鬣高意阔。眼如悬镜,头若侧砖”,因此“技艺绝伦,筋骨合度”突厥马(就是汗血宝马吧?)成为唐人最中意的战马。<br>1972 年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br>此马全身白色,右前蹄凌空抬起,颔首张口,似随着音律翩翩起舞,造型逼真,姿态灵动。张士贵(586-657),唐代名将,曾跟随李渊完成唐朝统一大业,官至左领军大将军,封虢国公,病故后陪葬昭陵。</h3> <h3><br>帝王伟业的“纪念碑”<br>九峻山下有序分布的陪葬墓群,与北司马门内整肃威严的六骏浮雕及十四国蕃君长像,通过空间布局与艺术象征,将唐朝军事征服与民族羁縻政策具象化为永恒的政治图景,成为“华夷一体理念的物化见证。<br><br><br>2 “贞珉千年”(于右任与碑林文化专题展和鸳鸯七志斋藏石展”)北魏七对夫妇(也有一夫多妻的)的墓志<br>贞珉 : 石刻碑铭的美称。<br>于右任先生大巧若拙的草书格局得益于他对古代碑志及拓本的收藏与研究。他一生酷爱金石,先后斥资数十万银元搜集历代碑志,除久负盛名的鸳鸯七志斋藏石外,还广泛收藏汉唐碑刻拓本,其中捐赠于西安碑林珍藏者,品相精良多为名碑善拓,与先生书法交相辉映,呈现出一代大师的书情和艺趣。<br><br>于右任先生捐赠的这批碑志中,以北魏墓志最为知名,其中七对(也有一夫多妻的)贵族显宦夫妻墓志书法精美、刻工高超,深受先生喜爱,因而命名为“鸳鸯七志”。这七对鸳鸯墓志,不仅展现出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后,鲜卑贵族阶层在汉化进程中,其家庭和社会逐步变迁的鲜活历史也映射出在儒家传统礼制影响下,北魏族姓的门第婚姻、家庭伦理、门阀制度以及民族融合的演变轨迹。<br><br>图左 穆亮墓志 北魏景明三年(502)偕书<br>穆亮(451-502),字幼辅,出身鲜卑大族丘穆陵氏。穆氏为北魏开国功臣,人才辈出,多与皇室宗亲、勋贵联姻。穆亮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以及他自己都曾迎娶公主。穆亮一生战功卓著、治绩丰硕,规划了北魏新都洛阳的营建,是孝文帝元宏迁都与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志文详细记载了穆亮的家世与出仕情况,卒年与死因等信息,补充了传世文献记载的不足。<br>图右 穆亮妻尉太妃墓志 北魏神龟三年(520)楷书<br>尉太妃(454-519),出身鲜卑名门尉迟氏。尉氏与穆氏同列勋臣八姓,有功于帝室,在北魏一朝仕宦不绝,常与皇室、贵族联姻。史书记载穆亮尚中山长公主,拜骑马都尉”,但穆亮墓志中并无此记述,尉太妃墓志补充了穆亮的婚姻状况。<br><br>3.“丝路石语——中古碑志与丝绸之路展”反映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石碑<br>左图 入口便是禁止出境展览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文献价值极高。中西方都重视。“大秦”的含义 在唐代文献中,“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称呼,最早见于《后汉书》,唐代沿用此称谓。“景教”的定义 景教是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唐代传入中国后的名称,意为“光明之教”。该教派由聂斯托利(安提阿派)创立,是早期基督教的重要分支。<br>右图 碑的边上和底下是叙利亚文。景教碑被世界考古发现史列为“世界四大名碑之魁”(景教碑、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埃及罗塞塔碑、巴黎卢浮宫的摩崖碑及墨西哥国家博物馆的阿兹特克授时碑),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br><br>.我倒为屈居第二的罗塞塔碑(托勒密五世的诏书)鸣不平。我在埃及开罗国家博物馆看过等身拓片,在大英博物馆看过真身。它的意义是通过对碑上的三种文字研究,通过用古希腊文反向破译了失传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成为研究古埃及文明的里程碑。<br>.<br>.<br>负二层实在被装修气温辣的直流泪,丝路石语这部分跑马观花的走完了。<br><br><br>.栽死跘活的连上厕所和喝水都没顾上,历时三小时走完了新馆。</h3> <h3>北司马门内整肃威严的六骏浮雕及威服域外的十四国蕃君长像<br>  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葬昭陵后,高宗李治为彰显其父“天可汗”功业,诏令雕刻十四国蕃君长石像(突厥颉利可汗、吐蕃赞普等),列置北司马门内。<br><br><br></h3> <h3>啥时应该去一次昭陵。</h3> <h3>2,“贞珉千年”(于右任与碑林文化专题展和鸳鸯七志斋藏石展”)鸳鸯七志:北魏七对夫妇(也有一夫多妻的)的墓志<br>贞珉 : 石刻碑铭的美称。 <br>于右任先生大巧若拙的草书格局得益于他对古代碑志及拓本的收藏与研究。他一生酷爱金石,先后斥资数十万银元搜集历代碑志,除久负盛名的鸳鸯七志斋藏石外,还广泛收藏汉唐碑刻拓本,其中捐赠于西安碑林珍藏者,品相精良多为名碑善拓,与先生书法交相辉映,呈现出一代大师的书情和艺趣。</h3> <h3>于右任先生捐赠的这批碑志中,以北魏墓志最为知名,其中七对(也有一夫多妻的)贵族显宦夫妻墓志书法精美、刻工高超,深受先生喜爱,因而命名为“鸳鸯七志”。这七对鸳鸯墓志,不仅展现出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后,鲜卑贵族阶层在汉化进程中,其家庭和社会逐步变迁的鲜活历史也映射出在儒家传统礼制影响下,北魏族姓的门第婚姻、家庭伦理、门阀制度以及民族融合的演变轨迹。</h3> <h3>图左 穆亮墓志 北魏景明三年(502)偕书<br>穆亮(451-502),字幼辅,出身鲜卑大族丘穆陵氏。穆氏为北魏开国功臣,人才辈出,多与皇室宗亲、勋贵联姻。穆亮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以及他自己都曾迎娶公主。穆亮一生战功卓著、治绩丰硕,规划了北魏新都洛阳的营建,是孝文帝元宏迁都与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志文详细记载了穆亮的家世与出仕情况,卒年与死因等信息,补充了传世文献记载的不足。<br>图右 穆亮妻尉太妃墓志 北魏神龟三年(520)楷书<br>尉太妃(454-519),出身鲜卑名门尉迟氏。尉氏与穆氏同列勋臣八姓,有功于帝室,在北魏一朝仕宦不绝,常与皇室、贵族联姻。史书记载穆亮尚中山长公主,拜骑马都尉”,但穆亮墓志中并无此记述,尉太妃墓志补充了穆亮的婚姻状况。</h3> <h3>3.“丝路石语——中古碑志与丝绸之路展”反映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石碑 地上是丝绸之路(海上和陆路)的世界地图</h3> <h3><br>  入口便是禁止出境展览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文献价值极高。中西方都重视。“大秦”的含义 在唐代文献中,“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称呼,最早见于《后汉书》,唐代沿用此称谓。“景教”的定义 景教是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唐代传入中国后的名称,意为“光明之教”。该教派由聂斯托利(安提阿派)创立,是早期基督教的重要分支。<br></h3> <h3>碑的边上和底下是叙利亚文。景教碑被世界考古发现史列为“世界四大名碑之魁”(景教碑、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埃及罗塞塔碑、巴黎卢浮宫的摩崖碑及墨西哥国家博物馆的阿兹特克授时碑),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h3> <h3>.我倒为屈居第二的罗塞塔碑(托勒密五世的诏书)鸣不平。我在埃及开罗国家博物馆看过等身拓片,在大英博物馆看过真身。它的意义是通过对碑上的三种文字研究,通过用古希腊文反向破译了失传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成为研究古埃及文明的里程碑。负二层实在被装修气温辣的直流泪,丝路石语这部分跑马观花的走完了。.栽死跘活的连上厕所和喝水都没顾上,历时三小时走完了新馆。</h3> <h3><br>新馆亮点与展陈升级<br>● 记得早前的老馆,传统殿宇陈列,碑林密集略显昏暗。如今新馆展陈面积扩容3倍:新增多个专题展厅,涵盖石刻艺术、墓志文化、宗教造像等,展出文物增至2000余件(较之前提升30%)。<br>●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北馆区(新馆),每件馆藏碑刻周边都围绕着数块多媒体大屏。游客可以通过屏幕上播放的高清数字扫描画面,更加直观、清晰地感受文物之美,并通过其中高亮显示的文字和关键信息,更加深入了解碑文内容。游客可点击选择查看对应碑刻、历史名人的背景介绍,还可用手写形式在大屏上体验现场临摹名篇,直观感受汉字书法之美。<br>● 重磅新展品:<br>首次展出的唐代墓志,如《马璘残碑》(颜真卿题写,记载唐代名将事迹);🎈 柳公权书丹的《杨承和神道碑》,字迹干练锐利,填补历史空白;尤其关注颜真卿、柳公权独立展厅。<br>● 数字复原场景:如《开成石经》镌刻过程,通过科技手段重现历史。<br>● 互动体验区(负一层设有专门区域) :新增碑刻拓印、书法临摹等互动项目,可亲身参与传统技艺。<br>● 重磅展品: 《开成石经》全貌展示(65万字儒家经典,古代“石质书库”)《开成石经》刊刻于大和七年(833年)至开成二年(837年),原石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现址。(自宋徽宗开始,历经朝代更迭、政治中心迁移,《开成石经》却915年未曾搬动!)。共有刻石114块,每石两面刻,计228面,650252字,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等12部儒家经典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2部儒经字样典籍,加上乾隆年间补刻的《孟子》,共计13经。《开成石经》是中华文化的原典,是中国历史上七次刻经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部,被誉为“古本之终,今本之祖”。它们还在老展馆第一展厅,原位未动。<br>● 禁止出境文物:昭陵六骏等。<br>参观建议<br>1. 时间安排:开放时间:全年无休(包括周一!),9:00开馆,建议早到避开人流。建议至少预留4小时,优先参观新馆地下展区(新展品集中),再游览地上层与老馆区。<br>2. 重点打卡: ● 颜真卿、柳公权独立展厅(负一层) ● 昭陵六骏全貌(负二层) ● 互动拓印区(提前了解开放时段)<br>3. 路线提示:新馆采用地上+地下两层结构,全程有电梯连接,但展厅面积较大,建议规划路线(如按楼层顺序游览,避免重复绕行)。<br>注意事项<br>1. 因为是新建的展馆,有些部分还在装修,部分区域可能存在装修气味,敏感人群建议佩戴口罩。(越往下走敏感的人越受不了,我一直眼泪汪汪辣的睁不开眼。问了工作人员有何感受,他说他们每小时换一次人。)<br>2.越往下走室温越低,夏天参观室内外温差较大,要备披肩或长袖。<br>我从九点第一人入馆,12点离馆,只看新馆就用了三个小时。都是电梯上下,很方便。但也很累,尽管我穿了很轻便的鞋。<br>西安碑林博物馆是由孔庙和碑林两部分组成,它是集孔庙与碑林一体,庙中有碑,碑中有庙。从空间纵向来看,碑林博物馆分为孔庙、碑林七个展室,石刻造像艺术馆和长安佛像馆。其实,我应该再访一下石刻造像艺术馆。作为西安土著,先后多次去过碑林,馆长同学还请金牌讲解员到我们参观过,但若要想深度了解碑林,最好还是先做功课,跟导游都不及自己做的功课印象深。我历来看博物馆或旅行前都要做大量的功课才不负此行。<br>之前,进出碑林就一个门,如今出了新馆就是碑林博物馆的北门了,门前很豁亮。(面对东木头市!往西走可达钟楼地铁,大中枢站,找站台太麻烦。往东走几步就是一个十字路口,由此往北就走到东大街了)。我走到东大街端履门公交站就坐车回儿子家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