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熟时节(散文)

户县苦果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农村人来说,对于夏收那些事记忆尤为深刻。可以说是刻骨铭心。小时候,我家住秦岭深山。山里人一年中最忙的事情,莫过于夏收。如果没有抢在最佳时段收割已经成熟的小麦,小则造成减产,大则造成生芽、霉变,或者颗粒无收。因此,夏收被看成山里人一项一年中一项重要的农事。 山里的夏收,从夏收前的准备工作开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山里人通俗的话说,就是“人利不如家伙利”。这里的家伙,指的就是割麦用的镰刀。镰刀分两种,一种是刃、柄一体的铁镰;一种是刃、架分离的木镰。铁镰也好,木镰也罢,放置一年之后,刀锋部分会生锈,让锋利大打折扣。磨镰成为麦收前一个关键环节。但磨镰是一项技能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胜任。父亲是磨镰的行家,一把生锈,或者刃面有豁口的镰,父亲三下五除二就磨得锃亮。父亲是生产队长,所以磨镰这活完全是尽义务。在父亲的影响下,其他一些长辈也加入义务磨镰的行列,可谓磨刀霍霍。盘场是夏收前期另外一项工程。所谓盘场就是平整一片适合碾打、晾晒小麦的场地。这项活计必须在割麦前十天就绪。其步骤是套上碌碡将场地碾压瓷实,再就是增加其平整度。木锨、扫帚、风车等是割麦前的第三大要务。等这一切工作完全就绪,一场声势浩大的割麦工程准时开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田家少闲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五月人倍 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夜南风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小麦复垅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观刈麦》应该是写关中平原的麦收景象,时间大约在农历五月端阳节之后,山里的麦收则应该在农历的六月初。比平原地区晚半月。小麦收割必须赶在最佳收割时期,割得太早,籽粒不饱满,会造成减产,收割晚了,成熟的麦粒会在太阳暴晒下从衣苞内脱落,同样造成减产,如果遇到阴雨天,甚至造成小麦生芽或霉变,损失则更大。判断小麦的成熟度,没有具体数据可供参考,完全凭经验积累。一般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辈,会在这个时候大显身手。哪块田里的麦子适合收割,他们用眼观、鼻嗅、手搓就可以判断是否可以收割。眼观,观其色泽,成熟的小麦色重;鼻嗅可以嗅出麦香,成熟之后的小麦可闻到麦香;手搓之后如果颗粒散落则证明已经到了收割期。对此,生产队长必须言听计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还有一种山杏,其成熟期和山里的麦熟期基本一致。因此它被赋予一个好听的名字——麦黄杏。每当夏收前,我们这些娃娃闹着要吃白面馍馍时,父辈们会指着麦黄杏说,什么时候杏黄了,就到了收麦时间,也就到了吃白面馍馍的时候。记得那些时候常做梦,梦见麦田边的麦黄杏真的黄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夏收是压倒一切的大事,不论任何重要的事情,都要服从并服务于夏收。生产队那些平日在社办企业干“洋”事的青年,这个时候会被所在企业派回原籍支援夏收,且是无条件支援,因为其工资由所在企业负担。那些平日里屁股不沾土的脱产干部这个时候也得放下架子投入夏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六月里,麦子黄,公社社员收麦忙。小学生,来拾麦,粒粒麦子都归仓。”这首儿歌是儿时在生产队里拾麦的真实写照。生产队里的麦收如火如荼,我们这些在校学生也不能旁观。学校里放忙假,就是为了支援夏收。我们因为体力不支,所以被安排跟在父辈们屁股后边拾麦,力争做到颗粒归仓。拾麦的经历,给我们上了生动的爱惜粮食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小麦被割回来之后,就是晾晒,脱粒。脱粒一般用碌碡将麦穗碾压,以到达脱粒的目的。拉碌碡是生产队里喂得膘肥体壮的黄牛,操作这项活计的是生产队的壮劳力。麦粒被碾压后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扬场。扬场是借助于风力,把麦粒与麦衣分离,所谓借风扬场。适合做这项活计的劳力不多,只有个别人掌握这项技能,而且还被笼罩着神话色彩,说他们可以呼风,要哪个方向的风就有哪个方向的风。后来通过观察才知道,他们哪里有如此本领,只是想自告奋勇完成这项光荣使命罢了。因为扬场需要耐心,在风力不济的时候,除了等待,别无他法。一般一场下来就是一个通宵。记得那些时候,父辈们眼睛都熬红了,但无半句怨言,也不给自己捞半点儿加班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随着打麦机的普及,割麦机的广泛应用。机械代替了人力,使得夏收的劳动强度大大减弱。我家的镰刀已经锈迹斑斑,偶尔翻出来,往事历历在目。那些个热火朝天的夏收已经深深的留在记忆中。父辈们战天斗地的精神,和热爱集体的品质,让我终生受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大山深处我故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一夜南风起,小麦覆陇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作者照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