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心灵“超能力”

吉林油田第二中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心理健康好书推荐</p>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p class="ql-block">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数学题做不出来,跑步总是最后一名,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青春期的我们,好像每天都在和“不够好”的自己较劲。今天,心理老师想给大家推荐一本超实用的书——马丁·塞利格曼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它就像一位温暖的大朋友,教会我们用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 </p> 一、别让“应该”困住你 <p class="ql-block">  书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很多时候,我们不开心,是因为掉进了“应该”的陷阱。比如,总觉得自己“应该”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应该”像其他同学一样开朗活泼。但作者告诉我们,这些“应该”其实是别人给我们设定的标准,就像硬要把圆木头塞进方洞里,当然会痛苦!</p><p class="ql-block"> 想想看,你有没有因为没达到某个“应该”而偷偷难过?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闪光点。也许你数学暂时不太好,但你画画超厉害;跑步不是强项,却能把故事讲得特别精彩。这些独一无二的特质,比“应该”更值得被看见。</p> 二、哪些问题能改变,哪些需要接纳? <p class="ql-block">  书里还教我们一个超有用的方法:分辨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哪些需要坦然接纳。比如,通过多做练习题、请教老师,数学成绩很可能会提高;但如果天生对花粉过敏,非要强迫自己去闻花,那就太勉强啦!</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里,我们也常常纠结:性格内向不敢主动交朋友,要不要逼自己变得外向?其实,内向不是缺点,而是一种特质。你可以尝试主动和同学打个招呼,但不必强迫自己变成“社交达人”。接纳真实的自己,再一点点做出改变,这才是成长的正确打开方式。</p> 三、小行动,大改变 <p class="ql-block">  书里不光有道理,还有很多简单的小方法,帮助我们变得更自信。比如,每天写下三件让自己开心的小事,可能是吃到了喜欢的零食,或者解出了一道难题。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好多小确幸!</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当你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试试把想法写下来,然后问自己:“这个想法有证据吗?”也许你会发现,那些“我肯定考不好”“大家都不喜欢我”的念头,其实根本站不住脚!</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同学,青春期就像一场冒险,我们会遇到各种困惑和挑战。但请记住,你不需要完美,也不需要成为别人。《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了解自己的大门。当我们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不够好”,反而会变成独特的成长印记。</p><p class="ql-block"> 这个心理健康月,不妨翻开这本书,给自己一场心灵的对话。相信你会发现:原来,真正爱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并接纳那个独一无二的你!</p>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想不想掌握一项超酷的“心灵魔法”,让自己在面对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小烦恼时,总能元气满满、积极向上?今天,就为大家推荐一本超实用的书——马丁·塞利格曼的《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它就像一本心灵成长秘籍,能帮我们培养乐观心态,成为更好的自己! </p> <p class="ql-block">  作者马丁·塞利格曼可是心理学界的“大咖”,他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 。在研究过程中,塞利格曼发现,乐观不只是一种性格,更是一种可以学习和培养的能力,这本书就凝聚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智慧。</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同学会问,乐观真的那么重要吗?想象一下,考试没考好时,乐观的同学会把这次当作查漏补缺的机会,暗暗努力下次进步;而不乐观的同学可能会灰心丧气,觉得自己不行。可见,乐观能让我们在困难面前更有勇气,更有动力去解决问题,它是我们成长路上的“能量补给站”。</p><p class="ql-block"> 书里最有趣的,就是教我们区分“乐观解释风格”和“悲观解释风格”。这就像给我们的思维照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是怎么看待事情的。比如,同样是被老师批评,悲观的同学可能觉得“我总是做不好,老师肯定讨厌我”;乐观的同学会想“这次表现不够好,老师指出问题,我改正就会进步” 。悲观的解释风格,会让我们把问题想成是永久的、普遍的、自己的错;而乐观的解释风格,能帮我们把问题看作暂时的、特定的,还能找到解决办法。了解这些,我们就能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时,及时调整思维,用更积极的方式看待问题。</p><p class="ql-block"> 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小方法,帮助我们培养乐观心态。比如“ABCDE法”,A是不好的事件,B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C是看法导致的后果,D是反驳,E是激发。当我们因为没选上心仪的社团而难过时(A),可能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B),然后特别沮丧(C),这时我们就要用D去反驳这种想法:“一次没选上不代表我不行,可能是竞争太激烈,我可以提升能力下次再试”,最后我们就能重新振作起来(E)。掌握这个方法,就像拥有了“思维急救包”,能随时治愈我们的小失落。</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初中生活充满挑战和机遇,会有开心的时刻,也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就像一位贴心的朋友,能教会我们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把困难变成成长的阶梯。这个心理健康月,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解锁乐观的超能力,在成长的路上充满阳光,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p> 《心流》 <p class="ql-block">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初中生常常面临学业压力、社交困惑等挑战,家长也在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学习效率焦虑。而一本名为《心流》的书,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专注、幸福与成长的大门,它不仅是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更是初中生和家长共同探索内心世界的实用指南。</p> <p class="ql-block">一、什么是“心流”?</p><p class="ql-block"> 《心流》由心理学大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所著。书中提出的“心流”,是指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中,忘记时间的流逝、忽略外界的干扰,甚至感受不到疲惫,这种状态就是“心流”。比如,学生沉浸在解出一道难题的过程中,画家专注于描绘眼前的美景,此时他们都处于心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不仅能高效完成任务,还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对于初中生来说,心流状态尤为重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如果能进入心流,学习就不再是痛苦的负担,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家长若能引导孩子学会进入心流,孩子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都会得到显著提升。 </p><p class="ql-block">二、《心流》如何帮助初中生?</p><p class="ql-block"> 1.提升学习效率与专注力 很多初中生在学习时容易分心,一会儿被手机吸引,一会儿因思绪飘远而浪费时间。《心流》告诉我们,当任务难度与自身能力相匹配时,更容易进入心流。比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有一定挑战性但又能通过努力完成的学习目标,像每天攻克一道数学难题、背诵一篇英语短文等。在不断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专注力会逐渐提高,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升。同时,书中提供的训练注意力的方法,如冥想、排除干扰等,也能帮助初中生更好地集中精力。 </p><p class="ql-block"> 2.缓解压力,塑造积极心态 初中阶段是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学生面临着考试、升学等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心流》指出,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运动等,让自己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能够进入心流状态,从而有效缓解压力。当学生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时,负面情绪会被暂时抛开,内心得到放松和治愈。而且,在一次次体验心流带来的愉悦后,学生会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3.明确目标,规划未来 书中强调,清晰的目标是进入心流的重要前提。初中生正处于探索自我、规划未来的关键时期,通过阅读《心流》,他们可以思考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擅长的事情,从而明确学习和发展的方向。例如,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寻找相关的课题深入研究,在探索的过程中进入心流,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三、家长如何与孩子共读《心流》?</p><p class="ql-block">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心流》,并分享各自的感悟和体会。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减少电子产品的干扰,鼓励孩子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每天固定的阅读时间,大家各自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共同体验专注带来的乐趣。 </p><p class="ql-block"> 2.引导孩子寻找兴趣点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并给予支持和鼓励。《心流》中提到,兴趣是进入心流的重要驱动力。当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更容易全身心投入。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尝试不同的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社团活动等,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热爱的领域,让孩子在兴趣的指引下,不断体验心流,获得成长和快乐。</p><p class="ql-block"> 3.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阅读《心流》后,家长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帮助孩子分析问题,调整目标和方法,引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同时,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 《心流》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帮助初中生打开专注和幸福的大门,也为家长提供了引导孩子成长的新思路。在心理健康月,不妨和孩子一起走进《心流》的世界,共同解锁内心的潜力,收获成长与快乐。</p> 《非暴力沟通》 <p class="ql-block">  我们常常思考:是什么阻碍了亲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有效沟通?为什么明明是关心,说出口的话却像刺一样伤人?今天为初中生和家长们推荐《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帮我们打开理解与爱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一、什么是非暴力沟通?</p><p class="ql-block">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生活中很多矛盾源于“语言暴力”。这些暴力可能不是争吵或打骂,而是不经意的指责、嘲讽、否定。比如,家长一句“你怎么这么笨,这点事都做不好”,同学间一句“你真没用”,都会在对方心里留下伤痕。</p><p class="ql-block"> 非暴力沟通提出“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要素。观察,是客观描述事实,不做评判;感受,表达内心真实情绪;需要,说出自己的需求;请求,明确提出希望对方做的事。这四个要素层层递进,能把模糊的不满转化为清晰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二、对初中生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在校园生活中,非暴力沟通能帮同学们化解很多矛盾。比如,在外住宿的同学,宿舍里室友总是半夜玩手机影响你休息。如果直接说“你太自私了,能不能别玩了”,可能引发争吵。用非暴力沟通可以这样说:“最近你连续几晚都在12点后还玩手机(观察),我第二天上课总是犯困,感觉很疲惫(感受),我需要充足的睡眠保证学习状态(需要),以后能在熄灯后不玩手机吗(请求)?”</p><p class="ql-block"> 这种沟通方式既表达了自己的困扰,又尊重了对方,更容易被接受。掌握非暴力沟通,还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融入集体,交到更多朋友,在合作学习中减少摩擦,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三、对家长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亲子沟通中的“暴力语言”并不少见。家长可能会说“你看看别人家孩子,再看看你”“说了多少次,怎么就是记不住”,这些话往往会让孩子关闭心门。</p><p class="ql-block"> 学习非暴力沟通,家长可以换一种方式。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时,试试这样说:“这次考试成绩不太理想(观察),妈妈有些担心你的学习状态(感受),我们都希望你能掌握知识,取得进步(需要),我们一起分析下错题,看看哪里没掌握好,好吗(请求)?” </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关心而非指责,更愿意和家长敞开心扉。通过非暴力沟通,家长能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困惑。</p><p class="ql-block">四、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p><p class="ql-block"> 1. 学会倾听: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在沟通时先放下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对方的表达,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p><p class="ql-block"> 2. 避免评判:客观描述事实,不轻易给对方贴上“懒惰”“不孝顺”等负面标签。</p><p class="ql-block"> 3. 练习表达:日常生活中,多运用四要素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一开始可能不习惯,但坚持练习,就能逐渐掌握这门沟通艺术。</p><p class="ql-block"> 心理健康月,不仅是一个活动,更是一个契机。希望家长和同学们都能翻开《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在书中找到改善关系的方法。让我们告别“暴力语言”,用真诚、理解和爱搭建沟通的桥梁,让家庭更温馨,校园生活更美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编辑:于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初审:高志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复审:郭凤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终审:王秋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