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施怀德</h3> <h3>摘要<br>本方案以金华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依托,通过系统整合考古发现、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构建张其成先生中华“易道主干,三教合易”学说“原乡”解码体系。旨在确立金华在中华易学起源中的核心地位,探索儒、道、佛三教与易学融合的独特路径,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以“原乡”为根基的“金华范式” ,解码易道文化的古老基因,激活其在当代的全新生命力 。</h3> <h3>一、理论根基:确立“万年上山”的易学本源地位<br><br>(一)考古实证体系化<br><br>1. 核心符号解码<br><br>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上,“六爻豫卦”纹饰、“尞”字太阳纹(燎祭图腾)以及五牲献祭符号,是研究原始易学模型的关键线索。通过系统的考古学与符号学研究,这些古老的符号可阐释为“阴阳 - 五行 - 三才”的原始易学模型。“六爻豫卦”纹饰展现了早期上山文化先民对阴阳变化的认知与记录;“尞”字太阳纹作为燎祭图腾,体现了万年上山“太阳部落”人,对自然力量和“稻谷之祖”“太阳之神”伏羲的崇拜与敬畏,以及对天地人三才关系的思考;五牲献祭符号则与五行观念紧密相连,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物质世界构成的朴素理解 。这些符号的解码,不仅为揭开中华易学的起源之谜提供了重要依据,更成为解码中华“易道主干,三教合易”学说“原乡”密码的关键实证样本,让我们得以窥见易学文化在金华这片土地上最初的模样 。<br><br>2. 稻作文明与易道关联<br><br>稻作文明是上山文化的重要特征,稻祖崇拜(以伏羲为象征)与天文历法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上山先民通过长期观测自然现象,将天文变化与农耕周期相结合,进而推演卦象。例如,“六爻豫卦”“十六芒太阳符”“五字符”“数点符”所蕴含的数理规律,与农业生产中的播种时序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通过研究稻作文明与易道之间的逻辑链,能够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揭示古人如何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对宇宙规律的认识。<br><br>3. 国际话语权构建<br><br>为确立“阴阳五行出东方”的考古学标准,金华应联合国内外权威考古机构、学术团体,共同开展深入研究,并发布《上山易学起源白皮书》。白皮书应系统阐述上山遗址在中华易学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展示考古实证成果,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详实的数据,在国际学术界确立金华作为中华易学起源地的权威地位,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br><br>(二)“尞五之祭”的仪式重建<br><br>复原新石器时代的“尞五之祭”仪式,以“太阳芒纹陶器”作为重要礼器,设计“火 - 稻 - 土 - 水 - 风”五行献祭场景。该仪式的重建,不仅要还原古代祭仪的流程与形式,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通过重现这一古老仪式,打造可体验的“易文化元典仪式”,使人们能够在仪式中触摸“原乡”文化脉络,亲身感受中华易学文化从“原乡”传承至今的深厚底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h3> <h3>二、“三教合易”的独特路径:金华“三源”融合模型<br><br>“东方朝圣地,世界易道源”这一定位,高度凝练了金华作为中华“易道主干,三教合易”学说“原乡”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意义 。它不仅彰显了“东南海内,钱塘东源”,“瀫水之东,长山之阳”金华,作为东方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历史底蕴,更强调了其在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中,以易道文化为核心,引领文明对话与发展的使命担当。这一定位,是对金华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精准提炼,也是对其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清晰指引,具有本源性、排他性、独特性、神秘性和世界性的显著特征。<br><br>而“世界三源”,即儒之“稻祖源”——食道,道之“侨仙源”——善道,佛之“和会源”——和道,作为金华“易道主干,三教合易”原乡文化解码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东方朝圣地,世界易道源”定位的重要支撑。它们分别从物质基础、生命超越和精神和谐三个层面,构建了金华“易道主干,三教合易”解码原乡独特的文化体系,体现了金华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是金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独特标识。<br><br>(一)儒·稻祖源——食道,孕育生命的仁德之道<br><br>儒之“稻祖源”,以万年上山太阳部落“稻谷之祖”“太阳之神”伏羲崇信为深厚依托,承载着“民以食为天”的质朴真理,是金华“千载婺学”的原点文化标识 。在易学中,五行之“土”孕育万物,与儒学“生生之德”相呼应,共同阐释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培育。“稻祖源”所代表的食道,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的途径,更是儒家仁爱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强调通过辛勤劳作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实现生命的繁衍与发展。<br><br>在现代表达上,“稻作伦理博物馆”和“稻源书院”等文化载体的创设,可生动展现稻作文明与儒家思想的紧密融合。“稻作伦理博物馆”,就是一部生动的稻作文化史书,从古老的稻种选育到先进的种植技术,从传统的农耕器具到独特的稻作习俗,每一件展品都可诉说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儒家思想在其中的深刻烙印。而“稻源书院”,则为人们提供一个深入学习和研讨稻作伦理与儒家文化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学者们可以探讨儒家“仁、义、礼、智、信”在稻作生产和乡村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价值观,促进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br><br>(二)道·侨仙源——善道,追求和谐的平衡之道<br><br>道之“侨仙源”,以世界侨仙黄大仙契合三才之道的天(平安神)+地(财富神)+人(健康神)三大文化精神为内涵,是“善美之神”黄大仙善美之道的生动呈现。“三才者,天地人”,强调三者共生共构、动态平衡的关系,这与道教追求自然和谐、阴阳平衡的理念高度契合。黄大仙的“普济劝善,善道同行”“财富丝路,善美世界”的济世精神,正是这种理念的具体实践,体现了道教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br><br>其中“养生哲学实践中心”的建设,可将黄大仙信仰与道教养生哲学有机结合,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在“五行养生”体系中,“金声导引”通过特定的发声和呼吸练习,调节人体的肺气,达到宣发肺气、清利咽喉的功效;“木香疗愈”则利用天然的木香香气,舒缓身心,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目的。这些养生项目,不仅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更让道教的养生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br><br>(三)佛·和会源——和道,启迪心灵的智慧之道<br><br>佛之“和会源”,以“三合开宗——中华禅宗三教融合原始宗风开宗地,和会原乡——世界和会文化寻根地”为独特标识,由达摩、傅大士共同开创的“和道——和会之道”文化,以“道冠儒履释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为文化内核,体现了佛教与易学在哲学层面的深度融合。在禅易互释中,“心性本体论”与“即心是卦”的思想相互交融,共同探索着宇宙和人生的真谛。<br><br>“禅易meditation研修营”的设立,可为人们打开一扇通往内心智慧的大门。通过“维摩诘经”解构六十四卦,开发“卦象禅修”课程,让参与者在禅修的宁静氛围中,领悟易学的深邃智慧,实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在研修营中,导师们引导学员们通过对卦象的观察和思考,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这种将佛教禅修与易学思维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为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修行方式。<br><br>(四)关键突破点:“三源合一于太极”学说<br><br>“三源合一于太极”学说,也即张其成先生中华“易道主干,三教合易”之学说,深度诠释了金华作为“原乡”在三教与易学融合进程中的核心地位 。“稻祖源”作为物质基础,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保障;“侨仙源”追求生命超越,引导人们在精神层面不断提升;“和会源”致力于精神和谐,促进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成“太极三仪”循环,呼应《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三才之道”。<br><br>这一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内在逻辑,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它强调了三教在本质上的相通性,以及它们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共同作用。通过“三源合一于太极”,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在促进人类和谐、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独特价值。</h3> <h3>三、空间载体:打造“易道三环”文化地景<br><br>(一)内核圈:浦江义乌上山桥头遗址核心区<br><br>1. 稻祖(羲皇易符)圣殿<br>以彩陶卦符为建筑母题设计的“稻祖(羲皇易符)圣殿”,是对“原乡”文化的现代转译 。圣殿穹顶投影的“万年天文图”与地面的五行祭坛,将古老的易学智慧具象化,使这里成为人们解码“原乡”易学文化的重要窗口 。<br><br>2. 稻易共生园<br><br>在遗址核心区建设“稻易共生园”,将考古稻田与卦象种植区相结合。例如,按照离卦形种植火稻,坎卦形种植水生作物等。通过这种方式,将易学文化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让游客在观赏田园风光的同时,深入了解稻作文明与易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文化与生态的和谐共生。<br><br>(二)中环圈:金华山东阳江三教汇流带<br><br>1. 黄大仙善易园<br><br>在金华山东阳江三教汇流带建设“黄大仙善易园”,将道教的“丹鼎术”转化为五行养生体系。园区内可设置“金声导引馆”“木香疗愈室”等设施,开展相关的养生课程和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感受黄大仙信仰文化的同时,体验道教养生的独特魅力,促进身心健康。<br><br>2. 傅大士禅易院<br><br>设立“傅大士禅易院”,以“维摩诘经”解构六十四卦,开发“卦象禅修”课程。禅易院可提供宁静的修行环境,邀请专家学者和修行导师,为游客和学员讲解禅易文化,指导禅修实践,帮助人们在禅修中领悟易学的智慧,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br><br>(三)外延圈:义乌全球化易学窗口<br><br>1. 世界易道文化大会暨易商论坛<br>在义乌举办的“世界易道文化大会暨易商论坛”,以“原乡”的易学智慧为内核 ,用“阴阳平衡”理论重构商业伦理<br>,发布“义利太极”国际标准。论坛邀请全球商业领袖、学者专家共同探讨易学文化在现代商业中的应用,推动商业伦理的创新与发展,提升义乌在全球商业领域的文化影响力,为全球商业发展提供东方智慧。<br><br>2. 数字易境体验馆<br><br>建设“数字易境体验馆”,利用 AI 技术生成个人命卦与全球文化卦象实时交互。游客可以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深入了解易学文化,并与全球文化进行互动交流。这种创新的体验方式,能够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和喜爱易学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h3> <h3>四、学术与传播战略<br><br>(一)成立“国际易源解码中心”<br><br>由国际易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张其成先生领衔成立的“国际易源解码中心”,旨在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解码“原乡”易学文化的深层内涵 ,发布《金华易源宣言》,确立金华作为中华“易道主干,三教合易”学说“原乡”的权威地位 。同时,设立“太极三源奖”,表彰在跨宗教易学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和研究团队,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参与易学研究,提升金华在易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br><br>(二)创制“易文化基因库”<br><br>将上山陶符、燎祭仪轨、三教经典等文化元素进行数字化处理,创制“易文化基因库”。开发“易源 DNA”开源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存证文化溯源链条,确保文化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这个基因库和开源平台,实现易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为学术研究、文化创新和教育传承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br><br>(三)仪式化传播工程<br><br>1. 年度大祭<br>在冬至举办的“中华万年稻源稻祖(羲皇)祭典——尞五圣火”采集仪式,是对“原乡”古老祭祀传统的延续与创新 。将火种分赠曲阜(儒)、龙虎山(道)、少林寺(佛),以仪式为纽带,强化金华“原乡”与其他重要文化圣地的联系,扩大“易道主干,三教合易”学说影响力 ,展示金华作为中华易学文化重要发源地的地位。<br><br>2. 日常修行<br><br>设计“五行晨课”,包括土时耕读、火时炼丹、水时禅修等内容,形成具有特色的文旅 IP。游客可以参与五行晨课,体验不同的文化修行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h3> <h3>结语:构建文明源代码的“金华范式”<br><br>“东方朝圣地,世界易道源”,金华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系统建构中华“易道主干,三教合易”学说“原乡”体系,其终极使命,是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算法输出地。以“上山易符”为原始代码,以“三源合道”为运行系统,从“原乡”出发,向世界提供“阴阳平衡”的文明解决方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麦加指向神圣、雅典指向理性,金华将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易道主干,三教合易”学说“原乡”文化体系,指向“宇宙和谐”的东方智慧原点。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考古实证升华为哲学范式,让万年祭火重燃于人类精神共场,并让古老的易道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金华力量” 。<br><br>(作者为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金华市政协六届文史委员、金华山文化研究院院长、文博研究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