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污名”(罗鹤鸣)

微风微凉

<p class="ql-block">——《另一种疯狂:精神疾病的污名与希望之旅》读后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污名”,拉丁语为stigma,原指对奴隶或罪犯在身体上留下烙印,以示区别与惩戒,后引申为因为某一群体或事件违反了社会的“正常化要求”,而遭受贬低、排斥和社会不公。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现代“污名”的烙印已经不再是简单、粗暴地给人的身体烙下烙印,相反,它变得更为“温和”、隐蔽,却也更为持久和有效。这隐秘的烙印穿过肌肤和肋骨,抵达蓬勃跳动的心脏最深处。它不可见、不可闻,不像火红的烙铁炙烤皮肤时会发出滋滋冒响和烤肉气味,也没有那随之而来的一声声痛苦的惨叫。它把痛苦融入沉默。被“污名”的人必须在沉默中忍受他者歧视的目光,在沉默中内化“罪己诏”,终其一生都要忏悔和赎罪。它意味着,从人被“污名”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再是人,转而成为疾病的化身、罪恶的源流。因之,整个社会都要把他隔离、监禁起来。这种烙印让他“非人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时代不断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可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污名”现象却并没有相应减少。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对精神类疾病知之甚少,普遍而笼统地将精神病患称为“疯子”;对艾滋病群体唯恐避之不及,认为他们堕落放荡、咎由自取;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惨遭“跪杀”,压在他脖颈上的膝盖,带着整个种族歧视的重量;学历歧视依然普遍、女性的潜力仍旧受到约束……这些偏见与污名无疑使个人发展受阻,使社会走向分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如果我们仍然抱持这些狭隘的偏见,仍然选择把我们身边的同伴斥为异类,不断实行打压、驱逐和隔离政策,那么这些偏见与“污名”终将积聚成一场巨大灾难,使文明蒙尘、历史蒙难。每一个对此袖手旁观、视而不见的人都是这场灾难背后的推手,每一个参与、制造、传播它们的人都是这场灾难的直接凶手,而每一起悲剧的诞生,都始于这些不起眼的“毫末”之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在全球化的今天,全世界的人类早已组成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只有理解与包容才能使我们团结得更加紧密,偏见与“污名”只会让我们在分裂与极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溃不成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因此,要消除“污名”,我们应当理解并尊重那些被“污名”化的人。“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而人类之所以发展出文明,就是为了抵抗自然竞争的残酷,通过分工与合作,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凭借自身努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要消除“污名”,需要克服给人贴上标签,企图一劳永逸地“认识”这个人的思维惰性。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无时无刻不处于流变之中,何况居于其中的人呢?如果基因能决定人性,那么,后天的成长环境和人们接受的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应该做的,是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我们的同类,践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处世格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要消除“污名”,还需要营造良好讨论氛围,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相关媒体尤其需要公正客观地报道“污名”现象,不要为了流量不惜牺牲道德底线,甚至去触碰法律红线。“污名”不仅仅是个体的属性,更是在社会互动和社会结构中被构建和强化的。“污名”会带给当事人深深的羞耻感、罪责感,让他们不敢揭露自己的伤疤,选择独自承受。这是由于社会氛围所导致的,也是“污名”给当事人造成的主要伤害。没有倾诉渠道,不断地压抑自身需求,找不到立足于社会的锚点,当事人只能独自承受整个社会加之其上的不能承受的“傲慢与偏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消除污名的道路,固然荆棘丛生、阴云密布,但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清除毒素、更新文化血液;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非人化”冲击、重拾人文关怀;拉近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距离——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好时机呢?只要我们学会理解与尊重,不充当沉默的大多数,不参与“污名”的制造与传播,我相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必将到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