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思念凯希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达亚(云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一个人在他走后许久,一直被人记着,想必是生前人品可赞。马来西亚海鸥集团创始人陈凯希先生,虽离世多年,他的音容笑貌一直留存于记忆中。作为南侨机工二代,有幸在我2020年出版的《南洋请听我说》一书中,留有凯希先生文字,以序抒言。其字里行间,回味其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最早认识陈凯希先生,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时年健在的王亚六等几位老机工带领下,每当凯希先生来到昆明,他们都特别高兴地说:凯希先生来了,老朋友了,一点要见面的。于是,茶饮餐间,会见相谈甚欢。凯希先生亲切和蔼的样貌,为我留下温暖记忆。期间,我把所编写的以海南籍南侨机工为主要历史线索的《再会吧南洋》一书赠与凯希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2009年10月,我在新马两地开启有关南侨机工历史巡回讲座,吉隆坡幸会凯希先生。2014年12月,受邀前往吉隆坡参加“嘉庚基金会”大型活动,再次见到凯希先生,此行,带去《南侨颂》宣传;2019年8月,受邀参加吉隆坡有关南侨机工纪念活动,再次见到凯希先生,他和蔼可亲的容貌依旧,只是心痛于此时的凯希先生是静坐在轮椅上。他身边的人说:平时,他参加活动不会坚持到整个活动结束的,唯有参加南侨机工的纪念活动,从上午公祭到下午大会交流,他至始坚持到活动结束。瞬间,我想起多年前健在机工的一句话语:凯希先生与我们是老朋友!凯希先生对南侨机工的情感至深足以表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有幸,在我之后完成的书作《南洋请听我说》,请凯希先生作序,他欣然留笔。遗憾的是,我未能亲手呈送与凯希先生,闻之他溘然离世------痛惜之时,回忆于他的文字中,以表慰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以下为凯希先生作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一棒接一棒的传承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陈凯希(马来西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身为海外的华人,与中国有着许多不可分割的关系。二战时期在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南洋的少壮青年毅然到了滇缅边境,参与这段战场,三千多名南侨机工的亲身经历,事实上有许多历史的断层。由于这是一段各国不堪提起的往事,因此,实事的挖掘要努力经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新加坡的陈共存先生在世时,积极为这一部份历史查证而努力耕耘,认为这段可歌可泣的史实不该就此被埋没。我也曾在壮年时走访过云南,并与南侨机工建立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1999年7月7日,我曾随同马中友好协会一行99人前往昆明,出席“南洋华侨机工抗日回国服务60周年纪念大会”。我还记得我在大会上致词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说,南机机工的历史,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后勤工兵敢死队的战斗史,那么,这一千多人的牺牲难道不比八百壮士的牺牲来得更悲壮,更惨烈?它难道不是另一出悲惨的《碧血长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2011年隆雪华堂二战历史研究会主办“四驱万里行――重走南侨机工滇缅路”,我义不容辞给予支持赞助。我们在新加坡具有历史渊源的怡和轩举行挥旗礼,也在吉隆坡广东义山举行公祭礼。这段历史牵系中马新三地中华民族情感的纽带,这个活动具有跨时代、跨国界的意义,唤起大家对历史的共同记忆,从尘封的历史中重现人性的光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2019年是南侨机工赴华参战80周年,在马来西亚除了公祭活动,陈嘉庚基金也举办特展、新书推介《悲与壮:我们的英雄父辈南侨机工》、“二战与南洋华人抗战”座谈会等活动,也特邀了南侨机工后裔陈达娅、汤晓梅、张云鹏,参与题为“我们的英雄父辈”的分享会,这个场合我再次见到了机工的后辈们,还有陈毅明教授等旧相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八十岁过后,我少出国了,但每年马来西亚华团二战的公祭,我必会循例出席,这一辈人所承受的困苦,正是我小时候的经历。我从内心尊敬他们。前几年,有一次出席公祭礼,张云鹏先生走过来跟我说:“我记得小时候见过您,那时您每次来都会带着黑狗啤酒过来……”。隔了世代,我庆幸有一些忘年之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时代不断的推进,这段历史除了以文字、公祭礼,立碑,也透过舞台剧、电影等不同的方式传达给广大的民众。我明白了“德不孤,必有邻”。我们都对这段历史有共鸣,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舵手,承先启后的一棒接一棒,在承和传的过程,接续历史的光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本书是由南侨机工的后人陈达娅亲自执笔,我相信这是一本很有能量的好书。南侨机工的后人,有许多追忆他们父辈故事都相当精彩。有着他们的参与,这些被层层覆盖的历史,终于拨云见日。很值得赞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