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学习笔记

高加平

<p class="ql-block">八段锦是一种起源于北宋时期的传统健身功法,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p><p class="ql-block">八段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导引术,这可以从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中得到证实。1972 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导引图》描绘了四十几个动作姿势,其中至少有四幅图势与八段锦相似。此外,南朝梁代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也记载了与八段锦动作相似的功法雏形。这些古老的文献和考古发现表明,八段锦的起源与古代导引术有着密切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在北宋时期,八段锦首次被正式记载。洪迈的《夷坚志》和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都提到了八段锦的相关内容,表明其在民间已经广泛流传。这一时期,八段锦的基本框架和动作雏形已经形成。</p><p class="ql-block">到了南宋时期,八段锦的发展进一步推进。虽然文献中对其名称和内容的记载有所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八段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p><p class="ql-block">在金元时期,八段锦继续传承并逐渐定型。虽然这一时期的文献记载较少,但可以推测其在民间的传播仍然广泛。</p><p class="ql-block">到了明清时期,八段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还得到了统治阶层的重视。这一时期,八段锦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固定,成为一种成熟的健身功法。</p><p class="ql-block">在近代,八段锦经历了多次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功法和歌诀发生了较大变化。2003 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发布了新的八段锦功法,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p><p class="ql-block">八段锦的历史不仅体现了其在古代的起源和发展,也反映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八段锦近现代发展</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体育出版社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相继出版了唐豪、马凤阁等人编著的《八段锦》,并组织编写小组对传统八段锦进行了挖掘整理。</p><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八段锦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始进入中国大专院校课程。</p><p class="ql-block">1982年6月28日,卫生部、教育部和当时的国家体育委员会发出通知,把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p><p class="ql-block">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八段锦等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p><p class="ql-block">2020年7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气功中心发出《关于健身气功推广功法目录的公告》,明确了包括易筋经、八段锦等11种健身气功功法。不少中小学在课间操期间,让学生进行八段锦的练习。一些大学中,增设了“八段锦”的选修课,多地政府部门还举办了“健身气功八段锦”师资培训班,对于“八段锦”的普及都起到了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姿势分类</p><p class="ql-block">八段锦的姿势分为站式和坐式两种,其中站式八段锦要求双脚微分与肩同宽,站式八段锦运动量大,适于活动量较大的人锻炼。现在流传的站式八段锦,一般是来源于清代梁世昌所编《易筋经图说》的附录《八段锦》。清末民初的修炼家李青云在《长生不老秘诀》中将之称为“八卦行功法”,并详加注释。</p><p class="ql-block">坐式八段锦要求盘膝正坐,相较于站式八段锦,坐式八段锦练法恬静,运动量小,适于起床前或睡觉前穿内衣锻炼。</p> <p class="ql-block">主流流派</p><p class="ql-block">八段锦的流派主要分为南派和北派,其中南派八段锦行功时多采用站式,动作以柔为主,因此又被称为“文八段”。而北派八段锦行功时多采用马步,动作以刚为主,因此又被称为“武八段”。此外,还有少林八段锦与太极八段锦之别</p> <p class="ql-block">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p><p class="ql-block">动作以两手托举、足跟离地为主,可通过全身缓慢、协调向上用力,纵向牵拉身体各部经络以及软组织。对防治颈部、肩部、腰部疾患有良好效果。</p><p class="ql-block">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p><p class="ql-block">动作以开弓、下蹲为主,通过左右式对等次数和强度的练习,有效拉伸全身肌肉,协调软组织状态,调动经络气血,纠正高低肩、脊柱侧弯等不良姿势。</p><p class="ql-block">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p><p class="ql-block">动作以两手交替托举为主,通过单臂举起、下落、对抗牵拉,协调肩背部软组织,锻炼脊柱周围小关节及小肌肉,提高脊柱稳定性。</p><p class="ql-block">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p><p class="ql-block">动作以转腰侧屈为主,可借“往后瞧”这一动作将整个脊柱以腰骶[dǐ]部为支点进行充分全面的旋转、拉伸,在带动两侧的骨骼和软组织协调运动的基础上,加强深层韧带、小关节的运动和深层组织的气血供给。</p><p class="ql-block">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p><p class="ql-block">动作以俯身侧转为主,通过身体的协调运动,自上而下最大限度地带动颈部、胸部、腰部、骶部、尾椎进行旋转,这种旋转的力量可以牵拉脊柱周围软组织,对脊柱侧弯、圆肩驼背等身体失衡状态进行调整,改善脊柱及局部软组织供血。</p><p class="ql-block">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p><p class="ql-block">动作以俯身下按、攀足挺臀为主,要用腰部的力量带动身体完成,头颈、背腰、下肢后部的软组织都会最大程度的牵拉、伸展,全面激发足太阳膀胱和足少阴肾经的经气运行,改善体内气血循环。</p><p class="ql-block">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p><p class="ql-block">动作以伸展拳臂、瞪眼怒目为主,拳臂后展、出圈前伸的动作可以调动胸中之气,使气血通畅。</p><p class="ql-block">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p><p class="ql-block">动作以握拳提踵、颠动身体为主,通过全身上下“抖”,可有效放松全身各部位、提高小腿后群肌力,颠动可以产生均匀、协调的振荡波,从下向上作用于人体的经脉、气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段锦的创始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且缺乏确凿的证据。以下是几种主要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周文王:相传在被囚禁期间,他推演伏羲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周易》,并弹古琴编曲《文王操》,同时发明了八段锦。然而,这一说法主要来源于传说,缺乏考古或历史文献的支持。</p><p class="ql-block">钟离权:唐代的钟离权被认为是八段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夷坚志》中首次提到了八段锦的名称,这为其在宋代的流行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陶弘景:南朝梁代的陶弘景被认为是八段锦的早期整理者。他的《养生延命录》中记载了与八段锦动作相似的功法,这些动作可能是八段锦的雏形。</p><p class="ql-block">达摩老祖:一些文献中提到八段锦是由达摩老祖所创。这种说法多见于民间传说,缺乏历史依据。</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八段锦的创始人可能是多位古代先贤共同创造的结果。由于历史久远,缺乏确凿的证据,具体的创始人难以确定。</p> <p class="ql-block">在中医理论中,气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和大自然的气。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人体之气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先天之气:这部分气主要来自父母的遗传,也被称为 “元气” 或 “真气”。它储存在肾脏,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先天之气在出生时便已确定,其数量有限,无法补充,只能通过合理生活方式来维持和保护。</p><p class="ql-block">后天之气:这是从饮食和呼吸中获得的气。饮食变成营养物质,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转化为气,这是所谓的 “水谷精微之气”;另外,通过肺的呼吸作用,吸进新鲜空气并将其转化为气,被称为 “清气”。后天之气可以不断补充,因此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深长呼吸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大自然的气:也称为 “天地之气”,包括日月之光、四季变化等外界环境因素对人体产生的影响。这部分气属于外源性,可通过接触自然、适应气候变化等方式获取。保护和优化气的来源不仅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还需积极与自然环境互动。</p><p class="ql-block">这三个来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其中,先天之精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水谷精微之气是气的主要补充来源,而自然界中的清气则是气的重要来源之一。</p> <p class="ql-block">坐式八段锦</p> <p class="ql-block">坐式八段锦是一种适合在平坦舒适的地方进行的健身养生运动,注重静养、吐纳和自我按摩,动作幅度小,偏于腰部以上的肢体运动。以下是其具体的练法步骤:</p><p class="ql-block">预备式:选择盘起双腿的姿势,如散盘、单盘或双盘,保持身体正直,脊柱垂直,下颚微收,双目微闭,全身放松,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闭目冥心坐大约一分钟,排除杂念,精神内守。</p><p class="ql-block">叩齿三十六:闭住口,上下牙齿轻轻叩击 36 次,叩齿时舌舐上腭,候唾液充满口腔,分 3 次咽下。</p><p class="ql-block">两手抱昆仑: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下,双臂上升,经头顶下落到枕骨处,两掌心紧贴后脑向前用力按压头和颈,头颈用力后仰,反复 20 次,动作要慢。</p><p class="ql-block">左右鸣天鼓:两手心压住两耳,五指松开,食指压在中指上,食指用力一弹,叩击在枕骨下玉枕穴处,两耳有咚咚之声,共叩 24 次。</p><p class="ql-block">微摆撼天柱:双手经胸前下放至小腹前大腿根处,手指交叉,手心向上,低头,扭颈,向左右转后看,肩亦随头左右摇摆,各 24 次。再闭口搅动舌,鼓漱 36 次,分 3 次咽津送丹田。</p><p class="ql-block">背后摩精门:双手搓热,双掌快速翻后按住后腰肾俞穴,用力摩按 36 次,使腰部发热,再运胸腰部之火,下至丹田,使丹田发热。</p><p class="ql-block">左右辘轳转:两手自腰部移至胸前,臂肘 90° 角,五指自然弯曲半握拳。两腿平伸坐,膝不弯,上身左右转圈,左转 36 次,再右转 36 次,上身随摇转前俯后仰,前后幅度不宜过大。</p><p class="ql-block">叉手双虚托:两手指交叉,翻掌举头过顶,掌心朝天,提肛提腰用力上托 9 次。稍停片刻,双手分开弯腰身前屈攀住脚趾,共 12 次,再收足端坐或盘坐。</p><p class="ql-block">神水九吞咽:再次搅舌,咽津,心想脐下丹田热,传遍全身,身体轻微摆动转动。</p><p class="ql-block">建议每天晚上睡前练习,长期坚持以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p> <p class="ql-block">站式和坐式两套都是为了内脏健康,身体健康,但有区别,和各自需要的注意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式八段锦:属于伸筋拔骨类,更注重锻炼下肢,平衡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式八段锦:属于按摩类,更注重肾脏,胃,牙齿,耳朵的保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哪个好,其实是心理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种情况:先练站式再练坐式的特点:练了站式之后手发热,再去练坐式的按摩,会比较感觉内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种情况:先练坐式再练站式的特点:先练坐式,是先在膝盖不受力的情况下活动的身体,再练站式,就不容易受伤,也会神清气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式的注意点:不建议盘腿,会导致脚麻,建议在椅子上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式的注意点:每个人的脚不同,不是每个人马步时都适合脚尖向前,需自行调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至今,按摩类的有很多种,例如分行功十七式,专门按摩身体重要部位,例如一些老子按摩法等,古代这些功法中,光按摩一个头皮,就有搓头,梳头,振头,推头,4中按摩方式,还有其它,例如额头,如果每个都去练,反而就容易增生皱纹,而且有些是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内容,所以才有一套结合了洗髓经的坐式八段锦被广为流传,后来又出现了坐式八段锦的升级版,十二段锦,所以建议站式八段和十二段锦都练,哪个先练,自行决定,如果是美容出发,大家的脸更不能瞎按,例如古代有一些8字按摩法就容易生成眼睛周围的皱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