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雄关十三驿

dongmei

<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位于我们祖国的北部,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多个省、市、自治区。</p><p class="ql-block">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p><p class="ql-block">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p><p class="ql-block">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p><p class="ql-block">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和加固,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p><p class="ql-block"> 城墙是长城的主体部分,高大坚固,平均高度有7-8米,底部宽约6-7米,上部宽约4-5米,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p><p class="ql-block"> 敌楼分布在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既可以防御敌人,又方便士兵观察远方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通道和战略要点,如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等,地势险要,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烽火台用于传递信号,一旦发现敌情,就会燃起烽火,迅速传递消息,让后方军队做好防御准备。</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见证了中国古代边防防线建设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和技术水平,也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民族融合过程。</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和抵御外敌的精神,长城文化也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  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通道和战略要点,如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等,地势险要,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的主要关隘,即万里长城十三关,分别是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偏头关、雁门关、娘子关、杀虎口关、嘉峪关、阳关、玉门关。</p><p class="ql-block">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修建,因其依山襟海得名,有“天下第一关”美誉,是扼东北、华北咽喉要塞的军事重镇。 </p><p class="ql-block"> 黄崖关,又称“小雁门关”,位于天津市蓟州区最北端30公里处的东山上,北齐时建,明代戚继光曾重新设计、包砖大修,东侧山崖岩石多为黄褐色,有“晚照黄崖”之称。 </p><p class="ql-block"> 居庸关,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得名始于秦代,燕国时为军事要隘,汉代初具规模,现存关口建于明洪武年间。 </p><p class="ql-block">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它南面以十八盘道为险阻,北面近以浮图隘口为门户,山谷崎岖,易于戍守。 </p><p class="ql-block"> 倒马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倒马关村,建于明景泰三年,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摔倒而得名,与居庸关、紫荆关合称为“内三关”。 </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明正德年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因1937年的平型关战役而闻名。 </p><p class="ql-block"> 偏头关,位于山西省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形如偏头而得名。 </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是著名的旅游景点,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 </p><p class="ql-block"> 娘子关,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北,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因唐高祖李渊之女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驻守于此而得名,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p><p class="ql-block"> 杀虎口关,位于山西与内蒙的交界处,是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是从内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转下太行山所必经的地段,明时称杀胡口。 </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p><p class="ql-block"> 阳关,位于甘肃敦煌市西南,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有阳关古道、古阳关遗址、汉长城塞墙遗址等。 </p><p class="ql-block"> 玉门关,位于甘肃敦煌市西北,始建于汉武帝时期,现遗存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长城遗址18段,与阳关同为古代通往西域的门户。</p> <p class="ql-block">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隋开皇三年(583年),筑渝关关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高句丽,自临渝还。</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于古渝关东六十里移建山海关。</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元年(1644年)在山海关设卫,二年设山海关,后成为清代两京重要御路。</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日寇占领山海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八路军冀热辽部队配合苏联红军攻占并解放了山海关城。</p><p class="ql-block"> 关城是山海关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主体建筑,平面呈四方形,现城高14米,墙厚10米,周长约4600米,土筑外包城砖,与边墙相连,城外有护城河环绕,设四座城门。 </p><p class="ql-block"> 城墙大部分为土筑砖包,底层以条石为基础,外包以砖墙,中间填三合土夯实,城墙顶部用砖铺面,可容五马并骑、十人并行,墙上有垛口、瞭望口和射洞等。 </p><p class="ql-block"> 瓮城在关城四门外均筑有大小不一、平面呈方形或半圆形的瓮城,仅存的东门瓮城周长318米,瓮城门向南开,与第一关券门成直角形。 </p><p class="ql-block"> 山海关地处中国华北通向东北的咽喉要道,是明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京师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山海关防御体系完备,由城墙、关城、南翼城、北翼城、老龙头、角山长城,配以关城的东西罗城及东边的威远城、烽火台等组成,构成了左辅右弼、互为犄角的军事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万里长城-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山海关也是中国5A级景区,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长城文化之乡”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山海关承载着历史文化,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明末的“甲申之战”,李自成与吴三桂在此激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朝由此入主中原。</p> <p class="ql-block">襟山带海镇幽燕,天下雄关第一篇。</p><p class="ql-block">烽火虽消形胜在,犹怀往昔护坤乾。</p> <p class="ql-block">  黄崖关长城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天津市蓟州区最北端30公里处的东山上,是蓟县与河北省兴隆县之间的主要关口和通道。</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唐代安禄山曾在此驻扎雄武军,明代戚继光对其重新设计,清康熙后不再大规模修建,1985-1987年进行了修复。</p><p class="ql-block"> 东达河北省遵化市的马兰关,西接北京平谷的将军关,全长42公里,有楼台66座,敌楼52座,烽火台14座。</p><p class="ql-block"> 以关城为中心,向泃河两崖延伸,东至半拉缸山,西抵王帽顶山,建筑在海拔736米的山脊之上。关城呈不规则刀把形,由正关、水关、东西稍城和墩台组成,内有子城,城内街道呈八卦形,易进而难出。 </p><p class="ql-block"> 城墙与敌楼。台墙有砖有石,敌楼有方有圆,砌垒砖有空心有实心,沿线敌楼、烟墩有多种类型,其中雄踞关北1公里孤峰上的凤凰楼,砖砌圆形,造型独特。</p><p class="ql-block"> 黄崖关是明代蓟镇长城的重要关隘,也是蓟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关城,在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军事防御和战争活动。</p><p class="ql-block"> 黄崖关长城拥有我国第一座长城博物馆和一座当代长城碑林,包括百将、百家碑林,毛泽东诗词墨迹碑林和篆刻碑林等,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碑林。</p><p class="ql-block"> 黄崖关长城有“黄崖夕照”“二龙戏珠”和“云海烟波”三大奇观,具有雄、险、秀、古四大特色,风景壮美。</p><p class="ql-block"> 除了长城本身的建筑外,还有八卦关城、水关、黄崖关长城博物馆、黄崖关长城碑林、竹刻名联堂等众多人文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蓟北峰峦锁此关,黄崖夕照韵幽闲。</p><p class="ql-block">戚军威略今虽远,故事长留天地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居庸关是万里长城上久负盛名的关隘。居庸关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记载,燕国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初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与长城相连,唐、辽、金、元各朝峡谷中均设关城。</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后,为防御蒙古人等外族入侵,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督建居庸关城,以其为核心建立起整套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 清代军事防御价值弱化逐渐荒废,新中国成立后得到重建修缮,21世纪以来又进行了一系列修复重建工作。</p><p class="ql-block"> 居庸关长城位于燕山山脉关沟峡谷中,东跨翠屏山,西跨金柜山,呈圆周封闭性建筑,全长约4142米。城墙宽窄高低变化大,城周约13华里,有南北瓮城、城楼、敌台、水门等建筑,城内还有户曹行署、粮仓、书馆等,构成完整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 墙身高大坚固,平均高约7.8米,墙基平均宽6.5米,下宽上窄,墙顶平均宽5.8米,外高内低。以整齐巨大条石为主体,内部填充泥土及碎石,顶用方砖铺砌,石灰填缝,间隔三百至五百米设凸起石台,城墙内有券门及石梯。</p><p class="ql-block"> 南北瓮城间距650米,城内面积约50公顷,是长城线上仅次于山海关的第二大城关。南关瓮城呈马蹄形,北关瓮城呈长方形,瓮城城门通常开在侧面,且多增设闸门,形成双层防卫之势。</p><p class="ql-block"> 云台位于关城中心,是元代至正五年所建过街塔塔基,上原有三座塔,元末明初被毁,后明代建泰安寺,清代又毁于火,仅存基座。底部券门石壁有四大天王、佛像等雕刻及六种文字雕刻的《陀罗尼经咒》等,是研究元代宗教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 </p><p class="ql-block"> 点将台位于长城之上,是古时将领点兵点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位于关城南瓮城内,共三间,为歇山起脊式,正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山门一间,北配殿塑关羽曾祖、祖父、父亲坐像,墙壁绘三国故事图。 </p><p class="ql-block"> 居庸关地势险要,是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许多重要战争,其军事防御体系体现了古代军事智慧和建筑技术的高度发达。</p><p class="ql-block"> 居庸关长城保存众多历史文物和遗迹,如云台雕刻、古建筑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建筑、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居庸关长城是国家AAAA级景区,其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每年吸引大量中外游客,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旅游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翠嶂环围气势昂,居庸险要韵悠长。</p><p class="ql-block">千年岁月关前过,见证兴衰几夏商</p> <p class="ql-block">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千米的紫荆岭上,始建于战国时期,秦、汉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宋、金称金坡关,元代以后称紫荆关,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它地处“太行八陉”的第七陉“蒲阴陉”,是天下九塞之第四塞,也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 </p><p class="ql-block"> 旧时紫荆关为一座九门九关石头城,由五座小城组成,分别是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关城东为万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为拒马河,城南是黄土岭。现存关墙1.2万米,城门3座,多为明代建筑。城墙以花岗岩条石砌筑,平缓处较多,筑于坡地的段落下为花岗岩条石为座,上砌青砖封顶,遍砌垛口。</p><p class="ql-block"> 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东汉建武二十一年,乌桓大兵压境,守将马援诱敌深入并伏击敌人。南宋嘉定六年,成吉思汗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p><p class="ql-block"> 1996年11月20日,紫荆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研究中国古代边防体系、军事建筑和战争历史的重要实物遗存,其“城套城、门套门”的独特设计展现了古代军事智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山上荆珠映古关,一夫当守万维艰。</p><p class="ql-block">历经烽火情依旧,静看山河岁月闲。</p> <p class="ql-block">  倒马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唐县西北的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是万里长城著名的十三关之一,也是内长城内三关之一。</p><p class="ql-block"> 倒马关始建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攻破中山国后,将鸿之塞纳入赵国版图,此为倒马关最早的记载。它在历史上名称多次变更,战国时叫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p><p class="ql-block"> 一说此地山势险要,敌兵至此必人倒马翻,因此得名;《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图志》称“山路险峻,马为之倒,因名”;明朝马中锡《倒马关诗并序》中说“关有两山对峙,其路极险,相传杨六郎到此马踣,故名”;明代《西关志》记载“在上城南门外河岸磐石上,有痕状如马倒所压,故云倒马石,后人因以名关”。</p><p class="ql-block"> 倒马关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界处,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南边是天然的山形成屏障,一半在沟谷,一半在山上,山、水、关城相得益彰,互为险阻。 </p><p class="ql-block"> 倒马关处于灵丘道上,是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征战必夺之地。战国时赵武灵王北进先打下倒马关;北魏末年杜洛周起义军在倒马关派重兵,使柔然兵原路退回;明正德八年,明军凭借倒马关天险击退蒙古族鞑靼部首领达延汗的入侵。</p><p class="ql-block"> 北宋名将杨六郎(杨延昭)镇守三关时,倒马关是其防御体系重要一环,民间有“杨六郎三箭定乾坤”的故事。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骑兵营抢占倒马关,以伤亡10人的代价,歼敌数十人,成功封锁日军东援通道,为平型关大捷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后于成化元年大规模修建。关城周长约2.5公里,城墙底宽6米,顶宽4米,高约10米。但如今关城的东门、西门、北门已被损毁,仅西面城墙大体断续残存,其余三面均被拆毁,只局部可略辨残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古道灵丘铁壁关,唐河环绕险峰间。</p><p class="ql-block">杨郎昔日英姿在,御敌雄风振宇寰。</p> <p class="ql-block">  平型关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处在大同市灵丘县与忻州市繁峙县交界处的平型岭上,是内长城的一个重要关隘。</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九年都曾增修,明清两代均有维修。</p><p class="ql-block"> 关城周长550米,城体底部基石为花岗岩,墙体夯土,平夯墁砖,构造坚固。设东门、西门,东门有瓮城。关城西南2.5公里处有关堡,堡墙总长1390米,占地面积9.5公顷,有东南北三座门。 </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四周群峰挺拔,地势险要,是穿过内长城的重要通道,东通京都,西接雁门,南临阜平,北达大同,为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p><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日战争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有力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信心和勇气。</p><p class="ql-block"> 明长城平型关段自古以来即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两种文明不断地碰撞交融,在该地形成了独特的边塞文化,并留下了诸多遗迹,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民俗习惯。</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战役遗址于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平型关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具有重要的革命纪念意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雄关如铁锁山河,烽火平型战帜磨。</p><p class="ql-block">十万貔貅驱虏寇,英魂化作岁寒柯。</p> <p class="ql-block">  偏头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是明代长城外三关之首。因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它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地控黄河北,山连紫塞长”,是外长城和内长城的相汇处。 </p><p class="ql-block"> 偏头关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战场,赵武灵王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秦汉属雁门,隋属马邑,唐置唐隆镇。北汉天会元年,北汉王刘钧在韩光岭上筑城,屯兵把守,称偏头寨,元大德三年升寨为关,名偏头关。现存关城为明洪武十三年所建,明宣德、天顺、弘治元年、嘉靖六年、隆庆年间均有修建。</p><p class="ql-block"> 偏头关地处黄河入晋南流转湾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偏关境内长城蜿蜒密集,有大边、二边、三边、四边、黄河边、内边之分,关隘纵横、城堡林立,而偏头关居于其中,统一指挥所辖长城上的关隘和边墙城堡的军事行动。</p><p class="ql-block"> 关城建筑坚固,城墙高大厚实,城墙上有垛口、瞭望台等防御设施。城内有一些古建筑,如鼓楼、庙宇、财神阁、文昌阁等,体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财神阁、文昌阁位于古城前大街黄门洞之上,建于明代隆庆年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雄关峙险锁偏头,雁影孤云几度秋。</p><p class="ql-block">残堞无声沉落日,西风犹带战尘浮。</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p><p class="ql-block"> 2001年,雁门关作为“长城”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大败林胡、楼烦。李牧曾在此打破匈奴十余万骑,后人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p><p class="ql-block">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并修筑万里长城。汉武帝下诏发卒整修雁门关,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都曾在此与匈奴交战。</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唐驻军于雁门山设关城戍守。北宋初期,这里是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杨业及杨家将士在此大显身手。</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明万历三十三年,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雁门关长城。</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南端与关城东西两翼相连,向北沿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有城门。关城正北山岗有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校场。</p><p class="ql-block"> 除围城和关城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里门,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山峻峰高雁阵穿,雁门雄伟扼山川。</p><p class="ql-block">杨家忠烈留青史,浩气长随岁月绵。</p> <p class="ql-block">  娘子关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北,地处太行山中段的晋冀两省交界处,是山西的东大门,扼太行山井陉西口,为晋冀的咽喉要地,有“三晋门户”和“天下第九关”的称号。其总体规划面积7.29平方公里,景区核心面积0.92平方公里。 </p><p class="ql-block"> 先秦时期,娘子关是战国时期中山国所建长城的关口之一。唐大历年间修建“承天军城”,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其部队被称为“娘子军”,关城由此得名。宋代建“承天寨”,元代成为商贸往来通道,清代增建“固关营”。现存关城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呈南北狭长不规则长方形,全长600米,以军事防御体系文化遗存为主要景观,包括关城、长城、烽火台、庙宇、民居等历史建筑群落。</p><p class="ql-block"> 娘子关关城堪称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关城之一,设有东、南两处城门,南城门门楣上篆有“京畿藩屏”四个大字。关城两侧依山势绵延展开,长城随山势蜿蜒起伏,关城上有平台用于检阅兵士和瞭望敌情,内城门下为砖券,上为门楼,筑构坚固,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p><p class="ql-block"> 1986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是长城主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保护“一带、三段、六区、多点”规划的重点之一。此外,娘子关还拥有丰富的水文化,境内有较大的泉眼32个,小泉眼星罗棋布,是北方较大的地下泉水群,有“北国小江南”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娘子关同井陉关隔山相对,同为控扼井陉的锁匙,是沟通山西、河北两省的咽喉要地,在古代,占据此关退可扼守三晋,进则逐鹿中原,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历史上多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在此设防阻敌西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巾帼威名此处传,平阳曾驻守雄边。</p><p class="ql-block">山川见证英灵事,泉水长流韵万千。</p> <p class="ql-block">  杀虎口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境内,是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夹峙中苍头河纵贯南北,形成约三华里宽的河谷开阔地,是内蒙古南下山西中部或下太行山的必经地段。 </p><p class="ql-block"> 杀虎口古称参合口,也称西口。从春秋到隋朝称参合陉,唐朝改名为“白狼关”,宋朝叫“牙狼关”,明朝称“杀胡口”,清朝将“胡”字改为“虎”字,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杀胡口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土筑,万历二年(1574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杀胡口堡外另筑新堡1座,名平集堡,两堡之间筑墙相连,成犄角互援之势。</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赵国就派重兵驻守雁门一带,名将李牧曾多次从杀虎口出击,击败匈奴进犯。</p><p class="ql-block"> 汉朝时期,大将李广、卫青、霍去病也曾从这里挺进大漠,驰骋疆场。</p><p class="ql-block"> 明朝时期,为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这里发生“桃松寨事件”引发大战,守军孤军奋战坚守右玉城8个月之久。</p><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在征服葛尔丹部的战争中,杀虎口一直处于大本营地位,担当传递情报、运送军粮军饷等重任。</p><p class="ql-block"> 从明中叶到民国的四百余年间,无数晋陕冀人迫于生计,走出杀虎口,穿过草原,走向大漠,打通了一条远至俄罗斯的商贸通道,成就了晋商,促进了西北边疆的经济发展。清朝顺治年间,政府在此设置税收关卡,管辖东起山西天镇新平堡,西至陕西神木约200里的税收。</p><p class="ql-block"> 杀虎口是“走西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见证了数百万山西人背井离乡、闯荡口外的艰辛历程,形成了独特的“西口文化”。此外,杀虎口及周边的桦林山、杀虎堡、平集堡、右玉博物馆等景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晋蒙交界锁雄关,杀虎威名震北蛮。</p><p class="ql-block">昔日硝烟虽散去,犹思往事守河湾。</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p><p class="ql-block"> 1961年,嘉峪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作为中国长城申遗的代表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关城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p><p class="ql-block"> 关城采用黄土夯筑、土坯垒砌与砖石包砌等方式建造,城墙高大厚实,平均高度为7米至8米,上宽约4米,下宽约5米,可以并行两辆马车,能够有效抵御外敌入侵。</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见证了古代中原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交通史和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漠西陲锁要关,长城到此尽苍颜。</p><p class="ql-block">黄沙漫卷驼铃远,见证丝绸路往还。</p> <p class="ql-block">  阳关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是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关隘,处于玉门关以南,与玉门关共同构成了当时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和交通咽喉。</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酒泉郡分置敦煌郡,设立重要关隘,即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据两关”,两关即指玉门关和阳关。</p><p class="ql-block"> 阳关的关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城墙高约5米,厚约2米,均为夯土筑成。关城设有东、西两门,东门为主门,门外有瓮城。</p><p class="ql-block"> 阳关周边还分布着大量的烽燧、城堡等军事防御设施,与长城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些烽燧用于传递军情,一旦发现敌情,守军便会通过烽火信号迅速将消息传递出去。 </p><p class="ql-block"> 作为万里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阳关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防线,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p><p class="ql-block"> 阳关是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卡,是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阳关在古代诗词中频繁出现,成为了诗人墨客抒发情感的重要意象,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诗句,更是让阳关声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阳关见证了中国古代边防防线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兴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军事、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古道阳关岁月悠,丝绸旧路忆千秋。</p><p class="ql-block">驼铃远去音容在,遥望长河天际流。</p> <p class="ql-block">  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是万里长城西端的重要关隘。</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玉门关最早设置于西汉酒泉郡西部、敦煌郡的东部,今甘肃省嘉峪关市石关峡。</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太初三年至四年间(前102年-前101年),为征伐大宛战争需要,玉门关由玉门军正任文迁徙到敦煌西部,大约在西汉阳关位置。</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后元年间,玉门关迁徙到敦煌郡西北一百六十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玉门关东迁至今甘肃省安西县双塔堡附近。</p><p class="ql-block"> 五代宋初,玉门关又重新迁址回石关峡,位于敦煌西北一带的旧址随之废弃。</p><p class="ql-block"> 玉门关关城总体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3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 </p><p class="ql-block"> 汉长城,敦煌境内的汉长城是现存距离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汉长城。长城烽燧由砂砾石夹芦苇(或红柳)间层叠压板筑而成,整体长约400米,残高3.25米,基宽3米,上宽1米,包含20座烽燧,长城线内侧有一条宽6米长7米的“天田”。</p><p class="ql-block"> 玉门关是汉代河西地区军事防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汉王朝构建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抵御了匈奴等外敌入侵。</p><p class="ql-block"> 玉门关处于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玉门关在众多古代诗词中出现,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边塞意象的重要代表。</p><p class="ql-block"> 玉门关遗址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如毛笔、砚台、织锦、狩猎工具等,国内第四块西汉纸就是在这里出土的,为研究汉代的军事、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珍贵史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漠北雄关岁月悠,玉门矗立几千秋。</p><p class="ql-block">春风虽度风沙卷,不见当年征战愁。</p> <p class="ql-block">  如今,硝烟已经散去,但千雄关十三驿,依旧巍然挺立。她见证了金戈铁马的壮烈,曾有无数将士在此浴血厮杀,将滚烫的热血洒在砖石缝隙间;见证了王朝更迭的沧桑,烽火台上明灭的烟火,映照过不同朝代的旌旗与月光;更见证了华夏儿女的坚韧,砖石上斑驳的刻痕里,藏着千年间戍边者的乡愁与守望。岁月流逝,城墙的砖石虽已布满裂痕,却依然昂首伫立,如一部镌刻在大地上的史书,无声诉说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长城十三关,岁月的守望</p><p class="ql-block"> 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夏大地之上,而长城上的十三关,便是这条巨龙身上闪耀的明珠,它们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承载着岁月的厚重记忆。</p><p class="ql-block"> 山海关,万里长城的起点,“天下第一关”的匾额高悬,威震四方。它北倚燕山,南临渤海,山海之间,是守护华北平原的咽喉要道。站在关城之上,仿佛能看到当年明军将士严阵以待,抵御着北方铁骑的场景,那金戈铁马的岁月虽已远去,但山海关的威严依旧不减。</p><p class="ql-block"> 黄崖关,坐落于天津蓟县的群山中。这里山势陡峭,关城雄伟。昔日戚继光将军在此整修关隘,练兵御敌。那独特的八卦城布局,充满了智慧与神秘,夕阳西下时,余晖洒在黄褐色的山崖上,“晚照黄崖”的美景如梦如幻,让人沉醉在历史与自然交融的韵味之中。</p><p class="ql-block"> 居庸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关沟长达数里,两侧山峰林立,绿树成荫。这里曾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成吉思汗的铁骑曾从此踏入中原,辽宋金元在此修筑关城,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p><p class="ql-block"> 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的紫荆岭上。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历史上,这里发生过百余次战争,见证了无数的刀光剑影,那古老的城墙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惨烈与悲壮。</p><p class="ql-block"> 倒马关,因山路险峻,战马常在此摔倒而得名。它虽没有其他关隘那般声名远扬,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军事地位,默默守护着一方土地。</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因一场伟大的战役而闻名于世。1937年,八路军在此浴血奋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抗战胜利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如今,站在平型关上,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枪炮声,感受到八路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p><p class="ql-block">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东仰西伏,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它不仅是军事要塞,也是蒙汉互市之地,见证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书写着独特的历史篇章。</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天下九塞第一关”,以“险”著称。两侧山峰陡峭,关隘狭窄,杨家将戍边的传说为这里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王昌龄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更是道出了雁门关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戍边将士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娘子关,原名韦泽关,因唐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在此守护而得名。它有着“三晋门户”和“天下第九关”的称号,关城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展现出女性英雄的飒爽英姿,在长城的历史中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 杀虎口关,位于山西与内蒙的交界处,是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明时称“杀胡口”,清代改“胡”为“虎”,它见证了民族政策的变迁,“走西口”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无数晋商从这里走出,开启了他们的商业传奇,同时也促进了边疆的开发。</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明长城西端的起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它雄踞河西走廊,与悬壁长城、天下第一墩形成立体防线。关城气势恢宏,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依旧屹立不倒,见证了中原与西域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诗句让这里充满了离别的愁绪。它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曾经的繁华虽已不再,但那古老的烽燧依旧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是西域输入玉石的必经之地。“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诗句赋予了它苍凉壮美的意境。这座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关隘,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无数的驼队往来,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长城上的十三关,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它们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智慧,诉说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