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 style="font-size:18px;">昵称:默墨</b></h5><h5><b style="font-size:18px;">美篇号:35244980</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北京人,钟鼓楼于我不过是公交站名、地铁换乘点,亦或是刘心武笔下那些京味故事的背景。多少次从它身边匆匆而过,却从未真正驻足。直到23年底钟鼓楼重新对外开放,游人可以登临参观;去年七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登楼俯瞰就成了我一个灼热的渴望。于是,我和好友就裹在今年清明假期的人潮里,汇入万头攒动的海洋中,一起涌向中轴线上最北端的钟鼓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鼓楼那巍峨的朱漆门楼近在咫尺,却被摩肩接踵的如织游人阻隔得遥不可及。我们只好躲开南门随人流绕到背后的胡同里。蓦然回首——只见鼓楼那雄伟的身姿,毫无遮拦地撞入眼帘!巨大的斗拱层叠托举,承着那舒展如翼的重檐,在午后偏斜的光线下,勾勒出无比高大刚劲的轮廓。胡同的一撇灰墙与翠绿的槐树树冠,恰是一幅天然的图画。我举起手机,将这帧胡同深处仰望的鼓楼侧影定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来到鼓楼北面,逆光望去,鼓楼巍峨依旧。微微上翘的三重飞檐在蓝色天穹下勾勒出壮美的剪影。墙根处一道低矮门洞,正是登楼秘径。我们俯身踏入,循着陡峭的69节台阶,向六百多年的光阴高处拾级而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喘着粗气,按捺住砰砰的心跳,站在了二楼大厅。厅好高啊!柱子好粗啊!迎门二十五面大鼓一字排开,寓意一年和24节气,好不威风!这些都是复制品,现存仅有的一面大鼓毁于八国联军之手,已经残破不堪。擂鼓报时表演开始了!咚咚咚的鼓声在古老的梁柱间回荡,我仿佛听见了古战场上进军的呐喊,听见了太平盛世里百姓的欢呼,也听见了岁月无情的脚步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伴着直击人心的鼓声,看着古代的铜壶滴漏,品味着老北京光阴故事里的余韵,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都感受着历史带来的震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凭栏远眺,北京城如画卷般在眼前铺展:正南望去,车水马龙的地安门大街一览无余,尽头的景山万春亭清晰可见;左边看,中国尊等摩天大楼构成一道北京最美的天际线;右边瞧,北海的白塔闪着银光,秀美端庄,蓝色的什刹海杨柳依依、游船点点;目光西移,远山如黛,西直门的地标建筑“三根老玉米”的凯德mal仿佛触手可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步入鼓楼一层,这里正在举办“时间的故事”展览。镜像效果下的钟鼓楼模型、光影交织的投影、全新的数字沉浸展,带领游人穿越古今,探秘钟鼓楼和中轴线上的“时间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你可以在悬浮的“报时更鼓”和“永乐大钟”前,体验虚拟击鼓撞钟,理解“暮鼓晨钟,鼓为号令”;你可以找到自家区域的位置,感受“四九城里听钟声”的美妙;你可以在全沉浸空间内漫步,体验四重数字光影艺术下鼓楼的时空变幻;你还可以在泛黄的老照片、熟悉的叫卖声中,了解钟鼓楼的历史风貌、市井民情,找回老北京的记忆,产生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鼓楼的高台阶上,望见北面的钟楼。想起刘心武小说《钟鼓楼》里的描述:“在老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鼓楼胖,钟楼瘦。”简直太形象了!南鼓北钟,一胖一瘦,一红一灰,相距百米,相望相守,共同书写“暮鼓晨钟”的华彩乐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鼓作气,再登75级台阶,我终于站到了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最高点!钟楼之巅的风很大,仿佛要把千百年的历史气息都吹到我面前。看呐!对面红墙碧瓦的鼓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东面CBD的天际线相互映衬;北面的奥林匹克塔高耸入云,与西面掩映在树荫里的胡同院落俯仰生姿。在这古今交融的画面中,钟楼就像一位历史的守望者,静静地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钟楼内一口巨大的铜钟悬于穹顶,赫然入目。这口铸于明永乐年间的铜钟,钟体高5.55米,重达63吨,堪称“古钟之王”!我仰望着古钟,围着券洞从四面欣赏,真想张开双臂拥抱他、近距离抚摸他,任由心跳与想象中的钟声共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钟楼下来,穿过两楼之间的小广场,只见鼓楼红墙下更显热闹。这面饱经风霜的红墙,俨然成了魔幻影棚:俊男靓女穿古装的,拍婚纱照的,拿着糖葫芦拍民俗风情的……一时间恍惚到了横店影视城。游人们都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却又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别人镜头里的风景。我远远地捕捉画面蹭拍着,心里却在想:作为时间建筑的钟鼓楼,最动人的不是被定格往昔,而是始终与人间烟火共同跳动的脉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随人流从鼓楼西侧来到南面的地安门大街。钟鼓楼在我身后越来越模糊,但耳边的钟鼓声似乎越来越清晰。六百多年了,那深沉有力的鼓点与悠远清扬的钟声,伴随着京胡拉出的国粹京韵,混合着半空中鸽子掠过的鸽哨,都已融入这座城市的呼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夕阳西下,钟鼓楼下的“烟袋斜街”依旧挤满了人!什刹海的夜生活依旧活色生香般生动。我站在人潮涌动的银锭桥上,看那余晖把整个什刹海染成橘黄,波光粼粼,浮光跃金!此时此刻,我分明感受到:这是时间的流转与当下繁华共同晕染出的一幅醉人画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暮色中,中轴线上的钟鼓楼高高地屹立着、默默地俯视着北京城。耳畔又响起那穿越时空的暮鼓晨钟的和鸣,余音袅袅,延绵不绝……</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