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发现•云龙山代笔亭

秋水长天

<p class="ql-block">  在徐州的云龙山上,建有30多个亭子,名气比较大的有18座,包括放鹤亭、招鹤亭、御碑亭、听雨亭、怀古亭、抗战亭、半山亭、挂剑亭、三让亭和代笔亭。这些亭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各有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的代笔亭因与北魏太武帝的传说有关而著名。</p> <p class="ql-block">  徐州古称彭城,自古因地处水陆要冲,北㧪兖豫、南蔽江淮,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盛衰。因而自古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逐步统一北方。元嘉元年(424年)南方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开创了"元嘉之治"。双方不断发生战争,北魏六次南征,均以徐州为首攻目标,但屡以城高池深、粮足兵壮而锋芒被挫。北魏真君十一年(450年),北魏军号称百万,五路南下,连克数城。太武帝拓跋焘亲率主力40万围攻彭城。此时守城主帅刘义恭欲弃城而逃,被安北长史张畅、武陵王刘骏力谏才放弃这一念头。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拓跋焘在城南项羽曾设的戏马台上搭建毡屋,窥探城中虚实,见宋军兵容严整,未敢贸然进攻,于是遣使向西门守将告之:此次亲率大军,势在必得。同时索要酒和甘蔗,以此试探宋军战争储备。刘骏同意他的要求,同时也不卑不亢向北魏军索要骆驼。第二天拓跋焘派人用毡、盐、胡豉与宋军交换了酒、甘蔗、橘子。又要借用乐器,宋军主将答曰:我军一心作战,没备乐器。魏使对宋将出语讥讽,宋将坚定地表示:“魏军若胜将无天理,我军愿决一死战!"拓跋焘见无计可施,只得绕过彭城南下,在长江边也遭到抵抗只得仓皇北返,又一次吞下了失败的苦果。</p><p class="ql-block"> 在云龙山的东坡处原有一块大磐石,上有"阿弥陀佛"四字,传说就是当年拓跋焘用铁马鞭划出来的。石上还有马蹄印样的石坑,据说是拓跋焘战马踩踏时留下的。"阿弥陀佛"四字为阴刻竖排,阿字只在岩石上刻细线勾出轮廊,弥陀佛三字正常凿刻,每字40厘米见方,佛字最后一笔竖画约1米长。(但笔者近处观看,感到非常模糊,仅弥字尚感清晰)后人在磐石上建了一个亭子名‘代笔亭'取铁鞭代笔之意。新中国成立后一次台风过境,亭子坍塌残落至今。据云东一带百姓回忆,代笔亭下原有一通三尺多高的石碑记录着古迹的来龙去脉,现在也不知所踪了。在邓毓昆主编的《徐州胜迹》书中记载:从云龙山兴化寺下山,北行约300米,路旁有块大磐石,上面直行正楷写有:"阿弥陀佛"四字,每字径宽一尺,石上存有金代正大元年(1224年)和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两代观赏者的题名。代笔亭的重见天日,源于2016年在云龙山景区的改造施工,于2023年重建,2025年5月改建后向游人开放。</p><p class="ql-block"> 石上的马蹄印也有说是三国名将关羽的赤兔马踏所至,塾是塾非今天己无人深究了。代笔亭在有着2600年建城史的徐州也或许只是一个小景点,然而在北魏前后时期的风云际会中,却是徐州历史中浓墨重彩的篇章之一。</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