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号,参观大吉巷康有为故居

天浪星99

<p class="ql-block">吉祥中国·丝路華章</p><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当悠悠驼铃穿透于年风沙,与奥林匹克美术在康有为故居的青砖灰瓦间共振,一场联道欧亚、横跨东西的文明史诗,正以丝路精神为经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空坐标中,奏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本次展览是对习近平主席"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重要论述的生动诠释,是以文物为墨、以艺术为笔,在人类文明长卷中书写下"各美其美,美美与"的东方智慧。</p><p class="ql-block">丝路文明,是人类突破地理局限、拥抱多元共生的伟大实践。从两河域的陶泥到大唐盛世的金银器,从贵霜帝国金币的宗教熔炉到元代青花瓷的跨洋远航,展陈的上百件(组)文物以物质实证揭示:丝绸之路从来不是单一的经济通道,而是文明互鉴的基因军。"自在圆通"展区健陀罗片岩佛像与辽三彩观音像并置,印证着佛学艺术东传中希腊美学、佛学文化与中国匠心的三重变奏;"陶钧天韵"晟区内,罗马帝国玻璃器的钠钙配方与宋代定窑白种交相辉映,演绎者技术革命如何打破文明边界。这些穿越战火与商旅的遗珍,恰似习近平主席"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战略思想的具象化﹣﹣它们不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文明对话的永恒火和。</p><p class="ql-block">丝路文明艺术展</p><p class="ql-block">体育精神,是丝路文明在当代的璀璨回响。当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先生说:"运动、科学、艺术是构成和谐的美林匹克精神的三要素",当世界最优秀的艺术家齐聚北京,体育精神从古希腊奥林匹亚圣火,到北奥"微火"火炬,始终是文明互鉴的永恒火炬手。展览特别呈现的18幢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作品,以水墨丹青重丝路符号,恰如习近平主席所倡"体育是和平的使者",这些创作以艺术为桥,将竞技精神转化为文明共通的话言。</p><p class="ql-block">大吉巷</p><p class="ql-block"> 康有为故居的修缮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却激发出超越物理空间的文明能量。这座承栽近代思想启蒙的院落,此刻正成为文明对话的枢纽﹣﹣当观众穿行于古埃及沙布提佣与清代金累丝玉如意之间,触摸的不仅是文物的历史温度,更是一个古老文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东方方案,这场展览以文明演进为轴线,昭示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逻辑:文明因差异而多彩,因互鉴而强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术与艺术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也是成绩斐然的文学家和诗人。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并不亚于政治上的开创。</p><p class="ql-block">康有为一生著作浩瀚《万木草堂丛书》目录所列,有经部十九种,史部六十四种、子部二十六种、集部二十八种,共一百三十七种,不包括涵札、电稿等</p><p class="ql-block">书法:康有为是二十世纪中国书法艺术大师之一,具有深厚的书法碑学素养,重碑轻帖摸,拥有研讨书道的著作《广艺舟双桶》,他的书法史称"康体",笔力雅健,风神态肆,境界高远。</p><p class="ql-block">序:康有为住的七树堂小院在整座会馆的北部,各幢房屋原由木质走廊相连,小院内正中偏南有一座石砌的假山,高丈余,上有凉亭一座,亭内有雅座,是读书、乘凉休息的好地方。院内原有七棵槐树,『七树堂』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小院正房位于西侧,面阔三间硬山顶,合瓦屋面,原为康有为的卧室,所以又名『七树堂』,今树已无存。北房三间,硬山顶,合瓦屋面,因其房屋北側紧靠『老便宣坊』饭馆的那座二层小楼,立足于七树堂小院北望,老便宜坊的二层楼的前檐后坡,中呈天沟其状活脱脱的似江南湖面上的游船画航一般。康有为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既然自己家乡为南海县,众学生又称自己是康南海,今日在自己所居的南海会馆北这公一座湖面画航,于是,康有为将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称之为『汗漫防』。为了紀念戊戍变法,叶恭绰先生分别在南海会馆大门和康有为居住过迹『康有为故居』和『七树堂』等额匾。</p> <p class="ql-block">序</p><p class="ql-block">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发展起来。与此相适应,中国产生了一批主张进行资产阶级式的改良、革新的人物。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运动,因这一年是中国农历戊戌年,故史称戊戌变法。</p> <p class="ql-block">七次上书</p><p class="ql-block">上清帝第一书</p><p class="ql-block">强邻四逼于外,教民蓄乱于内,一旦有变,其何以支?臣所欲言者三,曰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而已。</p><p class="ql-block">[1888年12月10日]</p><p class="ql-block">上清帝第二书</p><p class="ql-block">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p><p class="ql-block">[1895年5月2日]</p><p class="ql-block">上清帝第三书</p><p class="ql-block">为安危大计,乞及时变法,富国养民,教士治兵,求人材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图自强,以雪国耻,而保疆圉。</p><p class="ql-block">[1895年5月29日]</p><p class="ql-block">上清帝第四书</p><p class="ql-block">职所欲言者有五焉:一日下诏求言;二日开门集议;三曰辟馆顾问;四曰设报达聪;五日开府辟士。</p><p class="ql-block">[1895年6月30日]</p><p class="ql-block">上清帝第五书</p><p class="ql-block">职犹有三策以待皇上决择焉:一日采法俄、日以定国是;二曰大集群才而谋变政;三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p><p class="ql-block">[1898年1月初]</p><p class="ql-block">上清帝第六书</p><p class="ql-block">维新之始,惟要义有三:一日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日开制度局而定宪法。</p><p class="ql-block">[1898年1月29日]</p><p class="ql-block">上清帝第七书</p><p class="ql-block">然其以君权变法,转弱为强、化衰为盛之速者,莫如俄前主大彼得。故中国变法,莫如法俄,以君权变法,莫如采法彼得。</p><p class="ql-block">[1898年 3 月17日]</p> <p class="ql-block">四·六號院</p><p class="ql-block">康有为故居</p><p class="ql-block">南海会馆</p><p class="ql-block">康有为故居(南海会馆)常设展分为两部分内容,四号院作为序厅,对康有为的生平以及南海会馆做了简单介绍,并通过实体模型还原了历史上南海会馆的盛况,五号院主要讲述成成变法的历史以及康有为的学术与艺术成就。六号院主要讲建南海会馆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其中五号院西侧"七树堂"以"维新变法"作为展览主题,简单的介绍了变法的历史背景,以及康有为五次进京,七次上书的历史脉络,并对戊成六君子以及在维新变法期间的一些主要报刊做了简单介绍。北侧"汗漫舫"以康有为的书法艺术作为展览主题。六号院从会馆文化讲起,针对南海会馆的历史变迁、规模变化以及几次扩建做了简单的介绍。厢房主要为南海会馆最早的拥有者﹣﹣董邦达的字函赏析展。</p> <p class="ql-block">董邦达字画赏析</p><p class="ql-block">董邦达具有双重身份﹣官员和画家。作为官员的董邦达,一生可谓仕途通达,荣耀万分。从董邦达的身世看,他走的是科举之路。高中进士,身为朝廷命官,平日忙手公务,作画只能是董邦达的『副业』,因此他并不是一位职业画家;作为画家的董邦达,他又确实擅长此道,尤其以山水画闻名,是当时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p><p class="ql-block">由于董邦达既是位地位很高的官员,同时又擅长作山水画,而且皇帝还颇为欣赏其画艺,所以在他流传众多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属于『臣字款』的画幅,就是专门为皇帝而画的作品。从清朝的绘画来看,『臣字款』画数量很多,但是『臣字款』画作者的身份地位却悬殊颇大,其中既有『金枝玉古』的宗室,还有地位显赫的官员,也有身份比较低下的供奉宫廷的职业画家。董邦込的存世作品中就有不少『臣字款』的画幅。</p> <p class="ql-block">会馆是明清时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组织。它根植于传统市场经济扩张、人口迁移和流动频繁、商人子弟不断入仕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中,形成整合流动社会的功能和机制,既是明清社会变迁的产物,又为传统社会结构的更新起了定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董邦达(1699年﹣1769年)字孚存,号东山,谥文恪,浙江富阳人。清雍正间进士,乾隆时入值南书房,授内阁学士,曾任左都御史,工部、礼部尚书。董邦达是纪晓岚的授业恩师,从乾隆三年(1738年)开始纪晓岚在董府"斯与堂"受业九年,斯与堂有可能就是后来南海会馆观海堂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南海会馆原为清朝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名臣董邦达、董诰父子的宅邸。才华横溢的《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晓岚年少时曾在此受业九年,这件事情在其为董邦达夫人所作的挽联中可见:"富春江万古青山,阡表长留,慈训能成真宰相;斯与堂九年绛帐,食单亲点,旧恩最感老门生。"斯与堂即董宅中的一个堂号,纪晓岚曾多次提及。</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曾多次入住南海会馆,其诗中有不少关于会馆环境的描写,如"鸟声常在树,石势独当关""摊碑遣余日,高树绕吾庐"等,这些诗句与钱维城的那幅画,共同印证着吴荣光在碑记中所称的"花木竞秀,丘壑多姿"。</p> <p class="ql-block">董诰(1740年﹣1818年)字雅伦,号柘林,出生于董府,乾隆间进士,后入值南书房,为军机大臣,加太子少保擢户部尚书。董诰在此居住的时间,从出生至少一直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其获赐西直门新街口宅第约四十年之久。道光时期,董家举家迁离北京,在京南海同乡筹资买下董宅,创南海会馆。</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的状元、丹青名手钱维城为董邦达绘过一画像。画中有一座形态雄奇的假山,周围草木繁盛,鲜花盛开。董身着便装,面容静逸,坐在假山下的一块平整石头上,手里摇着蒲葵扇,另一石台上摆有茶盏、佳果、书籍等物。从场景来分析,该画所表现的,极有可能就是董邦达在家中花园里读书休闲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采购及建设历史</p><p class="ql-block">明清文教昌盛带来的是人才的井喷,南海县考取功名的人数有了进一步的增长。面对与日俱增的赴京应试的同乡学子,南海籍官员、商人、乡绅认识到筹建独立会馆的紧迫性。</p><p class="ql-block">道光三年(1823年),时任浙江按察使的吴荣光收到了在工部任职的同乡廖牲的来信,商议建立南海会馆之事。在京同乡官员、赴考士子、乡绅商等踊跃支持,总共筹得一万三千多两银子。筹得建馆资金后,南海在京同乡决定购买董邦达在宣武门外米市胡同的旧宅,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修整。</p> <p class="ql-block">南海南海会馆初创时,因尚有余资,在米市胡同购入另一区房舍,作为附产。随后还多次增加附产。会馆主产范围则于光绪六年(1880年)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扩充。</p><p class="ql-block">将宣统《南海县志》所载会馆图与同治版县志的图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以下一些变化:</p><p class="ql-block">第一,南轴增加了云曙轩、擢秀堂院(东侧无房);</p><p class="ql-block">第二,增加南二轴。自东向西为马号、魁星阁(图中为八角结构)、榴照堂院、味香堂院(东侧无房)、槐荫堂院(东侧无房);第三,观海堂院东侧房改作会馆大门,影壁也相应调整了位置;第四,在会馆北轴、中主轴的西侧,以及南二轴西侧、南侧购入多处附产。中主轴神厅后院往西增补部分图中标有"大树后院"字样,此院也已归入主产。</p> <p class="ql-block">由北及南可分为三轴,每轴由若干院落组成,各轴由东至西的院落名称分别为:</p><p class="ql-block">北轴(四进):花厅东院,花厅院,花厅西院,大树院;</p><p class="ql-block">中主轴(三进):观海堂院,神厅院,神厅后院;</p><p class="ql-block">南轴(一进):泳珠堂院。</p><p class="ql-block">此图显示原董宅是典型的清代"三轴四部分"官宅结构,功能分区非常清晰,中间主轴是礼仪部分,北轴是休闲游憩部分,南轴是居住部分,北轴前、主轴后则为服务供役部分。</p> <p class="ql-block">新建广东南海县会馆碑记</p><p class="ql-block">璞言:南海盛衣冠之气。盖金山珠海,扶奥磅礴,人文辈出,共奋功名。況乎圣化涵濡,含醇泳徳,荷亨衡、江皇路者于于而来,日新月時不知凡几也。国朝制科,广东九郡举人中额七十有二名,毎科广州郡几居其半;广州十四属,南海又几居其半。新旧科来京会试者不下百人。追会试后留京过夏者,谒选知县者,赴试京兆者又若而人。郡属统一会馆,限于地而不能遍容。嘉庆年间,同郡顺德温少司马汝适率同人建顺德邑馆时,余官京师,窃谓南海省之首邑也,公车来者无它积之所,以致或赁僧庑,備市舎,为北道主人者其谓之何。志未就而出为巡道。道光癸未,余陈桌浙江,同里廖水部姓,手始一城日:南海议建会馆,姓寒士也,倡捐百金,同人踊跃襄助,已得千金有奇。余喜前志之竟成也,亟分养廉五百金复之。由是而李都转可琼、邓观察士宪各捐五百金,合之同邑官京师,及公车候选所捐,及廖明府翱、劳明府光泰先后劝捐在籍诸友,共得一万三千两有奇。购宣武门外米市胡同董文恪公邦达故第,仍其式廓,略加修治,始于甲申之冬,迄于乙酉之春。工既蔵,又以其余赀置公产本胡同房舎一区,毎年所出租得息,作馆中经费。此馆为董文恪公子文恭相国浩岳降福地,形势安恬,堂庑爽垲,花木竞秀,丘壑多姿。庶几旅人于处,君子攸芋平。尝考《礼》有候馆,《诗》称适馆。汉公孙弘作三馆,一日钦贤以待大贤,次日翘材以待大オ,三日接士以待国士。馆不同,而馆之义则无不同。他日计偕来者,爱得我所,所至如归,萃同井同里之人,乐其群,敬其业。求所以副此为贤、为オ、为国士之实者,以备大廷之选,内而黼黻盛业,外而霖雨苍生。或有因此馆而思乎经始者,其捐题人名银数,及馆中橡架屏席器用件数,井公产房舎间数,另勒于碑阴。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前兼署湖广总督、刑部郎中、军机章京、掌河南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里人吴荣光撰井书。大清道光十有五年岁次乙未□月口日立石</p> <p class="ql-block">吾邑京师会馆之设,肇于道光之甲申年,庭宇显敝,衣冠称盛。近十余年来,与计偕者恒百余人,赴京兆试者盖不可俊指计,既不能容则鐵外舍以居。后至者,辄踟蹰户外。光绪庚辰,同人于馆之南偏购宅二区,稍加茸治,通其户于观海堂院中,由是房室益多。是役也,邑中京外士大夫,与夫春秋两试之至都者成有捐饮,而本籍乡堡社学各听其所出之多寡,哀集而附益之。此足见吾邑文物之盛,又幸其地之适相合,故有志而竟成。而元乐乎好义者之多众擎易举,因以垂宏规于永永也。是鸟可以无纪,所有捐资姓名开列于左。赐进士出身、五品街、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戴鸿慈撰文;喝同进士出身、同知街、陕西榆林府榆林县知县李应湾书丹。光绪十九年岁次癸巳三月十日建</p><p class="ql-block">南海增广会馆碑记</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故居原为广东南海会馆。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清光绪朝进上,近代改良派领袖,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在此居住期间,康有为创办过《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1895年,康有为邀请赴京会试的举人联合署名,反对签订"马关条约",主张变法维新,史称"公车上书"。南海会馆承载了康有为从最初来京城赶考到戊成变法的整段历史,对研究成成变法和康有为活动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中海·大吉巷</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