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长白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我早就有此生一定要游览长白山,一睹长白山天池风貌的意愿与向往。得知“七彩号”旅游专列,有游览长白山的行程安排,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p> <p class="ql-block">专列下午四点多到达敦化,出得车站后,提早饮食晚歺。而后立即乘坐大巴车,耗时近三个多小时,去到长白山脚下的二道河口镇居住。其目的是,为第二天前往长白山观看风景留有充足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在上长白山之前,导游反复说明,明天能否上山看到天池,那要看你们的运气如何!他还说,去年我带了近80个旅游团,只有20来个团上得了长白山,看到天池真容。他还说,我国有二位国家领导人,来到长白山,一位来一趟就很顺利地上山看到天池,还有一位领导人来三次,一次都没有见到天池真容。</p> <p class="ql-block">天助我也!第二天天气晴朗。景区通知,可以放行上山。</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们从二道河口镇起程,在驶向长白山的山路上,从车两傍看到的是一场树木变奏曲,起初是浓绿的阔叶林,绿色的叶片在晨光中泛着油亮的光泽,层层叠叠的绿意透进车窗,一片清新气爽;渐渐地,针叶林进入视野,云杉与冷杉挺直着树杆,技桠间还挂有未化的残雪;越往高处,树木越是稀疏,最后看到的是光秃的山脊线,褐色的岩石与斑驳的积雪交织显露。裸露的岩石刺破雪面,露出嶙岣的筋骨,显出一种冷峻的苍劲。同行人说,这是长白山的脾气,那怕是盛夏,也留有着冬日的余韵。</p> <p class="ql-block">来到山顶,终于見到了“天池”的真容实貌。眼前的天池早己结成冰面。巨大的冰湖像一块被岁月打磨的蓝宝石,相嵌在四周嶙峋岩石的怀抱之中。冰面并非纯然的平静,而是布满了细微裂纹与凹凸,在阳光照射下,折射出细碎的亮光。暽峋的岩石、山顶的积雪与淡篮的冰面,构成了一幅简略且震撼的画面,内藏一股原始的且不容侵犯的力量,透露着一股磅磚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长白山天池虽然神秘壮观,磅礡气势。但它不是全属我国地域。当我们沿着天池边岸向前游观时,一道拦杆却被挡住去路,到此为止不得越界。哦,原来前面属于朝鲜领域。对此,我原先一点都不了解。说明我对长白山的地理历史知识太缺乏了。反过来也说明旅游不仅仅是观览风景,愉悦心情,也是读历史阅地理,增长人文、地理、自然、历史知识的实地教学的好途经。</p> <p class="ql-block">为此,我上网查阅了资料。才得知其原因。</p><p class="ql-block">长白山天池在1962年“中朝边界条约”中被划54.5%的水域给朝鲜,而中国保留45.5%。这一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量。一是历史背景与朝鲜的诉求:长白山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但在清朝末期,由于国力衰弱,朝鲜(当时为日本殖民地)曾通过移民等方式,逐渐渗透到长白山地区,长期占领居住。朝鲜方面将长白山视为其民族发祥地,“白头山精神”的象征。并在20世纪50年代多次向中国提出领土诉求。二是地缘政治与国际形势原因。19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拉扰朝鲜,使其外交上倾向苏联,我国需要稳定与朝鲜的关系,避免其完全倒向苏联,中国出于战略考量做出让步。这一决定在当时被视为“以土地换和平”。但朝鲜后来仍倒向苏联,中国的让步未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p><p class="ql-block">综上,1962年的划界条约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遗留问题,朝鲜的政治诉求以及中国当时面临的国际压力。尽管不尽我意,但这一条约最终成为中朝边界的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