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探险游记(一)—秘鲁

Gaoman Gu

<p class="ql-block">南美洲,作为全球最富有异国情调与自然奇观的大陆之一,吸引着无数渴望探险与文化浸润的旅行者。2023年1月去南极的时侯,我们顺便玩了南美洲阿根𨑳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和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两𠆤城市。这次我们专程来南美洲旅行,历时三周。先跟团在秘鲁玩一周,过边境到达玻利维亚,在首都拉巴斯玩两天,跟团就此结束。</p><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从拉巴斯飞到玻利维亚的西南部乌尤尼,参加<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地旅行社。</span>在那里,先看世界上最大的盐湖,再探险玻利维亚最南端的一个动物国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最后从乌尤尼飞到智利的首都圣地亚哥,再飞到复活节岛,跟随当地旅行社在复活节岛看世界闻名的摩艾石像。</p><p class="ql-block">这样的话,我们三周的南美探险之旅,在秘鲁、玻维利亚和智利将平均分配,各玩一周。这次旅行我称之为探险,是因为我们要面临在秘鲁和玻利维亚高达40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的挑战。我们会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上划船;登上前哥伦布时期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山”;拥抱安第斯山脉;乘坐世界上最长的缆车游览世界上最高的首都。我们还会经历盐湖、红湖、绿湖、火山岩石、火山口、喷汽、泥浆、沙漠、雪山、湿地等极端地理和气侯的考验。</p><p class="ql-block">另外我们会踏上印加帝国的首都,第一次接触印加帝国的历史和文化,观看印加第国时代的古城、街道、宫殿、庙宇和印加帝国时期遗留的陶器、纺织品、金银器皿和雕刻碎片。</p><p class="ql-block">在这三个国家,我们都会与印加后裔相遇,看到各种可爱的驼羊。在复活节岛,我们会与波利尼西亚的后裔共处,触摸几千年默默讫立在海边的摩艾。</p> <p class="ql-block">秘鲁位于南美洲西岸的中部,北靠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东邻巴西和玻利维亚,南接智利,西濒太平洋,国土面积128.5万平方千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秘鲁有三千三百多万人口,在南美洲12个国家中距第四位,其中印第安人占45%,印欧混血种占37%,白人占15%,其他人总占3%。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和印第安语言克亚克亚语,全国90%的人口信奉罗马天主教。</span>秘鲁的山地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一,安第斯山纵贯南北,将秘鲁分为三个部分。秘鲁是拉美自然资料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是世界12大矿产国之一。秘鲁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古印第安语中,秘鲁意为“玉米之仓”,因盛产玉米而得名。秘鲁也有“马铃薯之乡”的美誉,全世界马铃薯品种共有3900种,秘鲁就有2800百多种。据说秘鲁人可以用马铃薯作为主要原料,通过煮、煎、烧、烤等方法,制作成上百种马铃薯风味菜。</span></p> <p class="ql-block">一、秘鲁首都利马(Lima, Peru) 3/10/2025 海拔154米</p><p class="ql-block">利马是于1535年,由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所建,是秘鲁西班牙文化的重地。弗朗西斯科. 皮萨罗原是西班牙人,但他贪婪成性,富有冒险精神。1532年他率军侵入秘鲁,遭到当地的印第安人,也即印加人的顽强抵抗。狡猾的皮萨罗看武力一时不能取胜,就采取欺骗手段,以会晤为名,把毫无警惕的印加王阿塔瓦尔帕及部下诱入一个重兵包围的广场,企图迫使印加王投降并效忠于西班牙,遭到阿塔瓦尓帕大义凛然拒绝了后,全副武装的西班牙殖民军冲向了毫无准备的印加人,印加人拼死抵抗,最后上万印加战士残遭屠杀,印加王也被逮捕。皮萨罗把他关进牢房,向印加人勒索巨额赎金。当印加人以空前巨大的数目,金子13265磅,银子26000磅足足填满了两间房子后,皮萨罗却仍然绞死了阿塔瓦尔帕。</p><p class="ql-block">1535年,皮萨罗几乎征服了秘鲁全境,在利马河畔建立了一座新的城市,一切按西班牙的传统形式建筑,结构雍容,造型精致。据说街道以金银铺砌,取名利马,称为“诸王之城”。从此,他成为印加帝国土地的实际统治者,在征服统治秘鲁期间,皮萨罗不仅掠夺了印第安人的财富,而且肆意破坏一切有价值的文件档案,摧毁印加人雄伟壮丽的庙宇、陵墓和古迹,使印加这个古老富裕的帝国变得一片荒凉。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浩劫之一。</p><p class="ql-block">利马市是秘鲁的首都,是南美洲著名的历史古城,位于西部太平洋岸畔,坐落在里马克河南、北两岸,终年阳光灿烂,海风阵阵。市区建筑与绿树繁花相辉映,被人民称为南美洲风景秀丽的“花园城市”。利马是因里马克河而得名的,里马克为神的名称。据说以前在这里有一尊大神像,当人们朝拜时,藏在神像里面的僧人就大声说话,人们以为神像在同他们谈话,于是人们便用神的名称来命名这个地方,意为“会讲话的神”。</p><p class="ql-block">利马不仅是秘鲁的首都,也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拥有900万人口,它有着独特的地位,被誉为继开罗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旱都”。</p><p class="ql-block">利马市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旧城区位于城市北部,城市中心是“武器广场”,从广场放射出纵向七条、横向13条马路,通向城市各个角落,其街道多以秘鲁的省和城市命名。广场附近有17世纪建造的天主教堂、1549年建造的圣多明各双塔教堂、1638年建造的圣佩德罗堂、1551年创办的拉丁美洲最早的高等学府—-圣马科斯大学。利马的老城区于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秘鲁地理环境多样,是印第安文明发祥地,也曾经是西班牙殖民者在拉美的统治中心,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我们这次来秘鲁主要想看看首都利马的老城区、库斯科古城、马丘比丘和的的喀喀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圣马丁广场(Plaza San Marti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旧城区也有很多广场,圣马丁广场是利马最具代表性的广场之一,是为庆祝秘鲁独立100周年,于1921年7月27日揭幕的。</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个方形广场的中央矗立着一塑跃马横枪铜像,是为了纪念何塞. 德.圣马丁将军这位民族英雄而立的。圣马丁在南美独立战争中建有卓绝功勋,被称为秘鲁、智利、阿根廷三个共和国的“国父”。他于1812年领导阿根廷获得独立;1818年把西班牙人从智利赶走;1820年,他率阿根廷和智利联军进攻秘鲁,当时西班牙美洲殖民总督府设在秘鲁利马,1821年7月攻占利马后,圣马丁在利马市中心广场向全世界宣布秘鲁独立。功成名就之后,圣马丁主动辞职,回到阿根廷,之后隐居法国,一直到72岁逝世。</p> <p class="ql-block">圣马丁广场很大,有2.46万平方米。广场上聚有很多鸽子,吸引很多游客,一派和平祥和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广场周围的建筑都是新古典欧式风格,其中最著名的是圣马丁宫殿和玻利瓦尔大酒店。这个酒店是以另一位秘鲁独立战争中取决定性的阿亚库乔战役的指挥官、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总统玻利瓦尔名字命名的。玻利瓦尔应秘鲁爱国者请求,率军前来与秘鲁爱国军组成联军,于1824年12月,在秘鲁南部山区与西班牙殖民军展开激战,取得以少胜多的决定性胜利,宣告西班牙殖民统治在拉美大陆的结束。</p> <p class="ql-block">广场边那条宽阔繁华的大街,尼克拉斯德皮埃罗拉大街更增添了广场的壮丽感。</p> <p class="ql-block">从圣马丁广场出来,沿着Union 大街向前步行,街面有大块石板铺砌,街道上有世界遗产房屋和私人高级寓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仁慈圣母圣殿(Iglesia la Merced)</span></p><p class="ql-block">路过仁慈圣母圣殿,它是当地天主教信仰的象征。16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了印加帝国,从那以后,西班牙语成为了秘鲁的主要语言,而天主教也成为秘鲁的国教。秘鲁人95%的信仰天主教的背后,是西班牙移民的后裔与印第安人长期融合的历史,所以教堂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依然保留了浓厚的天主教色彩。</p><p class="ql-block">仁慈圣母教堂外立面采用了典型的殖民时期的巴洛克风格,整体较为朴素,外面和里面的大部分神龛都形容了仁慈圣母,教堂的钟楼和内部回廊都用红色和淡黄色的墙砖装饰。</p> <p class="ql-block">路过秘鲁文学之家(Casa de la Literatura Peruana)</p><p class="ql-block">旧址是老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3、“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p><p class="ql-block">我们走走停停,不一会儿就到了“武器广场”,利马诸多的广场,其中以“武器广场”最为著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为当年常在广场上举办武器展览,即得名为“武器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有一个圆形喷水池,水分别从八个水兽雕塑的口中喷出,水花飞溅,雾气蒙蒙。这些雕塑见证了秘鲁的历史进程,中央竖立着一根旗杆,顶端有个号手雕塑。<span style="font-size:18px;">16-17世纪,这个广场原为斗牛场和执行死刑罪犯之地,中央设有焚尸炉。1651年改建为青铜喷泉。1821年7月27日,圣马丁将军在此宣布秘鲁独立。现在,“武器广场”仍是秘鲁重大节庆活动举办地,所以武器广场也称为中心广场(</span>Plaza central)<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广场有宽阔的草坪、花园和高大的棕榈树,广场四周环绕着巴洛克、哥特式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包括政府宫、主教座堂、总主教宫、市政宫与协和宫。</p> <p class="ql-block">政府宫(Placio de Gobierno de la Republica del Peru)</p><p class="ql-block">利马市政府宫,也称总统府,也称皮萨罗府,是秘鲁政府总部所在地,它在“武器广场”的北侧。皮萨罗之后,西班牙国王的历任总督均居于此。起初,建筑完全按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的风格,经过多次重建,改变了西班牙风格。新楼于1938年完工,为法式巴洛克建筑风格。面向广场的立面有两个阳台,每当重要节日和庆典,总统会在西侧阳台上观看中心广场上的庆祝活动,向公众发表讲话。</p> <p class="ql-block">市政宫(Palacio Municipal)</p><p class="ql-block">中心广场的西侧这个黄色建筑是重建于1944年的市政宫,它呈现新古典主义风格,但两个巨大的木雕黑色阳台和气派的拱廊仍然保留着西班牙风格。建筑顶部飘着三面旗帜,中间是秘鲁国旗,左右两侧分别是黄色的利马市旗和古印加帝国的国旗。</p> <p class="ql-block">协和宫(Palacio de la Concordia)</p> <p class="ql-block">4、利马大教堂(Palacio Arzobispal de Lima)</p><p class="ql-block">利马大教堂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器广场”的东北角,毗邻利马总主教宫,</span>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堂,是利马总主教的府邸和利马总教区的行政总部。始建于1535年,1625年初次建成,曾于1551年、1622年、1687年和1746年地震中遭受了破坏,经过多次修复和重建,仍然保持着殖民期的建筑结构和外观,是利马的标志之一。利马大教堂两侧分别为耶稣玛利亚教堂、艾尔.特诺夫教堂和耶稣会教堂。</p><p class="ql-block">如今的这个教堂落成于1924年12月8日,集巴洛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的多元化艺术风格,被认为是20世纪早期利马新殖民建筑的最好的范例。建筑的外立面完全由石头砌成。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门上方装饰有华丽的雪松木阳台和花岗岩雕塑。教堂内葬着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的干尸,当秘鲁入踏入这座阴森可怖的大教堂,都会情不自禁地以沉痛的心情,联想到那一段悲壮而心酸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以这个广场为中心,街道辐射状向四周延伸通向城区各个角落。包括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乌尼昂大街,宽阔繁华的尼科拉斯德皮埃罗拉大街,博洛洛内西广场。</p> <p class="ql-block">5、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Convento de S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Francisco)</span></p><p class="ql-block">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位于“武器广场”的的西南侧,是利马最重要的教堂,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古老而神秘。整座修道院是西班牙巴洛克建筑的典范,也是利马众多教堂中最富盛名的一座修行场所,可谓是利马的地标之一。它是皮萨罗征服南美后开始建造,1774年才竣工。教堂的神龛非常精致,塑像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内有精美的彩色瓷砖墙, 精心雕制的木质屋顶。</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隔壁就是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博物馆和地下墓穴(Museo Convento San Francisco Y Catacumbas)。博物馆中有一流的图书馆,书架上整齐的排列着数不胜数的古老经文,据说藏有皮草书2.5万册,羊皮书约6000册,是秘鲁最重要的宗教文化研究场所。</p><p class="ql-block">图书馆的下方是地下墓穴,是1943年在教堂下面发现的,当时藏有精心排列的七万具骸骨。这个修道院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美最大的地下墓穴,也被称为世界上最恐怖的“人骨教堂”。通过秘密通道可通往其他教堂,甚至还能通到主教的住所。</span></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利马的公民在1810年前死后都可以埋在修道院的地下墓穴内,但由于地盘有限,后人决定教堂只存颅骨和大腿骨,身体其余部分均移出修道院了。据说只有虔诚的信徒才能被埋葬在这里。</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大家喜欢死后埋在教堂?因为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宗教影响,秘鲁人深信教堂离上帝最近,教堂是通往天国的通道。</p><p class="ql-block">看着这些头颅骨不由得想到,不论人在世时有多漂亮,死后大家都是一样的狰狞。这些大腿骨也只有高矮之分,没有丑陋之别。遗憾的是修道院内不让拍照,无法把这些图像介绍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路过邮政和电报局(Casa De Correos Y Telegrafos)大楼,大楼的下层是秘鲁美食之家 (La Casa De La Gastronomia Peruana)。街道上有一些有趣的女人雕像。</p> <p class="ql-block">6、<span style="font-size:18px;">玫瑰圣母圣殿(Basilica de Nuestra Senora del Rosario)</span></p><p class="ql-block">玫瑰圣母圣殿整体外观和内饰,采用了大量蓝色大理石作为装饰,呈现出一种不同于老城其他教堂的蓝色的典雅。教堂里面的灯光较为昏暗,让人感到一种神圣和庄严。</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利马的老城,无时无地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在气势磅礴的圣马丁广场,能想到爱国联军团结一致,抵抗侵略者的民族精神;看似鲜丽的“武器广场”,其实只是当时殖民统治者在被殖民地上炫耀武力、宗教裁判的地方;广场周围的利马大教堂和总统府,虽然没有时间入内参观,也能感受到它们在诉说着被殖民的历史;保持完好的弗朗西斯科修道院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看着这些建筑群,能感受到这里是殖民时期政治、军事和宗教三位一体的权利中心。</p><p class="ql-block">逛了一天利马老城,没感到太累,城市空气新鲜,气温适中,也品尝了“南美洲美食之都”的美食。餐饮时与其他游客聊天,方知到秘鲁首都利马六百多年以来从末下过雨,全年的降水都不会超过50毫米,所以利马也称为“无雨之都”,真想象不到,如果有一天利马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当地的居民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他们一定不会去避雨,而会暴露在大雨之中淋个够,补偿祖祖辈辈没被雨淋过的感觉。不过,这只是当地气候不可能发生的假想。</p> <p class="ql-block">二、印加古镇钦切罗(<span style="font-size:18px;">Chinchero) </span>3/11/2025 海拔:3762米</p><p class="ql-block">今晨乘飞机从利马飞往库斯科,<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旅程进入了高海拔地带,大家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不适,昨晚就开始服药了。</span></p><p class="ql-block">下了飞机乘大巴穿过崎岖的山区,欣赏田园壮丽的全景,在前往印加圣谷的途中,在钦切罗停留。</p><p class="ql-block">钦切罗是秘鲁乌鲁班巴省库斯科大区中的一个区,我们是来参观一个土著小村庄。村民们都是印加人的后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持着古老的安第斯传统。他们的</span>长像与马雅人相像,只見他们都穿着鲜艳的传统服装,载歌载舞,欢迎客人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妇女们精心地为客人们准备了正宗的秘鲁午餐,有土豆、玉米、汤和豚鼠。</p> <p class="ql-block">饭后,向我们演示了编织手工羊驼毛纺织品。原住民在安第斯地区擅长纺织技艺,她们用棉花、麻和羊毛等材料,制造出精美的纺织品,这些织物常用于装饰、礼品交换和宗教仪式。</p><p class="ql-block">更精彩的是演示了剪下后的脏羊毛,用植物清洗后变得洁白的过程。这些新鲜的纺织品全部来源于植物、矿物质和昆虫的自然资源。他们将昆中碾碎,白色的昆虫变成红色,既可以当口红用,也可以染羊毛。这些天然染料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色彩,而且鲜艳的色彩很不容易褪色。</p> <p class="ql-block">村民们向我们推荐他们制作的纺织品,几乎每个人都买了一些帽子、披肩、围巾或包包。</p> <p class="ql-block">还有许多他们种植出来的豆类和玉米类。</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遇到印加人的后裔,被她们的勤劳和真诚所打动。</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近距离与驼羊近接触,既有骆驼长长的脖子,又有羊的脸蛋,关键是驼羊毛很值钱。</p> <p class="ql-block">离开钦切罗村庄,乘大巴继续向乌鲁班巴圣谷行进,路边的绿色原野上开着鲜艳的黄花,间或有𠆤红顶房子,或有头牛在吃草,让人联想到冰岛的绿色田野。</p> <p class="ql-block">下午4:30到了乌鲁班巴圣谷,它是从库斯科到马丘比丘途中的一个大镇,我们明天会在圣谷玩一些景点,后天从这里坐火车去马丘比丘。</p><p class="ql-block">这一带在印加时期是王家的直辖区,是库斯科的谷仓地带,被称为“圣谷”。谷地周围都是高山,高山的头上是蔚蓝的天空,圣谷中散布着印加帝国的堡垒、神殿及粮仓等许多遗迹。遗迹都分布在高山之上,山下的河谷中散布着印加人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酒店就背靠着大山,院内花草繁茂,环境十分幽雅宁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乌鲁班巴圣谷</span>(Urubamba Sacred Valley)<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马拉斯和马里之旅(Mara’s and Moray Tour) 3/12/2025 海拔:2871米</span></p><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我们在圣谷参加了马拉斯和马里之旅,探索一些古老的遗址。首先看到马里的田野里,大部地区都种植着玉米,其实在古印第安语中,秘鲁意为“玉米之仓”,因此地盛产玉米而得名。马里是一个非凡的农业中心,展示了古印加人对高海拔作物种植的掌握。</p> <p class="ql-block">途中常见一些人物或古典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种小型汽车到处可见,据说是从泰国进口来的,小巧玲珑,又方便钻交通空子。</p> <p class="ql-block">秘鲁居民的房顶上常常有两头吉祥牛保佑房子里的人。</p> <p class="ql-block">1、 皮萨克古城要塞(Pisac Parque Arqueologico)</p><p class="ql-block">皮萨克古城要塞遗迹,是圣谷里最漂亮、最壮观的印加遗址之一。皮萨克遗址所在之处几乎是圣谷的最高点,从这里可以俯视向西延伸的圣谷,放眼是金黄色的梯田和延绵的群山。</p> <p class="ql-block">长长的梯田的后面是城堡要塞遗址,是当年抵御西班牙侵略时的防御工事。</p> <p class="ql-block">梯田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沿着山坡爬向城堡</p> <p class="ql-block">爬到了城堡山顶</p> <p class="ql-block">山上这些大窟窿是以前埋人的洞穴</p> <p class="ql-block">山上是看圣谷风景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2、<span style="font-size:18px;">皮萨克小镇(</span>Pueblo de Pisac)</p><p class="ql-block">从城堡出来后,我们逛了皮萨克小镇。皮萨克是圣谷的第一家商店,最早是𠆤市场,只有星期日和星期四开门。现在旅游的人多了,小镇得以发展,市场也发达了,每天都开门。市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啇品种类繁多,</span>以编织品和工艺品为多,作为旅游商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中羊毛制品最受游客青睐。</span></p> <p class="ql-block">中午回到酒店附近的餐厅吃了秘鲁菜糸自助餐,其中最喜欢大玉粒和辣椒油调料,还有当地人在演奏。</p> <p class="ql-block">3、印加堡垒奥扬坦博遗址(Ollantaytambo Ruins)</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午,我们来参观奥扬坦博遗址。奥扬坦博古城在三四百年前是印加帝国中的一个部落王国,建在乌鲁班巴河边,高耸于山谷之上,是</span>由寺庙和梯田组成的古老建筑群。印加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了抵御外敌,在山上修建了很多城堡要塞,居高临下,易守难攻,</span>是印加人抵御西班牙征服者的最后堡垒。这个保存完好的印加定居点的建筑,被认为是15世纪生活的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是寺庙的门,门上方印有“Bienvenidos”,在其它景区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字,开始以为是地名,其实是“欢迎”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殖民小镇马拉斯正好在两座大山之间的谷地里。寺庙居镇的另一端,也是位于山谷中。</p> <p class="ql-block">大山中部好像被掘出一个人头像。</p> <p class="ql-block">这个看上去很像是梯田台阶,其实是石墙和平台,每道石墙约两人高。</p> <p class="ql-block">墙壁的石头也很大,近一人高。</p> <p class="ql-block">从半山腰看小镇</p> <p class="ql-block">爬到了寺庙的顶部,从顶部看寺庙的大台阶很陡,小镇上一片红色瓦房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从寺庙顶部下来,神清气爽;从下往上看,寺庙颇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下山到了马拉斯镇上,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各种商品五彩缤纷,引人注目。看到很多当地土著后裔居民。</p> <p class="ql-block">回到酒店,再次被院内美丽的景色所吸引。</p> <p class="ql-block">四、马丘比丘(Machu Picchu) 3/13/2025 海拔:2430米</p><p class="ql-block">今晨4:30就起床,乘火车前往马丘比丘。尽管有点辛苦,但心里还是比较激动的,毕竟,马丘比丘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是多少人一生必去之地。 </p><p class="ql-block">才上路就路过悬崖酒店,只见三个小包箱悬掛在山顶部,另外还有一个供应管理站。导游说一个小包箱可住俩个人,出入得由专门滑索(zip line)糸统上下,不知这些游客悬在空中是否能够睡踏实了。</p> <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位于库斯科西北130公里。乘火车一个半小时。沿途乌鲁班巴河一直伴随着火车道。乌鲁班巴河发源于秘鲁南部安第斯山区,是部分河段可以通行的亚马逊水系,乌鲁班巴河被称为“圣河”。</p> <p class="ql-block">河水大多呈泥色,时儿静静流淌,时儿奔腾咆哮,时儿湍急浪涌。我特别爱这条河,它有点像黄河,尽管有点窄,这一路我在火车上尽看这条河了。</p> <p class="ql-block">火车道是从山间开发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火车道旁有很多热带肉类植物</p> <p class="ql-block">路过一座桥</p> <p class="ql-block">到了镇上,乌鲁班巴河仍然伴随着它。</p> <p class="ql-block">下了火车还得乘25分钟巴士,开到山上的公园。到了公园门口,游客们己经排了很长的队,难怪导游四点半就把我们吆喝起来,如果来迟了,排队更长,而每天进入马上丘比丘公园的游客限制在4500人。</p> <p class="ql-block">马丘匹丘是秘鲁著名的前哥伦布时期,印加帝国在15世纪由印加皇帝帕查库特克(<span style="font-size:18px;">Pachacuti)</span>下令建造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鲁时都有人居住。据考古学发现马丘比丘并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皇家庄园或用于祭祀太阳神 Inti 和其他神灵的场地。这些居住的人和房子都是用来维护庄园的,祭拜高峰期,居住的人数最多750人。</p><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整个遗址高耸在海拔2430米的山脊上,它被誉为“失落的印加城市”。16世纪它在西班牙侵略和征服印加帝国时期,由于地处隐蔽没有被发现, 让其得以保存完好。然后在随后的4个世纪中被人遗忘。<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1年,美国历史学家海勒姆·宾厄姆(Hiram Bingham)在秘鲁寻找印加帝国最后一个首都Vilcabamba时,由当地农民带路,这个被原始森林覆盖的城市被重新发现。随后马丘比丘成为世界著名的考古遗址,并引发了对其历史和文化的广泛研究。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精美的建筑和神秘的历史而闻名于世。1983年,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整个古城面积约9万平方米,古城的建造者印加人巧妙地使建筑随地起伏,3000多级石阶由城角通到城顶。城内建筑达140个,包括神殿避难所公园和住宅,以及数量众多的喷泉和完整的水利系统。</p><p class="ql-block">其中有太阳神庙、祭坛、贵族庭院、官衙、平民房、作坊、广场、浴池、堡垒等等。多数房屋比较狭小,呈长方形。窗户为长方形或三角形,石壁上凿有壁龛,平整的条式台阶连着各建筑群、街区、广场、房屋,有的台阶多达1000多级。</p> <p class="ql-block">导游带领团队慢慢往山上行进,<span style="font-size:18px;">边走边拍照,</span>拍摄马丘比丘不同高度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的建筑是印加的传统风格,城内所有建筑都由石头砌成,墙基<span style="font-size:18px;">直接凿嵌在岩层上,各种不同形状的巨大花岗岩石块在不使用沙浆的情况下,被巧妙的拼合起来。墙壁之间相抵接触、</span>梯形的门窗和拐角处磨圆的处理,处处都反映了印加人的智慧。许多建筑石料是从3000米以外的采石场运来的,建造者科学的设计施工使几百栋房屋保存比较完整。通过这些遗迹可以推断当初的规模之宏大,当年里是整个古城至高无上的地方,是神权和政治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通过一道石门,看到前面有两座山,山前各有一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有三个组成部分,神圣区、南边的通俗区、祭祀和贵族区。</p> <p class="ql-block">山矮一点的左侧建筑群为神圣区,包括: d: 努斯塔卧室; e: 太阳神庙;f: 皇家陵墓;h: 仪式喷泉; i: 皇宫; k: 三窗神庙; l: 主神庙; n: 印加塔纳。</p><p class="ql-block">其中“印加塔纳”、“太阳庙”和“三窗之庙”具有重大的考古学价值。神圣区没有开放。</p><p class="ql-block">太阳神庙是马丘比丘的代表建筑之一,也是现存印加古迹中最为知名的太阳神庙之一,它是古印加人对天文和建筑学造谐的结合,是印加人用智慧创造出来的奇观。太阳神庙和月亮神庙遥向对立。</p><p class="ql-block">三窗庙,因一堵巨大石强上有三扇巨石叠成的大窗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神圣区的祭台上有一个长方形石头,面向东方,表面打磨的非常平滑,菱角齐整,这是印加文化中著名的“拴日石”。它是一部特殊的天文装置,印加人通过拴日石的日影变化来确定季节,编制变日历。印加人的新年从6月21日冬至算起,新年的冬至和12月21号的夏至,是印加帝国最重要的、祭拜太阳神的盛大祭奠日。据说在新年的冬至节,拴日石可以抓住太阳的光线,于是太阳便象征性的被拴住了,人们会俯伏叩拜在拴日石前,祈求阳光永远照亮世界。</p> <p class="ql-block">山高一点的右侧建筑群规模比较大,是通俗区,包括: g: 贵族之家; j: 监狱区; m: 工业区; o: 工厂建筑。</p> <p class="ql-block">右侧建筑群的石砖保存得很好,马丘比丘的建筑以精确切割的石块和紧密拼接著称,石块之间不使用粘合剂。马丘比丘的建筑与天文现象对齐,可能用于天文观测和农业日历的制定。 </p> <p class="ql-block">遗址的侧面是一片很大的梯田,用于农业和防止水土流失。印加人设计了复杂的水渠和喷泉系统,用于供水和排水,充分显示出印加人精于石构工程和山区农作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走到了一个高峰,可见马丘比丘的古神庙耸立在安地山脉东边的斜坡悬崖上,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磅礴的气势,使马丘比丘显得更加神秘。</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就到达了马丘比丘的顶端。这里有一块巨大圣石(p),周围有栏杆,不让融摸。</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回头观望马丘比丘的另一端,山脉把整个马丘比丘衬托得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开始下山,俯瞰到乌鲁班巴河环绕在大山深谷,整个马丘比丘遗址被热带丛林所包围。</p> <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有许多这样的大石头,据说主神庙的门楣石重达三吨。</p> <p class="ql-block">近距离观看右侧建筑群,近二十堵三角形墙整齐威武的排列着。</p> <p class="ql-block">回程是顺着梯田的侧面走,倘若没有导游,恐怕早就走迷了,不知道从哪儿走,也不知道到哪里去。</p> <p class="ql-block">梯田的一个台阶一人多高</p> <p class="ql-block">台阶上有许多驼羊</p> <p class="ql-block">最后再回头望一眼马丘比丘,古老伟大的的马丘比丘,我来过了!这时候我理解到了,为什么有很多游客和信徒从库斯科出发,在印加古道上徒步行走,一路追随风景到马丘比丘。</p> <p class="ql-block">五、库斯科市内游览(Cusco City Tour) 3/14/2025 海拔:3410米</p><p class="ql-block">库斯科古城位于海拔3400米以上的安第斯山脉的山谷中,四周皆崇山峻岭,树木葱郁,秘鲁人称其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库斯科城原是古印加帝国的首都,建于公元1100年,是印加帝国是安第斯地区最著名的文明之一,也是最后一个统一的帝国。它位于现今的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哥伦比亚、智利和阿根廷一带。印加帝国拥有庞大的领土和强大的中央权集权,社会高度组织化,首都库斯科被视为宗教和政治中心,而其他主要城市,比如马丘比丘(秘鲁)和奇琴伊察(墨西哥)也是重要的城市中心。所以库斯科也被称为“古印加文化的摇篮”,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1、库斯科太阳神庙(Cusco Temple of Sun)</p><p class="ql-block">库斯科太阳神庙也被称为“克里干查”,克丘亚语意为“黄金围场”或“Qorikancha”,是印加帝国最重要、且最神圣的神庙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并曾是帝国的宗教和政治中心。印加人</span>在里面修建了他们信奉的五种天象神庙:即太阳神庙、月亮神庙、星星神庙、雷电神庙和彩虹神庙。太阳神殿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印加权力与神圣联系的象征。它在印加仪式中扮演核心角色,至今每年六月份库斯科庆祝太阳祭(Inti Raymi)都在这是举行。</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外廊</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内廊</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庙由精细切割的石块建造而成,石块之间无需灰浆即可紧密拼接, 展现了印加人高超的石工技艺。西班牙征服后,神庙大部分被毁,后来在其基础上建造了圣多明各教堂(Church of Santo Domingo)。1650年的大地震中,圣多明各教堂毁于一旦,太阳神庙的地基却纹丝不动, 至今印加原始石砌结构仍然可见。</p> <p class="ql-block">神庙以黄金装饰闻名,包括镀金的墙壁、雕像和祭坛。西班牙编年史家曾描述它为令人惊叹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建筑群内还设有供奉其他天神的房间,如月亮、星星和雷电,反映了印加人对自然和宇宙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陈设</p> <p class="ql-block">站在阳台上观看市内那一片绚丽多彩的红瓦房。</p> <p class="ql-block">2、兵器广场或称中心广场(Plaza de Central)</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印加帝国时期举行庆典的场所。广场正中耸立着印第安人的全身塑像。四周有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四组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广场北侧的建筑是库斯科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广场东侧是拉孔帕尼亚教堂,是全城最漂亮的教堂,富丽堂皇,墙壁是饰有绚丽多彩的绘画,还有精雕细刻的祭坛。</p><p class="ql-block">广场东北,有五间大厅的太阳庙建于高耸的金字塔顶。还有月亮神庙和星神庙。广场东南有对峙的太阳女神大厦和蛇神殿的墙壁遗迹。</p><p class="ql-block">广场西南方,有一个小的欢庆广场广场,是印加人欢庆帝国军队凯旋归来的场所。广场附近有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游客甚多</p> <p class="ql-block">当地印加后裔也穿着鲜艳的服装,带着小驼羊在广场上与游客互动。</p> <p class="ql-block">3、库斯科大教堂(Cusco Cathedral)</p><p class="ql-block">库斯科大教堂建于1550年,也称殖民大教堂,它是殖民统治者向当地土著民宣扬天主教信仰的最典型的例子。西班牙统治者在修建大教堂时,从萨克塞瓦曼搬来很多大石头做建筑材料。这座教堂在过去的四百多年间,在四次大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是都幸存下来了。</p><p class="ql-block">大教堂内收藏了400多幅油画,最具特色的是油画《最后的晚餐》,餐桌上耶稣面前的盘子里多了一道安第斯山区的特色菜“烤美洲粟鼠”。遗憾的是教堂内不能拍照。</p> <p class="ql-block">4、萨克塞瓦曼堡垒<span style="font-size:18px;">Sacsayhuamá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萨克塞瓦曼古堡</span>是位于库斯科北郊山坡上的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印加堡垒和仪式露天建筑群,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世界闻名的“太阳祭”的宗教场所和仪式中心,</span>是印加文化留给人类的重要文化和意识形态遗产之一。它代表了完美的建筑和意识形态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萨克塞瓦曼古堡</span>建于15世纪印加皇帝帕查库蒂(Pachacuti)统治时期,并由其继任者进一步扩建。它既<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印加帝国一座最大的太阳神庙,也是很重要的</span>军事堡垒。该地点在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1536年的库斯科围城战中,它成为印加抵抗的据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萨克塞瓦曼</span>与印加的三界信仰联系在一起,秃鹰(上界)、美洲狮(人间)和蛇(地下世界),<span style="font-size:18px;">使其成为理解印加帝国文化和历史的关键地点。</span>萨克塞瓦曼不仅是印加建筑和工程技术的见证,也是他们精神与宇宙观的深刻象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萨克塞瓦曼</span>如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也是重要的旅游景点。它还是每年太阳节(Inti Raymi)的举办地。</p> <p class="ql-block">萨克塞瓦曼古堡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造是印加工程技术的典范。它</span>最著名的特征是其巨大的石墙,由巨大的石灰岩块建造而成,有些石块重达200吨。<span style="font-size:18px;">巨大的石块从附近的采石场开采,并通过斜坡、绳索和人力运输到建筑地点。</span>这些石块切割得非常精确,拼接精度极高,甚至无法在石块之间插入一张纸。这种技术还使建筑结构具有极强的抗震能力。</p> <p class="ql-block">另外一个特征是墙壁呈锯齿形排列,一些学者认为这代表了美洲狮的牙齿,与库斯科城被设计成美洲狮形状、萨克塞瓦曼构成其头部的理念相吻合。</p> <p class="ql-block">再者,堡垒由三层城墙组成,每一层可能代表了印加宇宙观或社会等级的不同方面。</p> <p class="ql-block">萨克塞瓦曼<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span>布局很有研究,最初它有三座大型塔楼,但被西班牙人摧毁。这些塔楼曾用于储存、供水以及观察。还有一糸列的隧道和地下房间,用于仪式或战略目的。另外,<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群内</span>留有神庙和圆形斗技场的遗迹,中央有巨石睢凿的祭台,还有一片开阔的广场,用于集会、仪式以及可能的军事训练。以古堡为起点,印加人修筑了漫长的古道,全长两、三千公里,是秘鲁古代一条主要交通干线。</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最后一站导游帶我们逛了库斯科第一家baby阿贝卡工厂,就是小驼羊的第一剪毛,质量自然也是最好。</p> <p class="ql-block">买了毛衣、帽子后,发现商店后院里商店养的驼羊,他们的纺织品一部分来自自己喂养的驼羊。店员热情地递给我一些草,第一次喂羊,感到很亲切、很开心。</p> <p class="ql-block">六、普诺(Puno) 3/<span style="font-size:18px;">15/2025 海拔:3830米</span></p><p class="ql-block">早上七点出发,开车前往普诺(Puno)。 从Costco到普洛只有255公里,但要驾驶很长时间,因为时速不能超过90公里。</p><p class="ql-block">导游在车里给我们介绍库斯科的情况,库斯科大区首府成立于1822年,下分13个省,108个区,马丘比丘位于库斯科大区。他本人出生于库斯科,父母及他的家人也生活在此地,对库斯科无所不知,无所不晓。</p><p class="ql-block">刚开车不久,他在一个小镇下了车,从路边的一个小餐馆拎了两𠆤大面包上来,他是这个老板娘的老客户。这面包真是超大,名字叫<span style="font-size:18px;">pun chuda。</span>他让每个游客掰一块,尽管大家刚刚吃过早饭,但是这个大面包吃起来还是很甜,很香,大家一边吃面包,一边听他讲故事。</p><p class="ql-block">他首先提到,1825年之前玻利维亚属于秘鲁,无论他说的正确与否,从骨子里认为秘鲁的地位高于玻利维亚。然后又提到咖啡,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上最贵的两种咖啡,一个是来自印度,另一个则是秘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接下来,他又谈到秘鲁人以来过库斯科为自豪,很多秘鲁人都有一生必须来一次库斯科的目标,如果来过库斯科,他的社会地位就比别人高。</span></p><p class="ql-block">看到外面路上很多垃圾,他又讲到秘鲁人一周扔三次垃圾还嫌不够,但是不愿意再多付收垃圾费了。一般是驾驶员摇铃,居民们把垃圾拿出来。</p><p class="ql-block">秘鲁的教育体制,两年幼儿园;六年小学;五年高中,没有初中,五年大学。库斯科有七所大学,只有一所是公立大学,其余六所都是天主教大学。</p><p class="ql-block">看着过往的车辆,他又谈到车,库斯科60%人口拥有车辆,大部分是二手车,多数从泰国和美国进口过来的兔兔车,便宜又方便。秘鲁人不喜欢买日本车,因为买了日本车以后,还得花钱重新改装方向盘系统。</p><p class="ql-block">又谈到秘鲁选总统,今年有40个候选人,18岁到70岁居民必须去投票,如果不去投票就会被罚相当于30美元。投票只有一天,从早上8:00到下午6:00。无论你在哪里工作,都必须回到自己家乡的那个城市去投票。总统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四年选一次,但</span>1955年之前,只有男人可以投票。</p> <p class="ql-block">又路过乌鲁巴马镇,踏上了乌鲁巴马大桥;又近距离看见乌鲁巴古马河。乌鲁巴马河全长7600公里长,所以在库斯科很多地区都能到它。车子沿着河边开了一会儿,看着窗外的河水永远奔流不息,山峰耸立在路两侧耸立着连绵起伏的山峰,感到安第斯山脉下的库斯科确实很美。</p> <p class="ql-block">1、维拉科查神庙(Temple of Wiracocha) 海拔:3480米</p><p class="ql-block">这个神庙位于拉奇(Raqchi)附近,距离库斯科东南约120公里, 是位于库斯科大区的一个重要考古遗址,这个15世纪建造的神庙有着极其精致的石雕,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印加神庙。</p><p class="ql-block">这座神庙供奉的是印加神话中的至高神维拉科查(Wiracocha),他通常与创造和海洋有关。这座神庙既是宗教中心,也是行政中心。它是供奉维拉科查的礼拜场所,同时也负责管理周边的农业和经济活动。维拉科查神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神庙背靠大山,园内有一个湖,整个公园绿草茵茵,还有牧羊和奶牛,现今的拉奇,仍然有许多农民、牧场主和工匠。</p> <p class="ql-block">这座神庙是印加建筑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庙建筑群规模宏大,</span>它有一面巨大的中央墙,由土坯砖砌成,据说是一个大型屋顶结构的一部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印加人建造的最大建筑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中央墙长约92米,高约12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央墙两侧有柱子,尽管现在是断墙残壁,但可以想象当时的宏伟。</span></p> <p class="ql-block">院周围还有较小的建筑群,有许多圆形的粮食储存仓库,称为“qullqas”。</p> <p class="ql-block">出了神庙继续向普诺行驶,突然在路边那广阔的、淡绿色的安第斯平原高原和平原上看到了一大片南美洲的骆驼,也就是大羊驼和羊驼,这情景让我立刻想到东非肯尼亚马赛马拉大草原上的羚羊群。</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穿过安第斯山脉时,大巴在拉拉亚(LA RAYA)停下。</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风景太美了,雄伟的山峰在一片云雾中直冲蓝天。</p> <p class="ql-block">标示牌显示,这里的海拔达4335米,是我们几天来遇到的最高海拔之地了。尽管多数人都服了药,大家下车走路时都有点气喘吁吁。但是又为自己能出现在这么高的地方而兴奋不已,并在此留下了合影。</p> <p class="ql-block">2、的的喀喀湖( Lake Titicaca) 3/16/2025 海拔: 3812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的喀喀湖</span>位于安第斯山脉科亚奥高原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拔高度约3,812米(12,507英尺),是南美洲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船可以通航的湖泊。湖约8,372平方公里,是南美洲第三大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的喀喀湖</span>横跨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恰好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的边界上。关于的的喀喀湖,智利和秘鲁有不同的说法,秘鲁方面说,的的喀喀湖60%属于秘鲁,40%属于智力;但对于智利,他们说拥有湖的60%,而秘鲁只拥有40%。</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的喀喀湖</span>海拔高而不冻,处于内陆而不咸,海拔3800米以上才有稀薄的空气,更接近太阳本色的阳光,比天空更湛蓝的湖水,被称为“高原明珠”。</p> <p class="ql-block">的的喀喀湖上住着乌鲁斯人(Uros), 作为一个小部落,他们为了避开印加等帝国的侵略而逃到了湖中,他们用芦苇根造出了巨大的浮岛,在岛上用芦苇造房子,造船,造一切生活必需品,吃芦笋,世世代代的生活在这里。我们乘船去UROS人居住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Pachamama</span>小岛参观,我们将在岛上体会印第人的岛上生活。</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著名的乌鲁斯浮岛(Uros Floating Islands)。这些湖上人家看上去好浪漫呀!远看他们好像生活在岛上,其实这个岛不是陆地,而是用他们祖先数百年来一直采用的古老的人造岛建造技术,将香蒲和芦苇捆成束,一束束芦苇扎在一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再把这一垛一垛的草埻子连接起来,便形成了一座漂浮的人造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浮岛由底层和上层构成,底层用香莆草的细根部造成结实的草墩子,大约1.5米高;上层用新鲜的香莆草,也有1.5米高,所以加起来有3米高。</span>随着旧芦苇的腐烂,<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层的香莆草每天都增加一层新鲜的,因此,</span>岛屿的外形也会发生变化。这些香蒲草都是湖里自然生长的,而且香莆草的尖部白色部分还可以食用。如果想搬家,他们会设法把岛移到新的水域,或者放弃原来的岛去建立新的岛。</p><p class="ql-block">目前,的的喀喀湖上有300个浮岛, 有492个家庭住在浮岛上。乌鲁斯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大概有4000人,也曾经想在陆地生活,但是受到歧视,乌鲁斯人只好继续回到自己建造的浮岛上。1960年岛上开始有学校。 <span style="font-size:18px;">乌鲁斯人</span>的下一代大部分不愿住在岛上,他们更愿意出去打工。</p> <p class="ql-block">生活在湖上的乌鲁斯人用芦苇、香蒲和木头打造出漂亮的游船,称为“托托拉”船。小船两头尖翘,被装扮的五颜六色,草船轻便灵巧的航行在湖光山色之中,构成了的的喀喀湖上的独特风貌,也是岛民们吸引游客挣钱生活的途径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参观的这个岛一共住四家人,在这里住了15年了。家庭成员和孩子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站在他们岛的边缘翘首迎接我们的到来。</span></p> <p class="ql-block">草房很小,也很矮,只有两平方左右,里面没有床。</p> <p class="ql-block">乌鲁斯人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很简单,<span style="font-size:18px;">男人抓鱼和打猎, 女人捡鸭蛋,编织各种图案的衣服、手工艺品和用具,除了自己穿的用的,更多的卖给来访岛的游客。</span>吃和用都是湖里的水,因为草容易失火,做饭时在石头在上面生火,用太阳能供电,Wi-Fi是用天上的卫星。</p> <p class="ql-block">小岛上有两条小船,是出门的交通工具,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来在湖上捕鱼。</span>大多数岛上没有厕所,一个特别的、公用的大岛上有厕所。这个小岛也没有上厕所,得划船过去。他们也会划船到镇上去卖手工艺品,卖鸭蛋,再买一些生活用品回来。送孩子要到远一点的学校去上学。</p> <p class="ql-block">坐在草岛的边缘,腿放下去还没有触碰水湖面。</p> <p class="ql-block">接待我们的这个男人,是这个岛上的首领,他给我们介绍了岛上的情况,当地导游给他做翻译,包括吃和住的情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打湖里的鸭子,养鸭子下蛋,再拿到市场去卖,换些蔬菜回来,祖祖辈辈就这样过着简单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这是其中一户人家的主妇在里里外外忙着。</p> <p class="ql-block">蒲草除了作为建筑材料,其实它的尖部是可以吃的,就是芦笋,这个孩子在教我怎么吃。</p> <p class="ql-block">这个小小孩特别可爱,起初,她和我玩的时候很害羞,后来终于露出了笑容。我给她钱,她非要给我礼物才行,很懂礼貌。</p> <p class="ql-block">村长叫我们乘坐他们制作的游船到湖上游玩。</p> <p class="ql-block">船很漂亮,可以坐30个人,上层可以坐12个人,下层可以做18个人。</p> <p class="ql-block">船上有一个妈妈和一个儿子陪着我们,下船前每人给了5美元。</p> <p class="ql-block">就要离开UROS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非常喜欢这里的环境。</span>乌鲁斯人知足常乐,在漂浮岛不大的一方天地里,世世代代的生活在芦苇村,被称为世界最“怪”的村庄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实,所有的人类和动物都来源于湖,从的的喀喀湖回来,一定立即年轻五岁。</span></p><p class="ql-block">离开的的喀喀湖,登陆后即是普诺镇了(Puno)。</p> <p class="ql-block">3、农贸市场(Farmers Market)</p><p class="ql-block">导游先带我们去看莱卡科塔镇的一个农贸市场,市场里有五花八门的新鲜农产品,畜类有鸡和豚鼠,关在笼子里卖。各种蔬菜、水果和农产品让你目不暇接,当地的街道美食也是相当丰富。</p> <p class="ql-block">秘鲁Peru 食物:以鱼、 豚鼠、鸡肉、 猪肉、牛肉。主食以玉米、土豆、<span style="font-size:18px;">  藜麦</span>为主,<span style="font-size:18px;">豆子的种类也很多,</span>吃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非常健康, 都是有机的, 味道鲜美。秘鲁有3000多种土豆,制干的土豆既便于运输和保存, 也可以存放十几年。</span>名菜包括酸桔汁腌鱼(Ceviche) 和烤豚鼠<span style="font-size:18px;">(Guinea pigs)</span>。</p> <p class="ql-block">各种豆类、玉米和马铃薯</p> <p class="ql-block">玉米粒超大,吃在嘴里甜甜粘粘的,停不下来。</p> <p class="ql-block">路上有居民卖烤好的豚鼠</p> <p class="ql-block">镇上典型的印加妇女</p> <p class="ql-block">4、普诺镇(Puno) </p><p class="ql-block">镇上的教堂、广场、街道、雕塑</p> <p class="ql-block">在镇上找到了一家中餐馆,总算是有点味口了。</p> <p class="ql-block">回到普诺酒店,测了血氧浓度只有86%,惊叹人的代偿能力如此强大,若在平时,这样的血氧浓度已经躺在医院了。但无论如何今晚得早点休息,明天就要离开秘鲁,从普诺向玻利维亚出发了,据说那里的海拔高度甚至更高,得继续接受挑战。</p> <p class="ql-block">回顾在秘鲁的一个星期,我们先来到了美丽的“南美洲花园城市”“无雨之都”利马;看到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被称为“失落的印加城市”“最古老的山”的马丘比丘;游览了“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古印加帝国的摇篮”库斯科古城;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明珠”的的喀喀浮岛上与乌鲁斯人共处。无时无地都在触摸到历史的脉博,感受到安第斯山脉的雄伟和神袐以及秘鲁深厚的历史文化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