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神秘园乐队”的问世,一首被称作新世纪音乐的小提琴曲“寂色”也顺势一起登场,在乐队创世人之一的菲奥诺拉·莎莉亲自演绎下,通过其精心雕琢的每一个音符,浓郁的旋律之美和静谧的寂色之情通过小提琴如泣如诉的演奏,深深地打动了听众并逐渐获得了很高的风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神秘园乐队成功推出“寂色”这首曲子后,也不知什么原因,在一次对外演出时,当乐团的舞台监督突然报出了一个新曲名“Bacabel's Sadness”时,台下一片惊愕,由于原曲名较符合小提琴曲演奏的意境,也已经被大家所接受,现在冷不丁地更改了一个新的曲名还是令听(观)众感到惊讶和不适······,随着岁月的流转,在之后的演出中,“巴卡贝尔的忧伤”作为正式曲名也就渐渐地常态化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神秘园乐队创建之初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它的主题意义及音乐含义还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乐曲的细腻与温柔,既可以在静谧的夜晚里委婉地诉说,也可以在美好的眷恋中含蓄地表达,尽管在大自然的景色里可以舒缓内心深处的孤寂情感,但是在音乐的流淌声中仍然会撕开一种心碎,感受一段凄美和倾诉的那份思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幽深的夜晚,当缓缓流动的音符一旦触摸到人的灵魂时,此时的情绪、思维一定会不由自主地被它带入到寂静之美、清幽澄澈的意境中去,这或许是小提琴演绎之所以能吸引听众并使之沉浸其间的魅力所在,因为它的演奏过程既有克制的音乐留白,又有饱满的情感爆发,在高音区位置,通过小提琴的颤音可以表现出情感的细腻和脆弱,而低音区则可借助小提琴特有的长音来强化沧桑感,而简约与浓烈的音乐对比正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份孤独与柔软所在,当然,作为一首纯音乐作品,在自然意象的关联和引意下,它可以超越语言障碍并通过共鸣来得以对流年记忆产生联想和感怀,这不仅仅是借助音乐来达到对生命的隐喻和深思,更是通过音乐符号的变化使得每个人的喜怒哀乐得以产生理性的内心平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于巴卡贝尔这个人物的由来或塑造有好几个版本,一种说法是:美国一个IT公司女分析师索菲创作的一首诗作,它里面的女主人公就叫巴卡贝尔,另一种说法比较有说服力:德国巴洛克时期有一位叫巴卡贝尔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特别是他创作的小提琴曲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至于其它几个版本就有一点无厘头了,而演奏这首“巴卡贝尔的忧伤”也成为了许多音乐家们挑战自我、挑战小提琴演奏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更多音乐家包括帕格尼尼、萨拉萨蒂······等前来试奏这首曲子,它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也随之日趋声名鹊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岁月的长河里,人们常常这样感叹:我喜欢音乐并不代表我清高,只是习惯聆听而已!而神秘园乐队带给人们的正是那种让人沉浸,令人欣喜的小提琴作品,因为它既是陪伴型的也是治愈型的,它即可以支撑生活中的困境,也可以抚平内心里的创伤,在寄托对未来美好期许的同时,让人们的心灵在音乐中得以收获一抹宁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注1:随本篇播放的小提琴曲“巴卡贝尔的忧伤(Bacabel's Sadness)系“神秘园乐队”的演奏版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注2:文章所用的图片皆下载自网络,谨致谢原作者!</span></p> 2025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