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巾帼 熔炉青春——抗战时期武乡县南下女干部批的领头雁魏志远

觉范儿

<p class="ql-block">你让人民歌颂,是因为你为人民服务! </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些故事,逐渐远去。有一些人,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了一种追忆,成为了一种精神,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图腾。烽火褪去,硝烟如昨。一群女性成了群像,她们一个个鲜活的精彩的传奇的故事,成为今天武乡女性笔下的楷模,眼中的巾帼,心中的典范。致敬吧,致敬吧!也许此刻是我最最难以言说的表白与表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近这些女性,也许是一种灵魂的召唤,抑或是一份善缘的牵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投奔革命获新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去年腊月底,又收到县妇联同志发来的两则生平简介资料。怎么完成这两个(魏志远、李娥则)优秀女性的文字人生呢?唯有走近了解她的人及相关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乙巳正月初九下午,我亲自到她的老家魏家窑西寨底村进行了关于魏志远同志事迹的走访。想到大正月天,人们应该都会聚一块儿热闹或搞活动庆元宵。于是,走进了村委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村委会工作人员说村会计骈效青对村情况比较了解,正要联系他时,他正好进门来。一说,竟然是他亲戚。准确地说,是他妻子魏国芬的堂姑。想来,真是一种幸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笔者关玉平(中)、随行人员宋玲(左)、刘越,村会计骈效青夫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魏国芬的记忆中,她祖上很团结,爷爷辈堂亲几个都按年龄大小排列在一起称呼,小辈对他们并没有亲疏之别。她说,因与志远姑年龄相隔甚远,没有多少相处记忆,只是知道志远姑有文化,穿衣吃住都很节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志远,在我初见到这个名字时,隐隐感觉是男性的名字。因那个时代的女性叫这样的名字不多,而作为女性取名,确是一种志向远大之情怀。会不会是后来改的?带着好奇向魏国芬打听。她说:“是后来改的名字,原来叫改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志远,姊妹五个。她排行老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还有一个妹妹。少年时期,她家境贫寒,生活困苦,母亲去世较早。父亲忙于生计,经营着染坊,做染布的生意,但他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只重视儿子的生活和读书,并带在身边,而魏志远与小妹只得分别跟着大姐和二姐相依为命讨生活。1921年出生的魏志远,学习用心,积极上进,刻苦求学,思想进步。在生活中,她养成了一种执拗的性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烽火,染遍神州,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青年时期的魏志远,恰遇山西抗日战争,共产党八路军进入太行山区开辟敌后根据地。这时候,家里要她嫁给一地主儿子,实际上是卖给地主家。不必说她不满意这种买办婚姻,也不必说她不喜欢地主儿子,单是地主老婆患有梅毒一类的疾病,脸上有疮臭气难闻,就让她难以接受,坚决不从,但又走投无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谁说走投无路?谁说山穷水尽?自古天无绝人之路,地有好生之德。绝处才是真正的逢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在她大姐聪明豪爽,有主见和见识。她听说姚庄一带来了一支十分亲近百姓的军队,有男有女,就主张魏志远去投奔,好赌个前程。姐妹合议后,就当下收拾了行李到八路军工作队驻地投身革命。魏志远当时对革命、对共产党与八路军完全不懂。只是因贫寒困苦又为了逃婚,才让她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向往。见到八路军,战士们对姐妹俩热情的询问,贴心的安慰,给了她莫大的决心和勇气,坚定跟随部队。与大姐离别时,她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往下掉……从此她迈进革命的大门,告别了昔日那个“改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她以后的回忆中,八路军干部战士暖心的一幕,永远刻在她的记忆深处,令她终身难忘,也是她讲给孩子们最多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思想觉悟进步又有文化的魏志远,在部队上表现最为积极。1938年3月,她参加了武乡县抗日救国妇女会,给八路军编织草帽条子,发动妇女给八路军做军鞋。自此,革命的火种在她的心田播下,革命的志向在她的胸膛点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1年在后方战线,她发动民兵青年妇女支援前线,抬伤兵送茶饭。几年来的革命工作,魏志远目睹了太多,老百姓的艰难度日,八路军的坚定抗日,她深深地看着眼里,烙在心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太行联中得淬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1942年1月,党组织为了培养她,保送到太行三中读书。在魏志远的回忆文《饿着肚子学习》中,这样写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4年,我们太行三中进驻河北省涉县悬钟村,在战争年代,环境复杂、生活困难的岁月里,全校没有粮食吃。在校部和党支部的领导下(师文英是党支部书记),组织师生到索堡镇劳动,师生们都站在水里传石头,挖泥沙备料修纸厂。劳动赚的粮食还不够吃,校部又号召同学们到田埂边挖野菜,掺糠掺菜做成干稀饭,每人一碗,在碗中央挖一个小洞,放上一点盐菜汤。尽管这样,大家吃起来都感到很喜悦。有时做成小馍馍,由生活组专门发放,男生4个,女生3个。男生根本吃不饱,如个子魁悟高大的巩鸣鹏、桑庆华等同学。他们似乎想请女同学支援一点,但又不好意思说。在那种年代,男女同学之间都有一种兄妹之情,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一些女同学都节省一点分给男同学,他们高兴得跳起来,使他们很感快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本鬼子不断地进攻,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校部没有教室,更谈不上课桌,学生也没有自学讨论的地点。学习组长经常带领我们坐在外边树荫下自习功课。麻雀在柿子树上啄柿子吃,不时掉下一两个,我们很想捡回来吃,但谁也不敢去。当组长宣布休息十分钟时,我们飞快地跑到柿子树下,捡从树上掉下的土柿子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呀,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怎能培养不成她节俭的生活习惯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与魏志远外甥李超云的交谈中,自豪的说:“三姨虽然很节俭,但丝毫不影响她对家乡的爱与奉献。村里修建桥梁,她慷慨出资,并让弟弟也大方出钱。在政协主办的《家乡之音》刊物,她作为家乡在外的工作人员,几次数额不等的积极捐资与赞助,为家乡也贡献了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魏志远的回忆一文中,了解到当时的纪律制度是非常严格的。因为学校就在农村老百姓家里,校部宣布了严格的纪律。她们每天都要唱《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在歌声中学习。经过多次的思想磨练,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徐克、刘海江等同学是学生会的干部,在同学中威信较高,对同学管理很严,所以她们都没有犯过错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在她的回忆一文中,我感知他们当时求知与救国的欲望是强烈的。“战争年代,生活困难,环境复杂,没有一个人叫过苦,都会想到祖国山明水秀,地大物博,日本鬼子正在侵略、毁坏我们的家园,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抗战,流血牺牲,难道我们还怕困难吗?我们在校部和党支部的领导下,学习、生产、战斗三结合,求知的欲望更强了。一切为了抗战,没有私心,唯一的目的,是完成学业。这种精神充满了校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殊的环境,养成了她们一代人艰苦朴素、任劳任怨的生活习惯与工作作风,养成了他们忠贞不渝、一心为国的坚定信念和革命情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修业期满,魏志远毕业后分配到本县南下家属学校任校长。这一时期,她虽然没有直接拿枪上战场,但是也经历了长期敌后和游击区危险艰苦的战斗生活。他们在敌人枪声中跑步穿过封锁线,在复杂危险的环境中开展宣传和组织群众的工作,在食不裹腹、苦中有乐中度过太行联中的学校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南下征途二三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b>1946年魏志远调左权县地委党校学习,期满后,任洪水区委组织委员。1948年深秋,县委组织部通知她南下,并进行了谈话,指出了南下的目的和意义。女干部第一批南下,有三个条件相当严格,缺一不可。一是身体好;二是区委级干部;三是没有孩子。经县委考察,她具备这三个条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她以一名合格的南下女干部身份光荣地加入南下的工作中,丢下了体弱多病的父亲和她挚爱的亲人,告别了家乡这片养育她的红色故土,带着对家乡的依恋与革命的使命踏上了南下的征程,开启了她人生路上又一站的新生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此批南下都是女同志。当时武乡县还是昔阳地委管辖。同行的人有襄垣县韩银,榆社县郭向南,武乡县还有武文铸、武兰芳、郝德华、马兰江、郝月琴等,她负责带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地委为单位到太行区党委集中,山西队负责带队的是陈析同志。她们和河北队一起南下,徒步到长治市,然后坐马车至河南省许昌市西城区安营扎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南下的路上历时半年,共打了三小仗。虽然南下时是解放战争的尾期阶段,但国民党军队因节节败退,到处是残兵败将,就在这垂死挣扎的日子里,残兵败将更残暴、更疯狂地迫害着人民,做了不少坏事。她们在许昌市西城区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动员市民支援淮海战役。由保甲长担保,杀猪宰羊、捐粮食、蔬菜,用马车由武装部队护送到前线。但到途中,遭到国民党武装土匪的破坏、拦截,几乎被抢劫一空。区武装部队和土匪打了起来,双方都有一些伤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批南下的女同志在许昌不安全,行动受阻,组织上又安排她们到河南省委和省军区驻地河南省商城县,指示她们负责民运工作。与此同时,她们广泛发动群众,揭露特务分子残害人民的罪行。一次,国民党的飞机对准省委和省军区乱丢炸弹,随着就是俯冲,用机枪扫射。当时军区没有高炮,敌人乱打一通后返航而去。事后检查,一个老百姓的腿被炸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由军区曹政委带领部队,武装护送她们南下。当徒步行至河南与湖北交界边境——老庙乡时,国民党的残余部队和地主武装与军区部队交了火,在连长指挥下,与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战斗。曹政委则带领她们女干部向打仗的范围以外跑。由于都没有军事常识,跑成的一堆,受到了曹政委严厉的批评:“像你们这样,好似晚上的鸭子,挤在一块,敌人一枪能打你们三人。今后不能再发生此事,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她们继续前进,走出山岭,在一个村庄里休息。部队回来时,牺牲了一名战士、伤了二人。她们都伤心得哭了起来。曹政委语重心长地教育鼓励她们:“战士的血不会白流,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怎么会没有牺牲呢?革命就意味着牺牲,敌人的死亡比我们多。你们的眼泪能解决问题吗?应该把悲痛化为力量和毅力,勇敢地战斗。你们安全到达新区,好好地工作,组织就满足了。”这是党组织领导的心声,这也是她们努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2日,首批南下女同志到达湖北省麻城县新区。在抵达湖北省麻城县后,魏志远被分配到白果区委任组织委员。工作中,她和同志们要时刻提防地主小保队的袭击,开展发动群众和土改工作。在克服生活不惯、语言交流障碍等无数困难中,她把党的各项政策都落实到了基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南下时,长江以北已经解放,大军已经渡江,她们一路行军比较平淡。最艰苦是我父亲姜一参加的武乡第一批跟随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开辟根据地的干部队伍。他们在人生地不熟的白色恐怖中坚持了近两年,才等到我妈她们的部队和南下队伍……”姜晋明难过地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呀,抗战,中国人民付出了多大的牺牲与贡献,才获得了全国人民彻底的解放?国人才真正的当家作主,站了起来?共产党呀,八路军,是你们带领全国人民前赴后继,顽强抗敌,才走上了一条光明的大路!身在今天之盛世,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不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感恩无数先辈用热血与生命换来的今日山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工作生涯显赤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作在不断的调整中,魏志远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地工作着。1952年7月,她调任湖北省水利厅人事科科长;1953年12月调湖北省农科院任党总支书记,又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之中。1961年1月,又被调回水利战线,任湖北省工程二团任党委副书记。在艰苦荒凉的鄂南慕阜山区兴建富水水库,和全省各地民工打成一片,同吃同住,艰苦创业,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离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志远在几十年工作的奋斗中,工作尽职尽责,无限忠于党的事业,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保持了根据地艰苦朴素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多次受到党组织的奖励。她为人实在,团结同志,乐于奉献,甘于付出,深受同事们喜爱。她一生虽然也担任重要岗位,但并没有为自己谋一私利,没有为自己加官进禄,生前享受行政15级待遇。她用行动,践行着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诠释着一位共产党人的宗旨与信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5年魏志远同志受表彰</span></p> <p class="ql-block">为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抗日老同志、老战士颁发纪念章。2005年8月25日,她受到“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委员会、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的表彰,并获得纪念章一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8年,魏志远走完了她光辉而短暂的一生。曾经的巾帼就这样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她热爱的故土,丢下了她的亲人。这次,她永远的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她离开17年后的今天,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家乡人将她的事迹追忆,以作为对她的怀念与铭记,作为激励后人学习的一种精神与榜样,也是笔者对这样一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男儿”的尊敬!浅浅文字,深深感念。写不尽你奋斗的一生,书不尽你革命的征程。岁月为证,苍天有眼。你高尚的风格已幻化成今天武乡儿女的精神,美好的品格已铸就成一座时代的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