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交公粮”</p><p class="ql-block"> 河南 王章庆</p><p class="ql-block">一阵阵炙热的夏风瞬间催熟了万顷小麦,放眼望去,犹如一波波金浪在翻腾,麦子熟了!</p> <p class="ql-block">麦收季节,大型收割机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在无垠的麦田里驰骋。在田边地头排号等候收割机的人们,话农忙的同时无不感叹麦收际今昔之别。</p><p class="ql-block">是啊,记忆中的麦收季节虽然充满了父辈们面对丰收的喜悦,但更多的是人们多日的辛苦劳碌。当时有一个邻居这样形容:五旺六月,打场收麦,问啥感受,热热热。如今,麦收的时限就是等收割机的过程,一旦收割机驶入自家麦田,也就是个把小时的时间,麦天就过去了。麦收一结束,人们抓紧进行秋苗的播种,接着进行灌溉。一切结束后,又要外出打工挣钱。</p> <p class="ql-block">说到以前的麦收季,有很多难忘的回忆,交公粮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交公粮即农业税的俗称,是农民将收获的粮食按比例无偿交给国家,用于国家建设或补充国库。这一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确立。可追溯至春秋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正式形成农业税制度,交公粮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粮食几乎是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每一年收割的麦子既担负着全家的口粮,还需要承担给家庭带来经济收入。在这个时期,还要交出部分作为公粮,对于农民来说是难以割舍的。在欠收的年份,农民的日子更是难过。即便如此,本分的农民们都还是会足额缴纳公粮。</p><p class="ql-block">小麦收仓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自家公粮问题了。需要提前把麦子扬干净了,留好数量,灌进口袋里,然后用黑笔写上户主的名字,等待着交粮日子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运输公粮的方式有三种:拖拉机、驴马车、人拉车,而最主要的方式是人拉车。离乡镇粮站较远的人家,往往是几家邻居相互联系好,一块去交公粮。到了交公粮的日子,几家人相互间早早的就把公粮装上架子车(北方老家成排得车),用绳子将布袋前后左右捆绑结实。每家派上两三个棒劳力,每人脖颈上搭上一条毛巾,拉着车子步行一二十华里去完成交公粮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当人们拉着车子走出村口,步入通往粮站的大路时,抬眼望去,前面已经有好多人行走在通往粮管所的大路上了。路上有的是同村村两头的熟人,有的是邻村的人,也都相互认识,人们一边走,一边天南海北的喷着闲话,说说笑笑,热热闹闹,也不觉得拉车的劳累。大路两旁耸立着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和柳树,枝条在夏风中欢快的舞动,好似在为勤劳朴实的农民鼓劲加油。不时还会有几只小鸟在车子的周围啼鸣飞舞,并驻足于粮袋上寻觅美食…… 一行人拉车正走着,一辆满载公粮和六七个人的拖拉机从旁边驶过,一路尘土飞扬,久久未能散去,拉车的人们纷纷紧捂口鼻,并高声责备道:“你们这几个家伙,能不能开得慢点。”其实,喊声无济于事,开车和坐车的人在拖拉机的轰鸣声的笼罩下是听不见的。夏风中,树荫下,鸟语花香里,伴随着人们的说笑,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目的地。 </p> <p class="ql-block">我小的时候和家人去过几次交公粮的粮站,那里没有高楼大厦,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拥挤与嘈杂。里面有两处过磅的地方,交公粮的各种车辆分别在过磅的地方混合组成两条长队,甚至排在了大门外的大路上,好大一会才往前动一步。特别是向前挪动时,拖拉机发动时的轰鸣声、骡马驴的叫声、人们的催促声混杂在一起,虽然称不上一曲悦耳的交响曲,但是如今回忆起来也是一首难忘的奔放的歌。</p> <p class="ql-block">轮到谁家过磅的时候,在卸车之前,检验员扳着个脸用专用的铁钎毫不客气的插进粮袋,抽出一把麦子看湿度个纯净度,合格了才能过磅。每到这时候,交公粮的人就会满脸笑意,讨好的走上前去,恭敬的给检验员递上一只香烟,笑着说道:“放心验吧,都晒的干巴巴咧,一咬都是咯嘣蹦咧。麦籽都扬了好几遍,打落得也打了好几遍,基本上没有麦糠,麦籽很纯净。”检验员接过香烟,依旧严格按照要求检验。那铁钎在我看来像是一把无情的利刃,随时都能捅破农民的粮袋,也能伤害农民的自尊。可能是小时候我的偏见吧,在我看来粮站的检验员总是凶巴巴的。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也需是认真负责吧。只要他们一句话,就能决定你的粮食的品级,一等粮,二等粮。</p> <p class="ql-block">经过检测,大多数农户交的公粮无论是斤数、干湿度、纯净度都是合格的,不过也有部分不过关。麦籽纯度不行的需要拉回去扬洒,重新拉回来上交;湿度大的麦籽,有的农户拉回去晾晒,有的农户就在粮管所里找一片空地进行晾晒。当公粮通过验收的时候,人们心里像是了却的一件大事。从我记得跟随父亲去交公粮,每年我家的公粮都没有被打回来过。</p> <p class="ql-block">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可喜的是排队到了中午没轮到我家过磅,工作人员也都下班了,交公粮的人们也需要吃饭。有的农户自带了食物和水,有的农户在粮管所附近买些吃食。记得父亲买的最多的当属果得了(老家对油条的称谓),一般都是买两样,一是糖皮麻糖,一是普通油条。那时候,吃着油条,喝着热水,那叫一个得劲。父亲还会特意给我买一块冰糕。那时候,人们都是用一个白色塑料壶带水,有的农户没有带水,就相互借水喝,无论认识与否,只要水壶里有水,都不会吝啬。</p> <p class="ql-block">交公粮的岁月,见证了农民的勤劳与担当,也记录着那个年代农业支撑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特殊历史。农业税在2006年全面取消,废止农业税和交公粮制度,结束了中国延续2600年的“皇粮国税”,标志着中国农业进入现代化新阶段。同时,国家开始实施种粮补贴政策,例如2006年后逐步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帮助农民弥补因税负减轻后的收入缺口。千年的“交公粮”成为了历史,听到这个消息时,很多人刚开始是不信的,但是最终当消息确认的时候,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幸福的笑了,感慨时代的变迁,欣慰农民地位的进一步提高。</p><p class="ql-block">时间总是过得很快,那个年代的中年人已经步入了耄耋之年,那时候的小少年也到了知天命的阶段。上一辈人汗流浃背的忙碌、粮站里的喧嚣、板车上颠簸的晨光,都成了刻在时光里的印记,既带着往昔生活的艰辛,也藏着一代人朴素的奉献情怀,偶尔想起,总觉得那是一段与土地、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温热记忆。</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王章庆,中共党员,教育工作者,河南省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麦浪里的回忆》、《军人梦永驻心中》、《七夕话幸福》、《与家乡教育同行》、《陪伴孩子心灵 伴其快乐成长》、《敬畏秋日里的那片叶》、《你的时尚,让我惊羡》、《农村教师的幸福时代》、《“宅”出品味和担当》、《最美不过是重阳》、《好习惯助力孩子成长》、《沙土炒花生的味道》、《那盏永不熄灭的灯》、《家乡的阳光依然明媚》等散见于《安阳日报》,部分作品发表于《河南教育文摘周报》,《那些年的春晚》等作品发布于学习强国平台,诗歌散见于《河南诗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