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相依--晋城海会寺

殷谓:所以…

<p class="ql-block">海会寺亦名龙泉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大桥村西,为阳城县境内主要寺院之一。该寺创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赖赐名额为“龙泉寺”,后历代重修,增修,规模宏大,明清之遐迩闻名。</p> <p class="ql-block">来到海会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双塔,双塔为现存的主要建筑,由宋代砖塔(千佛塔)和明代舍利塔(琉璃悬阁宝塔)构成。</p> <p class="ql-block">这座丰腴古朴的砖塔,创建于唐末梁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塔为六角十级,高二十余米,塔内空阔,交叉辟有门洞,壁画满镶三排规整的小像,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塔外砖壁密布佛龛,龛内嵌满坐佛,因此又称“千佛塔”。现在佛龛里的佛像早已全部遗失,此塔建成之后,由于这里地下水丰沛,塔基建在松软的黏土混合物上,到明代时出现了倾斜现象,好像随时有倒塌的可能。从这座砖塔旋转的角度和地基的角度都可以清楚的看到砖塔的倾斜。</p> <p class="ql-block">从塔基砌砖可以清楚的看到塔的倾斜</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琉璃塔,高约50米,为八角十三层砖塔,塔兼具防御功能,下三层为无窗“黑三层”,形似沁河古堡。在第十层外部设琉璃悬空楼阁,以八根琉璃擎檐柱支撑,形成罕见的高空楼阁,局部装饰黄、绿、蓝等彩色琉璃,被誉为“上党名塔之冠”“北方楼阁式塔唯一佳例”。这是中国现存古塔中的孤例,重要的是现在还可以登塔。墙头做成类似城墙的垛口,用于防御外敌,体现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p> <p class="ql-block">海会寺景物宜人,许多文人学士会集于此,读书讲学、结社吟诗,古寺便成了学府书院。泽州名人,如明代尚书李瀚、王国光、张慎言、白所知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脚印和诗篇。明清两代,阳城在朝为官者大都在寺内的“海会别院”读过书。清代刑部尚书白胤谦、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也曾在此读书。近代,这里办过沁樊高小;解放后,办过阳城师范、阳城二中,文脉源远流长。据说当年这个学校的考学率不亚于一中甚至晋城高中,遗憾的是办高中的历史痕迹几乎没有了,作为书院的历史延续,这里现在是一个研学基地,和其他地方的研学基地没有区别了,一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书院出现了令人遗憾的历史断层</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宋金以来阳城县先后考中的123名进士中,就有68位曾在此读书、求学。其中,有明成化年间四大清官之首、被明宪宗称为“不私一钱”的杨继宗;有明代吏部尚书、著有《万历会计录》、力助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改革的王国光;有被崇祯皇帝称为“文章可华国,才略可御变”,曾在海会书院教书讲学的“藐山方丈”张慎言;有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的陈廷敬等。</p> <p class="ql-block">这些从海会书院走出的明清侍郎、尚书、大学士等位高权重的能臣干吏,使海会书院的名气大增,以致远近的学子,争相来此读书,在阳城留下“十凤齐鸣”“十凤重鸣”“名列三城,风高五属”等美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