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

金色阳光

<p class="ql-block"> 中英街界碑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英街界碑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头角镇中英街上。</p><p class="ql-block"> 1898年3月,英帝国主义以法国租借广州湾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展拓香港界址问题。同年6月9日,李鸿章、窦纳乐分别代表中、英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p> <p class="ql-block">  1899年3月18日,中英双方勘定新界北部陆界,划沙头角(原名"桐芜墟")内干涸河底的中线为界线,并于1902年树立海域界碑,于1905年改为陆域界碑。</p> <p class="ql-block">  1941年,日本侵略者占领香港后以"妨碍交通"为名,把3号至7号界碑拆除。</p> <p class="ql-block">  1948年经中英双方踏勘后,重新将界碑竖立原处。</p> <p class="ql-block">  文物本体为中英街8块界碑中属于深圳管理的5块,分别为1号、2号、3号、4号和7号界碑,分布于中英街街心,均用青灰色花岗石凿制,外观上小下大,纵剖面呈梯形。</p> <p class="ql-block">  露出地面的碑身高度30-70厘米不等。各碑面向中方一侧的碑身一律从右至左横刻"光绪二十四年中英地界第 X 号"字样,面向香港一侧横刻英文" ANGLO - CHINESE BOUNDARY 1898NO. X ",其中1948年重新竖立的界碑上刻有"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十五日重竖"。</p> <p class="ql-block">  中英街界碑既是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领土的历史见证,又是香港回归祖国并实施"一国两制"和中国走向繁荣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深港两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具有特殊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保护范围:以界碑中心点连线为基准线,向深圳方延伸30米</p><p class="ql-block">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深圳方延伸40米</p> <p class="ql-block">  中英街长约250米,宽约3—4米,深圳香港各占一半,街心以“界碑石”为界,与香港一街相处,需办理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p> <p class="ql-block">  中英街有步行街、环城路、海傍街、横头街、碧海路等5条街道与道路。</p> <p class="ql-block">  主要建筑有入口广场、入口处建筑、骑楼、街道转角处建筑、转角广场、榕树林荫道、回归广场、天后宫广场、滨海观景道、中英街标志塔公园、海滨绿水长廊和中英街雕塑墙。</p> <p class="ql-block">  街边商店林立,体现出“一街两制”的历史景观和文化风情。</p> <p class="ql-block">  中英街上有一棵大榕树,树根在深圳一侧,枝叶却长到了香港,寓意着香港的根在内地。‌</p> <p class="ql-block">  中英街拥有同根同源的深港共生文化、英杰荟萃的百年抗争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客家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  中英街因其毗邻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免税店物美价廉的优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被誉为“购物天堂”。‌</p> <p class="ql-block">  这条街道见证了中国从贫穷落后到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背靠梧桐山,南临大鹏湾,由河床淤积形成,深圳与香港各占一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