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节气忆芳华

审视自我

<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审视自我</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码:75326027</b></p><p class="ql-block"><b>部分图片源于网络致谢原创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明日芒种节气,正是农民收割三麦、播种水稻关键时期,芒种通过“一收一种”的农事活动,隐喻“有种才有收”的人生哲理,强调把握时机的重要性。我是苏北淮安市农家女孩。小时候,家里几间低矮的土坯房。屋内光线昏暗,陈设简单,墙壁被烟火熏得发黑。父母是勤恳老实的庄稼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粗糙的双手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尽管家庭贫穷,但我的眼睛闪烁着对书本里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在劳作之余,捡拾哥哥用过的旧课本在田埂上、灶台边,贪婪地读着每个字。求学之路布满荆棘。兄弟姐妹的学费是一笔巨大开销。“女孩子家,读那么多书干啥?将来还不是要嫁人?”村里一些长辈的闲言碎语像无形的枷锁。每当开学临近,看着父母紧锁的眉头和四处筹措学费的窘迫,我心里既委屈又不甘,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望着窗外如水的月光默默流泪,内心充满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多少个夜晚,我就着一盏昏黄的煤油灯苦读,油烟熏黑鼻翼,也点亮心中的希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没有被困难吓倒。我明白要想改变命运,唯有读书。我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帮家里干农活,打猪草,下地割稻子,小小的肩膀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我省吃俭用,把哥哥姐姐淘汰下来的旧衣服改了又改,把每一支铅笔头都用到握不住为止。一次,为了买一本渴望已久的《新华字典》与课外书籍,我偷偷攒了几个月的零用钱,拿到字典等后,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把字典课外书籍紧紧抱在怀里,好像拥有了全世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师范学院。当邮递员将那封印着红色校印的录取通知书送到手中时,我激动得双手颤抖,热泪盈眶。父母更是喜极而泣,父亲用粗糙的手摩挲着通知书,一遍遍念叨:“俺家女儿有出息了!”村里人也纷纷前来道贺,称赞曹家飞出了“金凤凰”。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阶。”这张薄薄的通知书,正是我通往广阔世界、改变自身命运的阶梯。我带着全家人的期盼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第一次走出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踏上了新的征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杏坛春雨润桃李。大学毕业后,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回到家乡农村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初为人师的,褪去了学生的青涩,眉宇间多了几分年轻教师特有的朝气与责任感。现实很快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学校的教学条件比想象的还要简陋:几排平房教室,课桌椅破旧不堪,图书室里的藏书少得可怜,更不用说先进的教学设备了。学生们大多来自农村,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有些孩子甚至因为家庭贫困或对学习缺乏兴趣而时常旷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面对城乡之间巨大的教育差距,我也曾有过困惑和自我怀疑。怎样才能激发这些农村孩子对语文的兴趣?如何才能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如何让那些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孩子回归课堂?一个个难题摆在面前。夜深人静时,我常常在集体宿舍那盏孤灯下备课,思考教学方法,有时甚至会因为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而辗转难眠。但每当想到孩子们那一张张渴求知识的脸庞,想到自己曾经的求学不易,内心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关爱便会战胜一切消极情绪,激励自己不断探索和前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名言,成了我从教生涯的座右铭。我觉得要教好农村孩子,光有热情不够,还必须有方法与爱心。我一改枯燥的照本宣科,想方设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我组织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大声表达;搜集乡土素材,把家乡的传说、歌谣融入教学,让学生倍感亲切;我还成立文学兴趣小组,带领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办手抄报开阔他们的视野。对于家庭困难或学习后进的学生,更是倾注大量心血。我常常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家访,崎岖的乡间小路,不知留下多少脚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会耐心地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有时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资助交不起学费的学生,给他们买文具和衣物。有一个叫庞小军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一度因为迷恋校外的游戏厅而荒废学业。我多次找他谈心,去他家探望,用真诚的关爱一点点打动了他,最终帮助小军重拾了学习的信心,顺利完成了学业。我常常对学生说:“孩子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走得更远,看到更美的风景。”我批改作业时专注的神情,在灯下备课的剪影,与学生促膝谈心的耐心,都深深印在学生们的心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辛勤的耕耘,换来了桃李的芬芳。我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多次在全县名列前茅,不少学生在我的影响下爱上了文学,考入了理想的大学。我也多次受到教育主管部门表彰嘉奖。我认为,教师最大的慰藉莫过于学生们的成长与认可。许多年后,当我收到已经长大成人的学生从天南海北寄来的信件,或是在街头偶遇当年的学生,听到他们亲切地喊一声“老师好”时,我总会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与满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点亮心灯、塑造灵魂。正如古诗所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是一年芒种时节,我漫步在故乡的田野边。金色的麦浪翻滚,收割机在田间穿梭,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馨香。不远处的水田里,插秧机正欢快地作业,一株株嫩绿的秧苗被整齐地植入沃土,孕育着新的希望。眼前的景象,与我记忆深处无数个芒种的画面交织重叠。这片我深爱的土地,曾见证了自己的汗水与泪水,也曾给予自己奋斗的力量与成功的喜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