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穿透百年时光的“鲁迅故里”

明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故里”是绍兴当之无愧的文化地标,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脊梁”,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到达绍兴的第二天满怀着对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踏上了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士地。当双脚真正走在鲁迅故乡的路上时,那些曾在课本里读过无数遍的文字,此刻竟鲜活地铺展在眼前,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旧时光的大门,得以走进鲁迅先生的世界,感受这位伟大作家的成长脉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居前方有一幅占据了整面墙的大海报,它宛如一幅历史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地诉说着先生的故事。海报上先生的形象栩栩如生,眼神深邃而锐利,仿佛能穿透时空,洞察世间的一切善恶美丑。让人不禁想起他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海报前矗立着少年鲁迅与闰土等雕像,一下子将人们拉进了鲁迅笔下的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故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早上 8点多钟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的入口处,蜿蜒的队伍已如游龙般盘踞。排在队伍里,看着前方的人群,仿佛能看见百年前的绍兴在时光里若隐若现,青石板路仿佛还留着先生笔下的温度,白墙黛瓦间似能听见《呐喊》里的回声。盼望着能在这片土地上,把那些读过的故事酿成一场与先生跨越时空的静默对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举着相机捕捉着清晨的美景,周围环境清幽,小桥流水潺潺流淌,清澈的河水倒映着岸边的白墙黑瓦,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乌篷船静静地停靠在岸边,船头微微翘起,似乎在诉说着当年的繁华与沧桑。随着队伍缓缓向前移动,愈发期待即将踏入这位伟大作家成长的地方,触摸那些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感受他笔下鲜活的绍兴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 class="ql-cursor"></span>“三味书屋”这座古朴的晚清建筑,承载着鲁迅童年求学的珍贵记忆,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书屋坐东朝西,粉墙乌瓦,竹丝台门庄重典雅。推开斑驳的木门,一股混合着墨香与木料气息的陈旧感扑面而来。堂前天井内,两株百年桂树亭亭如盖,春日新芽抽绿,为这座古宅增添了几分诗意。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寿家台门——“三味书屋”,这里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房柱上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更是传递着对知识和品德的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书屋的东北角那张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静静地摆放着,桌上那个小小的“早”字,虽历经岁月,但仍清晰可见。看着这个“早”字,仿佛看到了当年鲁迅为了提醒自己不再迟到,而认真刻下这个字的场景,也感受到了他勤奋刻苦、自律自强的精神。在这里,仿佛看到了寿镜吾先生的严厉与博学,看到了鲁迅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书屋西侧的厢房内,陈列着寿镜吾先生的画像与生平事迹。在鲁迅的成长历程中,寿镜吾不仅是他早年的启蒙老师,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精神导师。这位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先生,手持戒尺,端坐于太师椅上,目光温和而不失威严。当年他在此传道授业,以“有教无类”的理念,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孩子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三味书屋”,邂逅跨越时空的感动。仿佛能看见那个身着长衫的少年,伏案疾书;听见先生抑扬顿挫的诵读声穿透百年时光,在这座古宅中久久回荡。这里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精神的殿堂,诉说着一代文豪的成长故事,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三味书屋,沿着青石板路前行来到周家老台门,即“鲁迅祖居”。这座建于清乾隆19年的建筑,是绍兴市区现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占地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主体建筑共分四进,左右均建有对称的侧厢、楼房,房与屋之间都有廊屋贯通,两侧天井点缀若干假山、石池等小景,总平面呈“目”字形,布局周密、严谨,极富绍兴地方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祖居既是承载鲁迅童年至青年时期生活印记的故园,也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重要坐标。走进鲁迅祖居迎面可见青瓦粉墙的台门斗,檐角微微上翘,古朴中透着江南民居的雅致。穿过仪门,便是周家的堂屋——德寿堂,五开间的厅堂宽敞明亮,正中高悬“德寿堂”匾额,两侧楹联书写着传统家训,彰显着周家书香世家的底蕴。这里曾是家族举办婚丧嫁娶、宴请宾客的场所,亦是鲁迅幼时目睹家族兴衰的见证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德寿堂穿过天井就是“香火堂”,这是周氏家族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重要场所。堂中央上方设有神龛,里面放置着周氏家族历代祖宗牌位,承载着后人对先人的敬重与追思。神龛上方现挂有“德祉永馨”匾,寓意着德行和福气源远流长。两壁上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体现了周氏家族的家训和价值观。“香火堂”作为周氏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当时封建士大夫家族的传统礼教和文化习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座楼”为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区,七开间,楼下中间为小堂前,东首为书房,西首为卧室,布置有主卧房、男、女幼童房、少爷房、小姐闺房。漫步在各个房间,仿佛能看到当年周家生活的热闹场景。这里的每一处都陈列着典型的清代家具,雕花的床、精致的绣屏、风雅的字画,无不彰显着这个书香门第的富足与典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鲁迅祖居来到周家新台门—-鲁迅故居,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诞生在这里。新台门规模宏大,共分六进,大小房屋80余间 。穿过“桂花明堂”,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鲁迅小时候常在这里听继续祖母蒋菊花讲述民间故事和传说 ,这些故事也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过堂屋,后面是鲁迅的卧室与书房。屋内陈设简洁,木床、书桌、旧椅静默摆放,仿佛仍留存着主人伏案疾书的身影。特别是那张斑驳的木桌,或许正是少年鲁迅在此构思文章、研习经史,萌发对文学与社会深刻思考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曾经,鲁迅在这里读书玩耍,经历着和我们一样的成长烦恼与欢乐,可他的思想却如同一束光,穿透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他在这里观察生活,感悟人性,那些日后在他笔下熠熠生辉的人物和故事,或许就萌芽于这一方小小的天地。站在他的书房前,仿佛看到了那个伏案疾书的身影,他用一支笔,写下对社会的批判,对人民的同情,对未来的期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居一侧的厢房,展示着鲁迅生平史料与手稿复制品。泛黄的书页、珍贵的照片,串联起这位文学巨匠从少年成长为“民族魂”的历程。而连通故居与三味书屋的青石板路,更是承载着鲁迅每日求学的足迹,短短几百米,却见证了一个懵懂孩童向思想启蒙者蜕变的轨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居里有鲁迅母亲的卧室、祖母的卧室以及厨房等地方,每一处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仿佛看到鲁迅当年在这里生活的场景:在小堂前与家人用餐、会客;在自己的卧室里挑灯夜读、思考人生。 这座故居不仅是砖木构筑的建筑,更是打开鲁迅精神世界的钥匙。让鲁迅笔下的乡土人情与思想锋芒,跨越时空,继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推开鲁迅故居一扇褪色的竹丝台门,穿过幽静的回廊,眼前豁然开朗。“百草园”便以最质朴的姿态闯入眼帘。这座承载着鲁迅童年绮梦的园子,没有刻意雕琢的亭台楼阁,却以野趣盎然的生命力,在岁月深处依然鲜活如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园子,经过岁月的洗礼,仍保持着原貌。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仿佛还是鲁迅笔下所描述的那般。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似乎还能听到当年鲁迅与小伙伴们捉蟋蟀、拔何首乌时的欢声笑语。这些鲜活的记忆后来化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灵动的文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百草园”里的一草一木,似乎都还带着当年的气息。轻轻抚摸着石井栏,寻找着覆盆子生长的痕迹,试图复刻少年鲁迅在这里的快乐。闭上眼睛,仿佛能听见他和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这一刻,好像真的跨越了时空,与少年鲁迅有了一场奇妙的相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百草园”中皂角树与油菜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而迷人的画面。皂角树静静地矗立在园中,仿佛是一位守护者,默默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为百草园增添了一份宁静与沉稳。微风中油菜花轻轻摆动,金色的花浪此起彼伏,与飞舞的蝴蝶、蜜蜂相互嬉戏,为整个园子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纪念馆”毗邻鲁迅祖居、周家新台门等鲁迅相关旧址,是一座融合绍兴台门建筑风格与现代展陈功能的文化场馆。以丰富的文物史料与沉浸式展陈,讲述鲁迅的生平和精神世界。纪念馆以建筑为形、以思想为魂,让参观者在江南庭院的静谧中,触摸鲁迅笔下的乡土中国,感受其跨越百年的精神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鲁迅故居还有一处特别的地方—咸亨酒店,店内摆设格局悉如鲁迅小说《孔乙己》所状,让人不禁想起孔乙己站着喝酒、排出几文大钱的场景。点上一碗黄酒,一碟茴香豆,坐在店内,感受着绍兴的酒文化,让人不禁想起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的经典台词,别有一番滋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在“鲁迅故居”的小巷中,每一处角落都仿佛藏着一个故事。街边的小店林立,售卖着茴香豆、黄酒等绍兴特色美食。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令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鲁迅笔下的绍兴,那个真实而又充满烟火气的故乡。离开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鲁迅的文字,鲁迅的思想,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墨香穿越百年依旧未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