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馒头裂痕里的旧时光</p><p class="ql-block"> 刘桂芹</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的北方农村,日子像被揉皱的粗布,虽不平整却饱含温度。我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家里人口多,田地少,细粮尤其珍贵,平日里,煎饼和窝头是我们这些孩子的主食,只有爷爷奶奶才能吃上些白面馒头,那是家中对长辈最朴素的孝顺。</p><p class="ql-block"> 每到春节,母亲总会起个大早,把攒了许久的白面拿出来蒸馒头。蒸笼揭开的那一刻,雾气缭绕中,一个个雪白的馒头冒着热气,仿佛冬日里最温暖的云朵。母亲会仔细地把馒头收好,留着招待客人,或是给爷爷奶奶补补身子。</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那天,我蹲在放馒头的陶缸旁,好奇地看着所剩不多的馒头。经过半个月的存放,好些馒头表面都裂开了几道缝,像一道道小小的伤疤。母亲见我盯着馒头发呆,笑着说:“等过了十五,就给你吃一个。”我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满心欢喜地盼着那一天,甚至在梦里都尝到了馒头的香甜。</p><p class="ql-block">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那天,家里突然来了几位远房亲戚。母亲一边热情地招呼着,一边有些为难地看向装馒头的陶缸。我站在角落里,眼巴巴地看着母亲从缸里拿出原本答应给我的那个馒头,切成小块,摆在盘子里招待客人。亲戚们吃得开心,不住地夸赞母亲的手艺,可我的心里却像被撒了一把沙子,委屈得不行。</p><p class="ql-block"> 我躲到屋后的草垛旁,眼泪止不住地流。寒风中,我越想越难过,不是因为没吃到馒头,而是那种被承诺后又落空的失落,像一根细细的针,扎得人心生委屈。母亲似乎察觉到了我的异样,等客人走后,她找到了我,把我搂在怀里,轻声说:“等明年,妈给你蒸一大锅馒头,让你吃个够。”我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渐渐止住了眼泪。</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如今的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超市里,各种精致的面点琳琅满目;餐桌上,白面馒头成了最寻常的食物。可每当看到馒头,尤其是那些表面带着裂痕的,我的思绪总会回到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那些裂痕,曾是我童年委屈的见证,如今却成了岁月馈赠的印记。它让我懂得,在艰苦的日子里,生活虽有遗憾,却也饱含着家人间最真挚的情感。母亲的那个承诺,虽然当时没能兑现,但那份藏在言语里的爱,早已化作我心中最珍贵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如今,馒头基本上是从超市里买,偶尔自己蒸一锅,看着一家人吃得开心,我总会想起当年的自己。那些过去的艰辛与委屈,都在时光的沉淀中,变成了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珍惜与感恩。</p> <p class="ql-block"> 欣慰</p><p class="ql-block"> ——记难忘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张方敏</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旅途中,为长辈过生日,是做小辈的一片心意,也是表达对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良好祝愿。而儿女为母亲过六十六岁生日,寓意深远,六六大顺,更是人生值得庆贺的事情,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我的六十六岁生日那一天,是我一辈子最难忘的事情。那是2014年9月20日,我迎来了六十六岁生日。早在九月初,孩子们就开始商量为我庆生,我却一直婉拒。在我心里,仿佛自己从未真正长大,总觉得这样的日子无需声张。可架不住家人再三劝说,我只好同意。</p><p class="ql-block"> 女儿远在千里之外的浙江嘉兴,特意赶回来为我祝贺,还送上一份珍贵的礼物—一条金灿灿的金项链。儿子们更是精心筹备,将庆生宴定在银都园酒店。</p><p class="ql-block"> 生日那天,我和丈夫早早走进酒店,只见横幅高悬,寿字装饰得喜气洋洋,处处洋溢着温馨与喜庆。亲朋好友也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前来祝贺,那一刻,我满心都是高兴、激动、感动,还有难以言喻的欣慰。 </p><p class="ql-block"> 酒宴开场,儿子安排的主持人孟祥肖老师登场。他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开场,每一句话都像心里一颗欢乐的种子,在现场生根发芽开花,整个场所充满喜悦欢乐的氛围,阵阵掌声回荡在大厅空间。就在大家沉浸在欢乐氛围中时,孟老师突然提议让孩子们给我行大礼。紧接着,我亲手抚养长大的儿女们,竟齐刷刷地在我面前跪下,郑重地磕起头来。刹那间,一股暖流从脚底涌起,直冲脑海,眼眶瞬间湿润。我在心里感慨:“啊!你们都长大了,我也老了!”那些哺育孩子的艰辛、生活不易的往事,这一刻如昨日般浮现在脑海里,真别有一番滋味涌心头。 </p><p class="ql-block"> 我的丈夫,向来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可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他却勇敢地走上讲台,接过话筒。他的声音微微颤抖,却满含真诚:</p><p class="ql-block"> “承蒙各位来宾、亲朋好友的关心和厚爱,在百忙之中专程前来为我夫人祝贺六十六岁生日,我非常高兴与激动。在此,我代表夫人以及全家,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他稍稍停顿,眼神扫过全场,又缓缓开口:</p><p class="ql-block"> “今天这个场合,我有几句心里话,一定要说岀来。我和夫人结婚44年有余,这些年来夫人就像她的属相(牛)一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这个家无私奉献。想当年,她那么纤细柔弱,却在艰苦的岁月里,为我生育了两子一女。寒冬腊月,她为孩子们缝制棉衣;炎炎夏日,又忙着赶制单衣,含辛茹苦地把孩子们抚养成人,看着他们成家立业,如今各自都有了幸福的小家庭,我感到非常欣慰。”说到这儿,丈夫深情地望向我,那一刻,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我心里暗自好笑:“哈哈!激动得忘词了吧?” 可没等我多想,他又继续说道:</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我老父亲生病、生活不能自理的那四、五年里,夫人更是尽心尽力。她为老人端屎端尿,换洗脏衣,一日三餐细心喂水喂饭,日夜操劳,却从无怨言。我这个做儿子的,在照顾父亲这件事上,做得远远/不如她。”</p><p class="ql-block"> “在你六十六岁生日之际,我祝你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我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和你:风雨同舟来生路,拄杖相依到百年。” </p><p class="ql-block"> 话音刚落,丈夫又拿出一张纸,微笑着说还写了个顺口溜。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首藏头诗——</p><p class="ql-block"> 《赞夫人》: </p><p class="ql-block"> 张家淑女不嫌贫, </p><p class="ql-block"> 芳华助君几十春。 </p><p class="ql-block"> 敏行不怠进孝道, </p><p class="ql-block"> 好个我家有功臣。 </p><p class="ql-block"> 我双手捧着这首饱含深情的诗,心中翻涌着千言万语,久久不能平静。可最终,我欣慰的笑了。我不过是个平凡人,做的也都是份内之事,尽的是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的责任和义务。</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转眼间,十一年过去。每当我回忆起六十六岁生日那天的场景,心里依旧满是甜蜜。我知道,所有的付出都值得,那一刻的欣慰,将永远铭记在我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p> <p class="ql-block"> 感 谢</p><p class="ql-block"> 姜化芹</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8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上午,我在李百芳、侯启辉两位班长的带领下,乘坐李百芳班长的爱人褚庆新老师驾驶的私家车,来到了我们章丘区的文化圣地——章丘方志馆和章丘市图书馆,帮助我把《六个小伙伴》捐出。</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次成行,我们孙其章老师可是费心了,他在先期就为《六个小伙伴》的出版写了序言,出书后又为图书的推广呕心沥血,最近又联系了章丘方志馆、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孙老师不但联系了这两处收藏书籍的地方,还费心考虑让谁带我去送书。联系好了时间、地点,最终恳请李百芳和侯启辉这两位班长牺牲宝贵时间,帮助我完成心愿。</p><p class="ql-block"> 李百芳班长和我约好早上八点到我的住处小义乌附近来接我,果然八点来电话,她已从家里赶到我这里。为了拿书,班长还拿来了一个又大又结实的白色帆布包。她把一捆书装进包中,一只手提着,又弯腰用另一只手提着捆着的一包,小跑似的快速走向停在路边的轿车。我当时都吃惊地瞪大了眼睛,我抱一捆都感到吃力呀!</p><p class="ql-block"> 开车的褚庆新老师早已经打开轿车后备箱,帮忙把书放好后我们就出发了,要到政务厅附近的金如意小区接着侯启辉班长一块去。</p><p class="ql-block"> 等我们的车到那里时,侯班长已经等在路旁,他上车后我们驱车前行,到达图书馆后。只见这里的建筑一幢接一幢,好像童话中的城堡。在图书馆楼下还没停好车,李班长的手机振铃,接听才知道方志馆的工作人员让我们先到他们那里去。</p><p class="ql-block"> 原来方志馆在这座建筑的北边,我们已经越过,褚老师又驾车折回,进到方志馆,有工作人员接我们,这都是孙其章老师和人家说好的,李班长向工作人员做了说明,侯班长就搬着沉甸甸的书籍,一有空还忙着拍照。等馆长向我发放证书后,我们又去了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褚老师驾驶着小轿车,在这座恢弘的建筑中穿梭。到达图书馆后,馆长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攀谈中她问到:“是哪位高人介绍你们来这里的?”</p><p class="ql-block"> 我说:“是我们老年大学的孙其章老师介绍的。”</p><p class="ql-block"> 她微笑了,原来,她这是明知故问,说明我们老师对学员的关心,为我捐书奔波操劳,多方联系。孙老师也告诉我们,馆长在几天前就打印好了证书,推掉了会议,专等我们捐书。可见《六个小伙伴》能够登堂入室,花费了多少人的心血与宝贵时间。如若不然,就凭我个人的能力,只能成为不能实现的梦想。假如不是老干部局的袁乃峰主任在《老干部参考》连载《六个小伙伴》,我们这种乡下人写的六十年代的农村故事稿子根本过不了政审,那些编辑们一看时间、地点、人物、作者简介就会摒弃,不再问津,人家要的是有名头的大作家的稿件。《六个小伙伴》之所以能够出书,还幸亏章丘作协韩飞主席和文联主席李刚向出版社推荐。在当时,出版社的宋登科编辑就直接对我说:“要不是作协主席和文联主席推荐,你这种稿子我们根本不接。”</p><p class="ql-block"> 可想而知,我作为一介农妇,不但出版了自己的作品,而且作品还进入方志馆和图书馆,和那些文学巨匠的大作并列于打造精美的书架上,这是多少人花费心血帮助我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完成了捐赠仪式,馆长便带领我们参观图书馆。好大的图书馆啊!据说占地20884平方米,馆藏文献155万余册。</p><p class="ql-block">看着琳琅满目的图书,我既感慨又激动,在这些书籍中,《六个小伙伴》犹如沧海一粟。有多少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疏通河道,才使这滴山泉水流入海洋?这就是团队精神吧。众人拾柴火焰高,凝心聚力的老年大学文学写作班就是这样一个团队。</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出图书馆,先送侯启辉班长回家,褚老师又送我回到小义乌,整个行程来来回回几乎绕着明水转了两圈。我想:也幸亏褚老师脾气好,要是那种脾气暴躁的人,回家后一定会把车钥匙向茶几上一摔:“唉——!”因为他开着自己的轿车,耗费了一头午时间。我们几个人进办公室,工作人员还给杯水喝,可是褚老师一直在车上等着我们,连口水也没有喝,真是让我感动,过意不去。</p><p class="ql-block"> 回想《六个小伙伴》能有今天的整个过程,帮助过我的人太多,除了捐书时的老师班长,还有我们班的党部长等同学对我的帮助都让我感动,我应该用什么方法报答大家呢?</p><p class="ql-block"> 看到捐赠证书上说,写出好的文章,“长期珍藏,厚以方志,惠以当代,泽被后世。”这正是向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我要认真对待写作,弘扬正能量,报效祖国,为我们章丘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报答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相约星期三</p><p class="ql-block"> 高玲</p><p class="ql-block"> 星期三是老年大学文学班上课的日子,八点刚到,电教室的门一打开,张方敏大姐熟练的拿起抹布擦起了桌子,侯启辉老师则调试着音响设备为上课做准备,班长李百芳为大家提好了热水,其他早来的同学有条不紊的个自忙碌着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一切都那么自然、 流畅。</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陆陆续续的走进教室,打着招呼,寒暄着,三三两两的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诉说着一周来的思念,争论着上次课堂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上课时间到了,李班长开始了惯例的开场白,同学们凝神静气地看着她,期待着,一阵热烈的掌声后,刘芳同学诵读了她百脉泉酒业研学品鉴回来后写的《探索酒香里的文化密码》,涓涓细语、声声呢喃,我们仿佛又置身于那酒香扑鼻的小巷、水井、车间,置身于那醒目的酒文化长廊之中,聆听着导游声情并茂的讲解,穿梭在酒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感受着酒的醇香以及人们寄托的美好愿望。杨芸同学朗诵的《春》感情细腻、声声入耳,让大家好像回到了大自然中,看小草破土、柳丝拂面,听小鸟欢唱、虫语蝉鸣。掌声一浪高过一浪,课堂上的气氛达到高潮。课堂上的每一位学员眼神坚定,透着求知若渴的欲望,表情从容,有着岁月沉淀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正课时间到了,孙老师缓缓走上讲台,热烈的掌声再度响起,孙老师深深一躬,谦和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柔声细语娓娓道来,大到国策国力,小到家长里短,深刻的道理、易懂的文字洗涤着我们的心灵、丰富着我们的认知。本节课老师讲的重点内容是:坚守道义,躬身践行。讲述了什么是道义?坚守道义以及道义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老师强调:坚守道义,明确主题是写出优秀文章的关键,要求学员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用心感受生活,积极传递正能量,让自己的文章既有清晰明确的主题,又蕴含深刻的道义内涵,要以道义为罗盘,在写作过程中,不偏轨、不迷航,用自己的行动书写自己的精神丰碑。每次讲课,孙老师都会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着人生的哲理,教育大家向上向善、修身养性、心怀仁爱、传递正义。在这里,没有部长、局长,没有富豪、贫民,只是一群有着相同爱好的朋友聚在一起形成的大家庭,回忆着曾经的美好,畅想着未来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两个小时转眼过去了,老师谈意正盛,同学们意犹未尽,只叹时间匆匆太匆匆。聚散终有时,大家挥手道别,期待下周三再聚。</p> <p class="ql-block">三所联调化纠纷 多方合力解民忧</p><p class="ql-block"> 文/高绍塘</p><p class="ql-block"> 在社区生活中,邻里纠纷时有发生,而每一起纠纷的解决,都关乎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社区的和谐稳定。2025年5月13日,一场因污水管道引发的纠纷,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得以圆满化解。</p><p class="ql-block"> 事情源于某小区的一处门头房。高先生将一、二楼租给刘先生经营,不料二楼污水管道突然阻塞,大量污水涌出,将二楼淹没。刘先生心急如焚,为了尽快疏通下水道,情急之下损坏了楼道门锁。这本是无奈之举,却引发了楼道内8户住户的不满,尤其是几位老年女性,她们直接报警。</p><p class="ql-block"> 民警迅速出警到达现场,但8位老人家情绪十分激动,现场情况复杂,难以直接处理。为了更好地解决矛盾,民警将相关人员带到了“三所联调”纠纷调处室。在这里,民警和“百脉银龄”老干部调解团共同参与调解,认真倾听各方诉求。</p><p class="ql-block"> 然而,事情的发展远比想象中复杂。高先生为了尽快解决污水滞漏问题,自行将下水管道另改了一路,可这一改动又导致三楼被淹,三楼住户吴先生与高先生之间也产生了矛盾纠纷。吴先生强调这种情况也给其他住户带来不便,四楼、五楼住户没法洗澡、上厕所,希望尽快解决问题,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现场气氛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调解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从邻里和睦、相互理解的角度,耐心地安抚各方情绪,苦口婆心地劝说保持冷静,引导大家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 经过反复沟通与协商,在调解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各方态度逐渐软化。最终,高先生同意更换楼道内损坏的门锁,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物业方面也积极表态,承诺用最快速度疏通下水道,从根源上解决污水管道的问题。经过持续攻坚,调解工作一直开展到中午十二点三十分,在促成三方当事人达成和解、握手言和后,调解团队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舒缓。尽管全体成员已连续工作数小时,身体疲惫、饥肠辘辘,但成功化解矛盾带来的成就感与使命感,让调解人员暂时忘却了生理上的疲惫与饥饿,体会到了调解工作的价值与意义。</p><p class="ql-block"> 这起纠纷的成功调解,是多方力量共同协作的成果。民警及时出警,稳定局面;“百脉银龄”老干部调解团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耐心,拉近了各方的距离;相关负责人认真负责,积极协调,切实承担责任。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每一份努力都意义重大。它不仅解决了当下的矛盾,更重要的是维护了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为社区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今后的工作中,“百脉银龄”老干部调解团将继续发挥三所联调的优势,积极主动地解决居民遇到的各种问题,用心守护社区的和谐与安宁,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温馨、和睦的环境中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