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高下之分。</p><p class="ql-block"> 后来,大乘佛教也开始分化,又分了两派:一是中观派;一是瑜伽行派。前者侧重讲空,后者侧重讲有。前者的代表人物是龙树;后者的代表人物是无著。唐僧(玄奘)当年去西天(印度)取经,学的就是瑜伽行派,后来回国创立了唯识宗。</p><p class="ql-block"> 7世纪开始,印度佛教开始衰落了,大乘佛教与印度教结合,形成了密教,流行于西藏青海内蒙一带的密宗与这个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公元10世纪,由于印度受伊斯兰国家的侵略,印度佛教已经奄奄一息了;13世纪基本就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佛法没有消亡,开始在别地开花结果。向北传入中国汉地,形成汉传佛教;传入中国藏地,形成藏传佛教;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等地,形成南传佛教。</p><p class="ql-block"> 到了今天,佛教在它的娘家印度,又逐步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步恢复了。</p><p class="ql-block"><b> 2、佛法在中国的流变:神话般的传入</b></p><p class="ql-block"> 佛法传入中国,有明确史料记载(如《后汉书·西域.天竺国传》)的是汉明帝(他的父亲更有名,是刘秀)时期。但传说比历史有趣。</p><p class="ql-block"> 话说汉明帝曾夜梦一神人,第二天问群臣此人是谁。有位渊博的大臣说这是佛。明帝一听,赶紧派人去印度寻找。去印度的人遇到了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播佛法。二人接受邀请,用白马驮经,来到洛阳,在当地建寺,名为”白马寺”。白马寺便是我国最早的寺院。</p><p class="ql-block"> 这摄摩腾长得相当潇洒,也有才,精通大小乘经典,还爱旅游,到处游说为生;这竺法兰是印度的佛学学者的老师,有语言天赋,很快就学会了汉语,更神的是汉武帝当年挖地道挖出很多黑灰,一直没搞懂是怎么回事,后世人请教竺法兰,竺法兰说这是世界末日炼狱的灰烬,他从此出名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只是《高僧传》和《后汉书》记载的传说,佛法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比这个还早,由于没有可靠文献记载,我们也就只能以汉明帝时期为佛法传入中国的最早时期了。</p><p class="ql-block"> 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佛法的义理与当时流行的黄老之学(清静无为)有些类似,所以很容易被人接受。另外,很有意思意思的是,当时释迦牟尼被称为“大神”。</p><p class="ql-block"> 佛法一传入,大家很重视译经的工作,最早传入中国的佛经是《四十二章经》。也有的人说这是汉人自己仿照《论语》的形式来整理的,这经的形式确实很像《论语》,里面很多比喻非常经典,让人百看不厌。</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佛学论著当数《牟子理惑论》,相传为东汉末年牟子所著。估计也是假托,牟子,不就是释迦牟尼的简称么?这部著作就是以儒家和道家的理念来解释佛法,挺有意思。</p><p class="ql-block"> 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东汉时期佛法还被当成奇教异术来看待,跟跳大神的区别也不大,还没多少信仰者。佛法当时很孤独。</p> <p class="ql-block"> 已经兴起赴印度取经,他也是我国赴印度取经的第一人。他姓朱,叫八戒,笔者怀疑他是不是《西游记》里八戒的原型呢?</p><p class="ql-block"> 道安:别看他长的不好看,却相当有才,对佛法相当精通。他在般若学上颇有建树,还编撰了历史上第一部佛经目录《道安录》;在翻译佛经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的原则,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慧远:东晋高僧。他听了道安讲《般若经》而开悟,感叹说:儒道九流,皆糠秕耳。说的有点绝对了,不过看出他是个性情中人。他创立了东林寺,于阿弥陀佛像前拜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来被拜为净土宗初祖。</p><p class="ql-block"> 但还有一个皇帝不得不提,那就是著名的梁武帝。</p><p class="ql-block"> 梁武帝是虔诚的佛教徒,热衷于修建寺院,那首著名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说梁武帝的功绩的。他明令禁止僧众吃肉,提倡信佛的人吃素,汉传佛教将这一习惯沿用至今。有意思的是他还经常舍身为奴,然后再让大臣重金赎回。当然,什么事情都是过犹不及,佛教的过度发展削弱了梁朝的国力,最终”候景之乱”爆发,梁武帝也被困死了。</p><p class="ql-block"> 次都能获胜。当地戒日王举办无遮大会,邀请佛学者5000人出席。玄奘在会上宣讲大乘教义,无人敢与他辩论。</p><p class="ql-block"> 玄奘回国后唐太宗请他当官,他不当,他只想致力于佛经的翻译。他主持翻译出经律论73部,1330卷!我们熟知的《心经》就是他翻译的。他创立了法相唯识宗。他写的《大唐西域记》对研究中国和印度佛教史,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是统治阶层倡导佛法的代表人物。现在佛经前面的四句《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就是武则天写的。她主持翻译80卷《华严经》,支持华严宗的形成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其他隋唐佛教著名人物如六祖慧能、智者大师等等,就不一一介绍了。</p> <p class="ql-block"> 据传禅宗的初祖是大迦叶,在印度传了二十八代,传到达摩,达摩到中国传法,成为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北传神秀)。六祖的弟子神会让顿悟禅发扬光大,后又分为五宗七家,一直延续至今。当代知名的佛学大师星云大师,就是禅宗分支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熟悉的“南顿北渐“,是指唐朝时,禅宗在南方以漕溪慧能为代表,提倡顿悟;北方以神秀为代表主张渐修。</p><p class="ql-block"> 禅学的方法,按照胡适的归纳,有如下几种:</p><p class="ql-block"> 一、不说破:人人皆有佛性,需要自悟,不须挑明。挑明就是口头禅了。</p><p class="ql-block"> 二、存疑:对师傅和先人的话也要留有疑虑。</p><p class="ql-block"> 三、禅机:给你一点暗示,但是不说破,需要参悟。</p><p class="ql-block"> 四、行脚:就是走万里路,在实践中修行。</p><p class="ql-block"> 五、悟:禅追求的境界就是悟。</p><p class="ql-block"> 一个充满了极端矛盾的大师!</p><p class="ql-block"> 太虚大师:大师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提出了“人生佛教”,至今影响了一大批佛学大师,如当代高僧如星云大师和印顺法师都提倡“人间佛教”,这是离不开太虚大师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虚云大师:中国近代禅宗的泰斗,以禅修和苦修为世人尊敬,1953年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p><p class="ql-block"> 杨文会:创办了闻名的”金陵刻经处”。</p><p class="ql-block"> 欧阳竟无:创办了”支那内学院”,专门研究佛学,可惜50年代停办了。</p><p class="ql-block"> 吕澂:通晓英、日、梵、藏、巴利等多种文字,对印度佛学和中国佛学有深入研究。他写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等书成为佛学经典。</p><p class="ql-block"> 这些大师的治学精神和修为,值得今天学佛和搞佛学的人进行反思,我们千万别走的离他们太远了!</p> <p class="ql-block"> 了当时的吐蕃王,展开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这种灭佛运动在汉地也是时有发生的),这标志着藏传佛教“前弘期”的结束,此后100多年一蹶不振。</p><p class="ql-block"> 10世纪后半期,佛法在西藏复兴。一个重要的人物来到了西藏,他就是印度的阿底峡大师(982-1054)。他除了传法,还调整藏传佛教的内部关系,他对西藏密教的发展至关重要,保证了此后藏传佛教的长久发展。</p><p class="ql-block"> 关于藏传佛教,大家经常听到红教、白教、花教和黄教,这些是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些都是藏传佛教的不同教派,这些名字都是取自他们不同教派的比较有特色的服饰或道场的颜色。</p><p class="ql-block"> 红教,即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后弘期最古老的教派,“宁玛”就是“老”的意思,因为该教派僧侣多戴红帽,因而叫红教。该派僧侣可以娶妻生子,从事生产。</p><p class="ql-block"> 白教,即噶举派,因注重密法的口授传承而得名,噶举就是“口传”的意思。因该派僧侣多穿白色僧衣,因而叫白教。该教派主张显密双修。</p><p class="ql-block"> 花教,即萨迦派,因其道场寺院围墙上涂有红白蓝三色线条,所以俗称“花教”。该教派最著名的就是第五祖八思巴(1235-1280)。忽必烈继任蒙古汗位,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 1264年,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在中央政权内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又命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管总制院事。八思巴还奉忽必烈之命创制“蒙古新字”。蒙古新字是八思巴依照藏文30个字母创制的由41个字母构成的一种新文字,其语音拼读均按蒙语,后来蒙古新字又称八思巴蒙文。</p><p class="ql-block"> 黄教,即格鲁派,该派提倡戴黄帽,所以俗称黄教。这也是藏传佛教最有实权的大教派。格鲁派的创始人就是著名的宗喀巴大师(1357-1419)。大师生于青海塔尔寺一个藏族牧民家庭,从小就出现异于常人的神通智慧。16岁进藏求学,24岁获得四明博士学位,31岁写出《般若金珠蔓论》。</p><p class="ql-block"> 大师最厉害的地方有如下三点:</p><p class="ql-block"> 一是进行了”宗教改革”,一改之前各派戒律废弛,教风败坏,上层僧侣飞扬跋扈的状况,顺应民众的要求,要求僧侣严格持戒、独身不娶、脱离生产、常住寺院;</p><p class="ql-block"> 二是建立学院式的寺院,加强经学正规教育。青海塔尔寺就是为了纪念宗喀巴大师在他的出生地而建立的,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笔者在几年前去过一次,相当宏伟壮观,塔尔寺内设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这是学院式的寺院的重要特征。</p><p class="ql-block"> 三是他于1401年和1406年分别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奠定了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思想基础。他一生中的著作达170多卷。对后世藏传佛教的发展和传承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由于格鲁派僧侣禁止僧侣娶妻生子,为了解决首领的继承问题,他们采取了活佛转世相承的办法。“所谓‘活佛‘,在西藏佛教中,是指在宗教修行方面取得较高成就,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潘桂明《中国的佛教》,134页)</p><p class="ql-block"> 从宗喀巴的再传弟子索南加措开始,格鲁派形成了“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系统。“达赖喇嘛”意思是“智慧深广犹如大海能包容一切的上师”,“班禅”是指“大学者”。他们同为格鲁派,并在藏地有广泛的影响力。“清乾隆57年(1792年),中国政府颁布‘金瓶掣签‘制度,从此,达赖和班禅的转世,均须经中央政府册封,才算有效。这已成为历史惯例和定制。”(潘桂明《中国的佛教》,136页)</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还有一个非常教派––噶当派。这个教派的创始人就是阿底峡。这个教派强调戒律,对藏传佛教尤其是格鲁派影响巨大,宗喀巴的宗教改革的核心也是要加强戒律,有了戒律,就有了威信,就有了群众的信仰,才有藏传佛教的今天。</p><p class="ql-block"> 笔者对藏传佛教最感兴趣的,还是它的经院教育。</p><p class="ql-block"> 20世纪30年代前,西藏没有现代的主流的教育体系,但它有个独特的教学制度–––佛教经院教育。寺院是学校,高僧是老师。学的是佛学和与其相关的一些内容。当然现在西藏已经有了现代的大学、中学和小学,但是经院教育也一直并行着。</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教育和行政制度在西藏出现之前,经院教育有两个重要功能:</p><p class="ql-block"> 一是传授知识;</p><p class="ql-block"> 二是选拔官员。</p><p class="ql-block"> 在以前,一些家庭为了摆脱贫困,唯一的机会就是“进庙”。进庙的人要自己带粮食,每隔几个月回家一次,他们往来于家庭和寺院之间,无形中也把知识传播到了自己的家乡。</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西藏还是政教合一的。地方官一定有两个,一个是出家人,一个是在家人。在家人一定是贵族;出家人反而给穷人一个上升的希望,所以经院教育,促进社会公平那是相当重要。</p><p class="ql-block"> 他们在经院里都学什么呢?基本就这五样:</p><p class="ql-block"> 唯识学:第一部书是《现观庄严论》,是讲唯识的。我们非常熟悉的《心经》就是唯识的经典,当年就是玄奘法师(唐三藏)翻译的。唯识宗认为”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一切均为”识”所变现。唯识学建立第八识(阿赖耶识)来说明宇宙万有的来源、特性与变化规则。</p> <p class="ql-block"> 因明:第二部是《量释论》,也就是佛法的逻辑学。《量释论》是印度因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作者为佛教因明学大师法称。因明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只有变化中的”新知”才是正确的知识。因明是古代印度的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之一。弥勒在《庄严经论》中说:“若不精通五学,大菩萨也成不了遍知者”。这里的五学即是五明。可见佛法对知识是非常重视的,五明是成佛的基础啊!</p><p class="ql-block"> 中道:第三部要学的是《入中论》,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说:“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化;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两大法脉或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瑜伽学派。这两派对藏传佛教的影响相当大。以至于多识仁波切认为藏传佛教是清一色的中观派。中观论就是破斥边见,而走中道。可见藏传佛教是讲究以理入信的。这一点很多人是有偏见的。整个佛法难道不也是这样么?抛开“理”单纯讲信,是容易落入迷信的。印顺法师也说:“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仅是信仰的。”(《成佛之道》自序,中华书局)</p><p class="ql-block"> 戒律:藏传佛教一向是重视戒律的。无论是阿底峡大师还是宗喀巴大师,他们对藏传佛教的改革,非常重要的就是恢复严苛的戒律,这是赢得民众信仰之心的关键。释迦牟尼当年临灭度之时,弟子问他:您如果走了,我们以何为师呢?释迦牟尼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引自《佛遗教经》)这里的“波罗提木叉”,就是戒律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走了,你们就以戒律为师。可见释迦牟尼对戒律是何等重视,教诲是何等恳切啊!因为他知道,没有戒律的佛教,会很快走向衰亡,正法难以久驻啊。《律藏》(佛教戒律典籍的汇编)也是三藏之一(三藏分别是经藏、律藏和论藏),足可见戒律是多么重要啊。</p><p class="ql-block"> 宇宙观:第五部讲《俱舍论》,主要讲述一切万法之总相、别相、性质、类别,对世出世间法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详细阐明流转与还灭的因果法则,真实开显四谛真理,为所有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指明一条修行途径。总之这是讲佛法的宇宙观的。</p><p class="ql-block"> 学完这五样,就可以参加四级考试了。这里的四级是指经院教育考试的四个等级,最高一级叫拉然巴格西,想取得这个学位,那是相当难啊!用“皓首穷经”形容不为过啊!</p><p class="ql-block"> 当然,佛法绝不仅仅局限在印度和中国,大乘佛法从中国逐步转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南传佛教逐步在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兴盛;目前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佛法也在不断的流传和演进;甚至在非洲也有佛法的传播。由于篇幅的限制,笔者就不一一赘述了。</p><p class="ql-block"> 佛法流变了近3000年,如滔滔江水,虽山阻石拦,毕竟东流去;如凌寒的梅花,虽雪辱霜欺,依旧向阳开。正所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今天我们接触到佛法,也觉得倍感珍惜,通过学习佛法,与几千年前的教主释迦牟尼进行心灵沟通,是何等的幸运啊。</p><p class="ql-block"> 佛法的流变,正印证了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的真谛:缘起。佛法依缘生,也必然依缘灭。只要世人还有贪、嗔、痴,佛法就依然会存在;世人灭尽贪、嗔、痴的那天,也是佛法彻底消亡之时。</p><p class="ql-block"> 正如《金刚经》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p> <p class="ql-block">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教派之一,其发展也是一波三折,逐渐稳定的。在创始人释迦牟尼圆寂百年之际,佛教发生了分裂,从此佛教进入所谓的“部派佛教”时期,这一时期大约从公元前4世纪持续到公元2世纪。</p><p class="ql-block"><b> 一、佛教的分裂</b></p><p class="ql-block"> 在释迦牟尼圆寂之后,因为佛教徒人数较少,传播的范围有限,所以佛教徒之间的矛盾还不突出。但随着佛教传播范围的逐渐扩大,它的影响力也越大,众信徒越来越多,各地僧侣团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系统,史称“根本分裂”。</p><p class="ql-block"> 在“根本分裂”之后还不断分裂出一些新的分支,并形成很多宗派,史称“枝末分裂”。这些分裂持续时间较长,大约持续了近6个世纪。</p><p class="ql-block"><b> 二、佛教新的思想潮流,大乘佛教的兴起。</b></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出现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兴起是佛教内部出现的又一次较大变革,从此佛教进入所谓的大乘佛教时代,大乘佛教具有的代表性的派别主要有“中观派”和“瑜伽行派”。</p><p class="ql-block"> 所谓“大乘”就是指“大的运载工具”,就是“获得真知,达到解脱的大的途径和方法”。大乘佛教兴起后,把原始佛教和一些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意思是“小的运载工具和小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大、小乘佛法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1、在修行的方法和目的上不同。小乘一般修所谓的“三学”或“三十七道品”,把证得阿罗汉果,求取个人解脱作为最高目标。大乘一般以“六度”为方法的菩萨行,把成佛、普度众生为修行最高目标。小乘一般要求出家,强调出世。大乘则不要求一定出家,相对来说重视人世,重视与世俗的密切联系,主张为众生脱离苦海而不离世间。</p><p class="ql-block"> 2、再对涅槃的理解上不同。小乘佛教一般把涅槃看做脱离了生死轮回达到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与世俗完全不同。大乘佛教认为,涅槃与世间没有实际的分别,认为涅槃不过是消灭无知,就是认识诸法之实相,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世间的涅槃境界。</p><p class="ql-block"> 3、在对佛的性质的看法上不同。小乘把佛看做是佛教的教主,是掌握了佛法的人。大乘认为,佛是至高无上的神。小乘不突出偶像崇拜,大乘则力图把佛偶像化。</p><p class="ql-block"> 4、对“法”也就是物质是否实有的问题看法不同。</p><p class="ql-block"> 大乘是普度众生,小乘是度自己。</p><p class="ql-block"><b> 三、密宗</b></p><p class="ql-block"> 密宗是印度佛教的最后形态,它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注重真言、密咒、实践修行。在此之后印度的佛教就没落了。</p><p class="ql-block"> 密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密宗(公元7世纪中叶之前处于雏形阶段的密宗)、中期密宗(公元7世纪中叶已经发展成熟的密宗)、晚期密宗(公元8世纪到佛教在印度衰弱之间的密宗)。因为中期密宗和晚期密宗代表了成熟时期的密宗学说,所以也叫“纯密”,之前的叫“杂密”。</p><p class="ql-block"> 密宗与以前的佛教各派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1、密宗尊大日如来为教主,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大日如来的显现,甚至各种佛也是大日如来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2、密宗有大量的复杂的仪轨,教徒必须经常口诵“真言”,以心观佛,遵守该教对设坛、灌顶、诵咒等严格规定。</p><p class="ql-block"> 3、密宗在宗教实践方面也受到印度教“左道”的很大影响,在以后发展中不断变异。比如对生殖器进行崇拜,追求男女性爱和对爱的体验,把满足性欲视为人生的极乐境界,并认为由此可以成佛。</p><p class="ql-block"> 如果平台审核通过,下期给大家介绍佛教的传播,有兴趣了解的友友们请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