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过了解放大桥后沿山路盘旋而上,看到这片竹子(据说红色的是新竹笋)时下路,就到了波东老村(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政府己为他们建了新村)。波东老村不大,原有不到30户,不足200人,现大部分都己搬到新居,只有几户还在老村。</p> <p class="ql-block"> 老村顺山坡而建,规模不大,都是原汁原味的门巴族吊脚楼。站在村中,环顾四周,错落无序的木楼,随意搭放的衣物,整齐悬挂的铝玖,或掛或放的背篓,巍峨青葱的群山,缭绕变幻的云雾,你会恍如穿越到门巴人远久生活的幻境中,感觉时光在倒流。一路弯曲下坡穿过吊脚楼,是一块平坦的小广场,估计是原来学校的操场,因为边上一个石墙的破旧房子,是原来村里唯一的一间教室,现己废弃。操场的下边是一座只有一层建筑的寺庙,周围有许多转经筒和经幡,寺庙侧边的白塔尽显历经风雨的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刚到村口,村里一老人(我记得好像是政协委员)和他的学生己出来迎接我们。</p> <p class="ql-block">村后的小操场上,正晒着辣椒和菌类</p> <p class="ql-block">小操场旁己废弃的教室</p> <p class="ql-block">村子下边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寺庙侧面的白塔</p> <p class="ql-block"> 村里有两件流传下来的宝物:一是一件古色古香、配有银雕饰件的喇叭,估计是用于做法事和重大仪式的乐器,二是一尊古旧有残,但仍栩栩如生的佛像。这是村里的传家宝,曾有人出价十几万购买,老人说他们不卖,要一直妥善保留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老人在给我们介绍古董喇叭</p> <p class="ql-block">暂放在教室里的古佛</p> <p class="ql-block">除了两件宝物外,村里还有许多老物件:狩猎用的弓箭、箭簇、箭套,生产用的弯刀、长刀、背篓,生活用的竹帽、竹箩筐、铝玖、石锅等。</p> <p class="ql-block"> 其中传承悠久的珞巴竹帽(竹制品)编织技艺和门巴玖制作技艺,己被列入林芝自然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竹籐制品是门巴人一直以来生产生活的必须品,竹帽、竹箩筐、竹背篓等在波东村随处可见。竹制品的编制要经过选竹、开坯、制条、编制等过程,门巴人在刀耕火种的生活中,将这门技艺代代相传,继承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门巴玖就是铝瓢。是门巴族的生活必须品,家家的灶台边都掛着一排,每天舀水打酒都要用。制作铝玖也不容易,要融炼、打坯、锤敲成型、凿刻图案、打磨等,现在会这门手艺的门巴人己很少了。</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吊脚楼主要是两种,一是用于生活居住,一是用于存放粮食和贵重物品。吊脚楼大多为两层半或叁层的干栏式结构,由木桩支撑,每层铺木板,四周用木板或竹编围起来,人字型屋顶。一般都是门朝东或朝南,便于房间采光,同时他们认为太阳升起时阳光照进屋里,能给主人带来福气和财运。</p><p class="ql-block"> 生活用房一般都是长方型,长15米,宽8米左右。一层是养牲畜或家禽的地方,由8∽10根左右的木柱支撑,一或两面有石墙,养鸡的会建个木制的鸡窝(防止野兽伤害)。二层是生活居住和放置工具的地方,有石制或水泥台阶通到地面(原来也可能有木制的,没看到)。三层(或二层半)是堆放杂物的地方,通过移动木梯或竹梯上下。</p> <p class="ql-block">台阶</p> <p class="ql-block">一层的木柱</p> <p class="ql-block">中间用石头进行了加固</p> <p class="ql-block">一层的鸡窝</p> <p class="ql-block">养在一层的牛</p> <p class="ql-block"> 吊脚楼的二层一般有3~4个房间,中间用木板或竹篾做墙隔开。房间外有个20米左右的阳台,可以乘凉休闲和晾晒衣物。从阳台通过走廊直走就是中间主室,主室较大是门巴人一天活动的主要场所。左边的偏房较小,堆放灶具和农具,还有做酒用的皂石(门巴人善饮酒)。右侧的偏房叫客房。有三个用途,一是家里举行法事,二是至亲密友夜宿的地方,三是未婚男女恋爱试婚的住处。这个房间的使用涉及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门巴族的劳动“情人”。门巴族三大喜事之一就是结婚,他们认为婚媾是人伦之始,极为重视,积年累月形成了一套繁杂的礼仪制度和习俗,试婚制就是其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习俗。门巴人从求婚到结婚要几个月、一年或几年,这期间男女可同居,男方住在女方家,负担女方家的繁重劳动,作为对女方的补偿,同时便于取悦岳父母,进一步发展恋爱关系(这被有些人称为劳动“情人”关系期)。试婚期间双方不满意可以散伙。如果真吹了,试婚期间生的孩子,男孩归男方,女孩归女方,但对方要付三件衣料和280公斤的大米作为抚养费。</p> <p class="ql-block"> 主室里一边有沙发、凳子和茶几,是围坐、会客、吃饭和睡觉的地方,一端是火塘和放厨具、木柴的地方。在这种四周全是木板和竹编的屋子生火做饭,火塘周围己熏的黢黑,如何防范发生火患,我至今也没搞明白。在此吃饭睡觉,也没有发现洗手间和床等卧具。后来才知道门巴人不需要床,大都直接睡地板上,或者睡木沙发上。老人睡火塘的左侧,其他人围火塘而睡。门巴人洗漱也很特别。因水泉很丰富,他们多用自然水源。洗手时先倒些草木灰水在手中反复搓,然后用竹筒(或水瓢)取清水冲洗干净,接着用清水洗脸,然后用三个手指在嘴里来回搓就是刷牙漱口了。洗脸时也不用手巾,让其自然风干。</p> <p class="ql-block"> 为防止居住的房子发生灾害殃及粮食,存放粮食的吊脚楼都和住房分开搭建,一般在十几米以外,用4~6根柱子,柱子和楼板连接处安有一个30多厘米的光滑圆木盘,与仓房的地板相隔,防止潮气上升影响粮食质量,同时又可防止鼠类上来偷咬粮食。简单而又智慧!</p> <p class="ql-block"> 村中老人在家里给我们安排了门巴特色午饭。编织的竹盘上铺了一片芭蕉叶,叶中间是一勺手抓饭,右边是一碗有料的汤,我尝了一下,感觉有很浓的酸臭味,实在不适应,怕坏了肚子就没有喝。小碟里黑红色的是他们自制的肉肠,听说用鼠肉招待客人是门巴族很高的礼节,我心存忌惮,怕有鼠肉也没敢吃,肉肠旁小碟里金黄色的是干炸肉皮,嚼着酥脆,就着喝酒吃了不少。盘中最左边的那碗黄色的就是当地人用鸡爪谷和玉米酿造的酒。当地年降雨量2000多毫米,气候潮湿,而且多毒蛇瘴气等,门巴人长久以来喝酒去湿去毒,养成了嗜酒的习惯。来了客人,男主人陪酒,家里最漂亮的女人就会手拿盛满酒的铝玖,不停的添加,直到客人喝好为止。酒的味道不错,估计度数不会太高,我喝了两大碗,感觉没什么事。</p><p class="ql-block"> 说起门巴人嗜酒如命,还有一个故事。背崩村有对门巴族老夫妇,没有儿女。每年收获3000余斤粮食,每天吃饭用两斤左右。而每天喝1∽3竹筒酒,每竹筒酒要用粮3斤左右,结果全年的粮食大部分都用在喝酒上。</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鸡爪谷,因长的象鸡瓜子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墨脱解放后,特别是公路彻底修通后,门巴族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刀耕火种和背篓运输己不是他们必须的生存方式,而是他们传承门巴族文化的一种习俗,“干不完的话,受不尽的罪”己成为历史的过去,一去不复返了。波东村的门巴人己搬到政府建的新村,老村己成为门巴人生活的历史遗迹。门巴人们的笑脸上,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感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 在波东村,国旗.党旗,或掛在旗杆,或掛在房前,或贴于墙上,或掛于走廊,举目可见。他们深知,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源于我们有伟大的祖国,他们深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祖国会飞速发展,日益强大,繁荣昌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