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贝伦塔是葡萄牙里斯本的标志性建筑,位于里斯本贝伦区特茹河北岸,毗邻发现者纪念碑。</p><p class="ql-block">贝伦塔建于1514年至1520年间,为曼努埃尔风格建筑典范,198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贝伦塔是大航海时代航海家的起点,现为里斯本最热门旅游景点之一。贝伦塔历经六次用途变更,包括海关、电报站、灯塔、监狱,最终成为博物馆和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贝伦塔由建筑师弗朗西斯科·德·阿鲁达设计,最初为防御特茹河口的军事要塞,后成为葡萄牙地理大发现的象征。融合哥特式、文艺复兴及航海元素,装饰有石雕绳索、海洋生物等细节,塔身由白色大理石打造,形如碉堡。</p> <p class="ql-block">里斯本发现者纪念碑 ,是为了纪念 航海家恩里克王子 逝世500周年而修建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发现者纪念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一艘巨大的帆船,象征着葡萄牙曾经的海上霸权时代。帆船的船头面向特茹河,碑体通高52米,设计成一艘卡拉维尔帆船的形象。帆船正下方有一座雕像,那是恩里克王子的青铜像。在他的身后,船帆两侧的坡道上各排列着16个人物塑像,他们都是在地理大发现时代具有影响的葡萄牙人。</p> <p class="ql-block">葡萄牙里斯本最老的蛋挞店是 贝伦蛋挞店 (Pastéis de Belém)。这家店位于 贝伦区 ,靠近 热罗尼莫斯修道院 和贝伦塔,自1837年开业以来,一直沿用传统的“秘方”,没有分店。</p> <p class="ql-block">贝伦蛋挞店以其正宗的葡萄牙蛋挞闻名,蛋挞外皮酥脆,蛋挞芯香滑,带有蛋奶的天然清香,可以撒上糖粉或肉桂粉,搭配一杯bica(浓缩咖啡)享用。这家店是蛋挞爱好者的朝圣地,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排队购买。</p> <p class="ql-block">蛋挞起源于修道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修女们为处理衣物上浆把剩余的蛋黄,将其制成酥皮馅饼,成为蛋挞的雏形。蛋黄再利用的创意,成为了18世纪的“甜蜜意外”。</span></p> <p class="ql-block">1820年葡萄牙革命后,修道院关闭,蛋挞配方被糖厂老板收购,并于1837年在贝伦区开设首家蛋挞店“Pasteis de Belém”(贝伦糕饼坊)。该店至今仍营业,其蛋挞保留传统名称“贝伦挞”。</p> <p class="ql-block">1989年,英国人安德鲁·史斗将贝伦挞引入澳门,并调整配方:</p><p class="ql-block">改用英式奶黄馅,减少糖分以适应亚洲口味;</p><p class="ql-block">结合猪油酥皮工艺,形成标志性焦糖表面。</p><p class="ql-block">其创立的“Milktar's 蛋挞”(或安德鲁饼店)成为澳门代表小吃。</p> <p class="ql-block">从修道院的偶然发明到全球甜品,葡式蛋挞的历史是资源再利用、商业创新与文化传播的经典案例。</p> <p class="ql-block">佩纳宫位于 葡萄牙 里斯本附近的 辛特拉市 ,是一座19世纪的浪漫主义宫殿,被誉为欧洲第一座浪漫宫殿,其历史比 巴伐利亚 的新天鹅堡早约30年。佩纳宫是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的丈夫费迪南德的心血结晶,始建于1840年,竣工于1885年。</p> <p class="ql-block">佩纳宫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包括哥特式、文艺复兴式、摩尔式和曼努埃尔式,外观色彩斑斓,明黄色的外墙搭配红色的塔楼,蓝色的瓷砖装饰点缀其间,整体造型宛如童话中的城堡。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德国的新天鹅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佩纳宫不仅是葡萄牙的国家古迹,还是葡萄牙七大奇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佩纳宫位于辛特拉市的一个山丘上,从里斯本也能清晰地看到它。宫殿周围是佩纳国家公园,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包括许多在其他国家和原产地都找不到的罕见树种。</p> <p class="ql-block">佩纳宫的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圣母小堂,后经修道院、地震废墟,最终由费迪南德二世改造为王室夏宫。</p> <p class="ql-block">礼拜堂内的彩绘玻璃窗</p><p class="ql-block">礼拜堂的彩绘玻璃窗描绘了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和航海家达伽马的历史场景,窗格中还包含圣母、圣乔治等宗教元素。这些彩绘玻璃窗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还记录了葡萄牙大航海时代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早在摩尔人统治时期,佩纳宫就已经存在了,但成为现今这个样子却是从15世纪初叶开始经过多次扩大与重建的结果——一个摩尔式、哥特式和葡式的混合体。宫内富丽堂皇,最漂亮的要数天鹅厅,成群头戴皇冠的天鹅绘在了天花板上。</p> <p class="ql-block">阿罕布拉拱门是佩纳宫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模仿西班牙格拉纳达的阿罕布拉正义门的格调建造。拱门采用典型的马蹄形(摩尔拱)设计,弧线略延伸至半圆之外,体现了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的伊斯兰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海神特里同露台以其独特的雕塑闻名,雕塑形象为“鱼身人头”的海怪。关于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反映了早期的科学进化论,另一种则认为它是神话中的海怪特里同。这一景点展现了佩纳宫融合科学与神话的浪漫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宫殿顶部的人鱼雕塑象征葡萄牙航海传统。</p> <p class="ql-block">墙壁上精美的瓷砖</p> <p class="ql-block">红色哥特式塔楼、黄色文艺复兴拱廊、摩尔式瓷砖装饰及曼努埃尔式海洋主题雕塑,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宫殿内部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宽敞的大厅里悬挂着精美的水晶吊灯,墙壁上绘有描绘神话故事、历史事件和自然风光的壁画。房间的装饰风格各异,有的采用文艺复兴式的古典风格,有的则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宫殿内的家具和装饰品也都极尽奢华,体现了王室的尊贵与奢华。</p> <p class="ql-block">浴室</p> <p class="ql-block">宫殿的保洁员在擦拭展品。</p> <p class="ql-block">厨房</p> <p class="ql-block">罗卡角(Cabo da Roca)是葡萄牙乃至欧亚大陆最西端的地理标志,位于北纬38°47′、西经9°30′,距离里斯本约40公里,以陡峭的悬崖、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意义闻名,被誉为"陆止于此,海始于斯"的欧洲天涯海角。</p> <p class="ql-block">罗卡角海拔约140米,为辛特拉山地西段延伸至大西洋的狭窄悬崖,直面惊涛骇浪的侵蚀。其嶙峋的岩石地貌与无遮挡的海风形成独特景观,植被以低矮灌木为主。</p> <p class="ql-block">作为世界三大知名海角之一(与好望角、合恩角并列),这里被网民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日落时分的金色海面尤为震撼。</p> <p class="ql-block">航海时代象征:15世纪起,葡萄牙航海家(如达伽马)从此启航探索新航线,纪念碑镌刻诗人卡蒙斯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名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纪念大航海精神。</p> <p class="ql-block">1979年建成的十字架纪念碑标注地理坐标,附近灯塔(1772年建成)至今为航海者指引方向。</p> <p class="ql-block">在罗卡角的山崖上,矗立着一座灯塔和一个面向大洋的十字架。碑上刻有葡萄牙语的名言:“陆止于此、海始于斯”(Onde a terra acaba e o mar começa)。这句话象征着陆地的终结和海洋的开始,是罗卡角最深刻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卡斯卡伊斯市(Cascais)位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市以西30公里,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人口18.4万,是葡萄牙第三大城市。交通便利,旅游业发达,是葡萄牙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邦德系列小说的作者伊恩·弗莱明在二战期间是英国著名的特工,卡斯卡伊斯是他工作的主要地点。弗莱明的多部007小说就在此地创作。</p> <p class="ql-block">卡斯卡伊斯只不过是一个渔村,到19世纪后期,葡萄牙国王唐·路易斯一世对这里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造。据说,当时里斯本的夏天十分难熬,酷热让唐·路易斯一世汗流浃背,宫廷里奢华的享乐生活也变得索然无味。正在国王苦恼之时,有宠臣向他描述了卡斯卡伊斯渔村的迷人风光,于是唐·路易斯立即决定将卡斯卡伊斯建成葡萄牙王室的避暑山庄。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一座官邸和五座别墅相继落成。皇室的青睐掀起了海水浴的热潮,卡斯卡伊斯随即变成了葡萄牙最有名的海滨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二战场时葡萄牙是中立国家,同盟国和轴心国在卡斯卡伊斯市派驻了大量的特工人员,收集对方的政治经济情报,当时这里堞影重重,扑朔迷离,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英国温莎公爵就是从这里逃脱了纳粹德国特工的跟踪绑架,逃到了白慕大,007的原型也是出自这里。</p> <p class="ql-block">地狱之口</p><p class="ql-block">位于老城西南2公里处的自然奇观,30米高的悬崖上形成巨大洞口,海浪冲击时景象壮观。</p> <p class="ql-block">葡萄牙里斯本的耶稣像与大桥的奇妙邂逅。</p><p class="ql-block">世界上总有那么几座地标,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它们的独特。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就有这样一对令人难以忘怀的组合——葡萄牙大耶稣像和“四月二十五日大桥”。</p> <p class="ql-block"> 葡萄牙大耶稣像,位于阿尔马达的青山之上,与里斯本隔海相望。这座雕像虽然比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那座略小一些,但同样充满了神圣与庄严。它的存在,仿佛在诉说着葡萄牙的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四月二十五日大桥”,更是里斯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桥曾是欧洲最长的桥梁,世界第三长的悬索桥,其雄伟的身姿与旁边的大耶稣像相映成趣,成为了里斯本的独特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葡萄牙里斯本的“4.25大桥”由美国公司(曾承建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设计建造,1966年通车时命名为“萨拉查大桥”。因为纪念葡萄牙1974年4月25日推翻萨拉查独裁政权的“丁香革命”更名,成为民主象征。</p> <p class="ql-block">眺望里斯本市</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8日在葡萄牙遭遇了全国大停电。路上的有轨电车停驶,路上有些冷清。</p> <p class="ql-block">店铺里漆黑,可仍在营业。</p> <p class="ql-block">人们到户外享受阳光。</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塔凯旋门 是葡萄牙 里斯本 的一个重要历史建筑和旅游景点,位于 商业广场 ,纪念1755年 里斯本大地震 后的灾后重建。这座建筑最初的设计是一座钟楼,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延迟,最终演变成精雕细刻的拱门。</p><p class="ql-block">奥古斯塔凯旋门是为了纪念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后的重建工作而建造的。这场地震导致了大量建筑物的倒塌,凯旋门的建造象征着坚韧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凯旋门由6根高11米的圆柱支撑,上面装饰着各种历史人物的雕像,中间是葡萄牙国徽。顶部的群像由法国雕塑家塞莱斯坦·阿纳托利创作,其中间的女性雕像高达7米,象征着荣耀,站立在三层的宝座上,手持两顶冠冕,为两侧的美德和天才加冕。</p> <p class="ql-block">柱顶有四尊雕像,分别代表努诺·阿尔瓦雷斯·佩雷拉、庞巴尔侯爵、达·伽马和韦里亚托。两侧的斜卧人物象征特茹河和杜罗河,寓意着葡萄牙从这里开始发现新世界、新文明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塔凯旋门前的青铜骑马雕像是葡萄牙国王唐·约瑟一世,雕像位于里斯本的科梅西奥广场(又称商业广场或黑马广场)。</p> <p class="ql-block">唐·约瑟一世是18世纪葡萄牙国王(1750-1777年在位),其骑马雕像象征王权与地震后的重建领导力。雕像所在广场原为1755年地震毁坏的王宫遗址,后由 庞巴尔侯爵 主持重建。</p> <p class="ql-block">里斯本的科梅西奥广场因青铜马氧化由黑变绿,广场得名“黑马广场”。</p> <p class="ql-block">格洛丽亚升降机 ,又名 荣耀升降机 ,是里斯本非常古老且具有特色的公共交通工具。它于1885年10月24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最初使用水力发动,后在1886年改造成蒸汽发动,最终在1915年变成现在的电力发动。</p> <p class="ql-block">格洛丽亚升降机不仅是里斯本的历史古迹,还在2002年被确认为国家历史古迹,是里斯本使用人数最多的交通工具之一,特别受游客欢迎。</p> <p class="ql-block">从恩宠观景台平台上可以俯瞰里斯本城市风景。</p> <p class="ql-block">里斯本主教堂 ,全称为“ 圣母玛利亚主教座堂 ”,是里斯本最古老的天主教堂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147年。当时葡萄牙独立后,勃艮第王朝的第一任国王 阿方索一世 下令将这里原先的清真寺改建成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建设始于1147年,由英国十字军黑斯廷斯的吉尔伯特主持,并在1200年竣工,采用了晚期罗马式风格。13世纪末,葡萄牙国王迪尼什一世增建了哥特式回廊;14世纪,阿方索四世将后侧的礼拜堂改为哥特式的皇家墓室;17世纪中期,教堂增加了矫饰主义风格的圣器室。</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里斯本大教堂是多种建筑风格的混搭体。教堂的主立面依旧为罗马式风格,大门和钟楼的窗户也都是典型的罗马式半圆拱形。但大门正上方装饰着耶稣和十二门徒的玫瑰花窗却是哥特式风格。进入教堂后,中殿为典型的罗马式风格,但位于中央的主祭坛和天花板却是巴洛克风格的。主祭坛后方,哥特式风格的皇家墓室里安放着阿方索四世和卡斯蒂利亚的比阿特丽斯王后的石棺。</p> <p class="ql-block">里斯本 的28路有轨电车是欧洲最古老的电车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意义。里斯本电车公司成立于1872年,是葡萄牙最早经营公共交通运营的公司。尽管在上世纪欧洲关闭有轨电车的风潮中,里斯本也停运了大部分电车线路,但幸运的是,他们保留了5条电车线路和大约60辆老电车,其中28路电车尤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28路有轨电车的起始站包括 马丁·莫尼兹站 和 坎波·乌里克站 。票价为单程3.00欧元。</p> <p class="ql-block">28路有轨电车已经运行了一个世纪,见证了葡萄牙从大航海时代的辉煌到现代欧洲的变迁。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部移动的活历史,穿梭于老城街巷,带领乘客穿越时空,体验里斯本的历史与现代生活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沿线景点</p><p class="ql-block">28路电车途径多个著名景点,包括埃什特雷拉区、上城区、拜萨区、阿法玛区等。沿途可以欣赏到埃什特雷拉圣殿、卡蒙斯广场、奥古斯塔街、里斯本主教堂等著名地标。特别是在阿法玛区,可以从观景台欣赏到整个区域的美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28路有轨电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里斯本的标志性景观。它串联起城市的重要历史地标,如热罗尼莫斯修道院和奥古斯塔街凯旋门,这些建筑见证了葡萄牙的黄金时代和地震后的重建故事。</p><p class="ql-block">乘坐28路电车,乘客可以体验到纯粹的城市探索,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完美交融。</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蹬上28路车,亲身<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验</span>融入一段历史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受。(也称为:花钱买罪受)</span></p> <p class="ql-block">里斯本圣洛克教堂 (Igreja de São Roque)是葡萄牙第一座耶稣会教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耶稣会教堂之一。它曾作为耶稣会在葡萄牙的总部长达200多年,直到耶稣会被逐出葡萄牙。</p> <p class="ql-block">圣洛克教堂建于17世纪初,大部分建筑采用巴洛克风格。它是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中少数幸存的建筑之一,显示了其坚固的建筑结构。教堂内部有许多小堂,其中最著名的是18世纪的圣若翰洗者小堂,这座小堂在罗马用许多贵重的石料建成后拆卸运输到里斯本重新安装,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最昂贵的工程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洛克教堂的内部装饰非常精美,各个角落从穹顶到墙壁的转角都有各种雕刻和壁画。圣坛上还有非常精美的宗教圣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教堂的外观虽然不起眼,但内部却令人目不暇接,展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奥比都司镇 (Obidos),也被称为“ 婚礼之城 ”和“ 皇后镇 ”,位于葡萄牙首都 里斯本 北边约80公里的一座小山丘上。奥比都司镇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大量游客。</p> <p class="ql-block">奥比都司镇在12世纪中期成为葡萄牙的一部分,当时由开国国王阿方索一世赶走了摩尔人,标志着葡萄牙统治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1282年,葡萄牙国王迪尼什一世将奥比都司及其周边领地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了他的皇后伊莎贝尔,从此这里成为了举办婚礼的地点,因此得名“婚礼之城”。自那时起,历代葡萄牙国王都遵循传统,将奥比都司作为结婚礼物送给皇后,使其成为皇后们的领地,因此也有“皇后镇”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奥比都司镇被城墙包围,整个小镇充满了中世纪的气息。城墙保存完好,游客可以登上城墙眺望远方,感受浓厚的历史氛围。</p> <p class="ql-block">站在城墙上可以眺望城外的大片田园。</p> <p class="ql-block">镇上有许多古老的教堂和修道院,这些建筑风格多样,包括哥特式和巴洛克式。此外,奥比都司镇还是举办婚礼的热门地点,许多情侣选择在这里举行婚礼,感受浪漫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小镇的书店古朴典雅,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圣玛利亚教堂,这里曾是伊莎贝尔皇后举行婚礼的地方,教堂内的蓝瓷装饰非常美丽。</p> <p class="ql-block">奥比多斯的樱桃酒采用传统的人工酿造方式,由 Licobidos 家族企业生产,这个家族企业已经有超过50年的历史。这种樱桃酒不仅好喝,而且可以作为伴手礼带回家,各种精美的礼品盒包装也非常漂亮,价格在几欧元左右。</p> <p class="ql-block">游客还可以品尝当地的特产樱桃酒Ginja,搭配巧克力小杯饮用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在奥比多斯,这种樱桃酒是用巧克力制成的酒杯装盛,喝完后连杯子都可以一起吃掉,那种樱桃酒与巧克力的混合味道令人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巧克力杯有两种选择:黑巧克力和白巧克力,每杯只要1欧元。我们选择了黑巧克力杯子,樱桃酒味道独特,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阿威罗(Aveiro)是葡萄牙中部的重要城市,以其运河网络和“葡萄牙威尼斯”的称号闻名。该城历史可追溯至罗马时期,15-16世纪因渔业和盐业繁荣,19世纪后通过运河改造重振经济,现以旅游业和教育业为特色。</p> <p class="ql-block">阿威罗旧火车站</p><p class="ql-block">旧站已停用,但建筑保存完好,外立面以蓝色和黄色瓷砖装饰,描绘铁路沿线的自然景观、文化场景及传统活动。</p> <p class="ql-block">阿威罗旧火车站瓷砖艺术堪称经典,外立面有59块特色瓷砖面板,内容涵盖当地职业、风俗和城市景点。</p> <p class="ql-block">阿威罗小镇的教堂外立面都用瓷砖装饰。</p> <p class="ql-block">阿威罗水城风貌</p><p class="ql-block">运河网络与彩绘船“摩里西罗”(Moliceiros)构成核心景观,船头彩绘主题多样,每年3月举办彩船选美活动。</p> <p class="ql-block">主要运河游览区集中在市中心,沿岸可见18世纪遗留的商铺与白墙黛瓦民居。</p> <p class="ql-block">葡萄牙波尔图始建于公元5世纪12世纪形成上文化区与下商业区的格局,14-15世纪因大航海时代成为造船中心,1703年通过英葡条约推动贸易发展。</p><p class="ql-block">波尔图青花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葡萄牙商人通过开辟新航路将中国青花瓷引入欧洲,开启了欧洲的瓷器热潮。波尔图作为葡萄牙的重要港口城市,成为了中国青花瓷在欧洲的主要分销地之一。葡萄牙商人不仅将青花瓷运往欧洲各地,还仿制了中国风格的瓷器,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青花瓷。</p> <p class="ql-block">在波尔图称为“青花瓷"教堂共有5座。分别是:</p><p class="ql-block">卡尔莫教堂 ,是波尔图当地著名的五座青花瓷教堂之一。</p><p class="ql-block"> 圣灵教堂 ,整个教堂的外墙面装饰着青花瓷。</p><p class="ql-block"> 圣伊尔德丰索教堂 ,小广场中央铺贴着青花瓷砖。</p><p class="ql-block">会众教堂,修建于17世纪末,具有巴洛克风格。</p><p class="ql-block">圣母救赎教堂,虽然不在波尔图市区内,但也是一座著名的青花瓷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灵教堂</p><p class="ql-block">圣灵教堂位于波尔图古城中心,是波尔图最古老的古迹之一。这座教堂通体由瓷砖建造,以蓝白色青花瓷风格展现其独特的美感。教堂的右侧曾是主教的居所,18世纪的整修中增加了门廊和装饰着蓝色瓷砖的珍宝室。圣灵教堂的银色祭台和蓝色瓷砖装饰使其在阳光下显得神圣而庄严。</p> <p class="ql-block">波尔图圣灵教堂的外墙瓷壁画以18世纪风格的青花瓷砖为特色,描绘了多位圣人的生平场景。</p> <p class="ql-block">瓷砖覆盖整面外墙,形成连贯的叙事性画面,是波尔图市内最具代表性的 青花瓷教堂 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伊尔德丰索教堂 ,波尔图5座青花瓷教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三钟经教堂</p><p class="ql-block">建于18世纪下半叶,以纪念玫瑰圣母。教堂最特别之处,就是中间窗户的创意造型是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波尔图</p><p class="ql-block">波尔图大教堂建于12世纪,融合罗曼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元素,内有精美装饰和珍贵艺术品,钟楼提供壮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波尔图大教堂是波尔图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建于12世纪,是这座城市最著名的地标之一。教堂的建筑风格融合了罗曼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元素,正面由灰色花岗岩建成,庄严而古老。</p> <p class="ql-block">波尔图大教堂始建于12世纪,最初为罗曼式风格,但历经多次改建,逐渐融入哥特式尖拱、巴洛克镀金装饰等元素,形成独特的“风格混响”。镀金祭坛的奢华与青花瓷回廊的素雅形成鲜明对比。瓷砖画以18世纪传统工艺绘制,描绘了宗教场景与本土历史事件。这种艺术形式源自阿拉伯传统,却在葡萄牙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民族身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波尔图大教堂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葡萄牙历史的重要见证。它是葡萄牙国王约翰一世的墓地,约翰一世是葡萄牙历史上最重要的国王之一。</p> <p class="ql-block">位于波尔图大教堂广场的独立石柱,曾作为中世纪处决罪犯的刑场。</p> <p class="ql-block">波尔图大教堂广场现为观景平台,可俯瞰 杜罗河 及市区风貌。</p> <p class="ql-block">佩德罗.皮通斯街塔,位于波尔图大教堂不远处,是一座感中世纪塔楼。</p> <p class="ql-block">城市涂鸦</p> <p class="ql-block">波尔图老城里的一栋十五世纪的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波尔图牧师塔是葡萄牙波尔图市的地标性建筑,建于1763年,由意大利建筑师尼古拉·诺索尼设计,高75.6米至76米,是18世纪葡萄牙最高的建筑之一,也是巴洛克风格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1763年建成时,曾是整个国家的最高建筑,由于它的突出,当年来到波尔图的船只总是把它当做灯塔和波尔图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波尔图两座挨在一起的教堂是卡梅利塔斯教堂和卡尔莫教堂 。但卡尔莫教堂侧面为青花瓷砖墙,卡梅利塔斯教堂正面为钟楼主体,中间夹着“波尔图最窄的房子”。</p><p class="ql-block">左侧的卡梅利塔斯教堂建于16世纪为巴洛克风格,以高耸钟楼(教士塔)为标志,立面装饰复杂巴洛克图案,钟楼高近80米。</p><p class="ql-block">右侧的卡尔莫教堂与卡梅利塔斯教堂相连,卡尔莫教堂为18世纪洛可可风格,以侧墙整面青花瓷砖壁画闻名,瓷砖描绘宗教团体成立场景,融合巴洛克与洛可可元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