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活动时间:2025年5月31日 --6月2日</p><p class="ql-block">活动主题:分层体验·文化浸润 </p><p class="ql-block">活动理念:依据学生认知特点设计阶梯式实践,实现文化传承与能力培养双目标。</p> <p class="ql-block"> 一、活动内容与实施亮点 </p><p class="ql-block">六年级:粽叶飘香·巧手传承——包粽子劳动实践 </p><p class="ql-block">深度体验:在家长指导下学习选叶、填料、捆扎等传统技艺 </p><p class="ql-block">学科融合:数学(计算糯米配比)、劳技(手部精细操作)、美术(创意粽子造型)。 </p><p class="ql-block">成果共享:分享粽子,践行感恩教育 </p><p class="ql-block">看着歪歪扭扭但亲手包的粽子,才懂得传统美食背后的匠心。深刻体会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感受了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p> <p class="ql-block">五年级:方寸画卷·礼敬端阳——端午主题手抄报创作 </p><p class="ql-block">跨学科探究</p><p class="ql-block"> 语文:搜集屈原诗词、地方习俗文献 </p><p class="ql-block"> 美术:设计龙舟/香囊/艾草等传统元素 </p><p class="ql-block"> 信息:数字化排版技巧学习 </p><p class="ql-block"> 活动亮点:展出的手抄报色彩鲜艳、图文并茂、创意十足。有的侧重历史故事,有的描绘热闹的赛龙舟场景,有的介绍各地不同的端午习俗,还有的用诗歌表达情感。作品充分展现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优秀作品在班级或学校宣传栏进行了集中展示。</p><p class="ql-block"> 教育意义:锻炼了信息搜集、筛选、整理和版面设计能力,提升了审美素养。通过创作过程,学生们更系统、深入地学习和内化了端午节的文化知识,加深了文化认同</p> <p class="ql-block">三、四年级:声动千年·故事剧场——端午传说展演 </p><p class="ql-block">活动亮点:小故事家们准备充分,将古老的故事演绎得生动有趣。</p><p class="ql-block">教育意义: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讲述,学生们深刻理解了端午节背后的历史人物、民族精神和道德价值(如爱国、孝道、驱邪扶正),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得以生动传递和根植于心。</p> <p class="ql-block">一、二年级:亲子悦读·习俗启蒙——端午文化共读会 </p><p class="ql-block">家校联动 ,亲子共读端午由来故事,了解端午习俗,传承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分层教育成效 </p><p class="ql-block">| 年级段 | 核心素养培养 </p><p class="ql-block">| 1-2年级 | 习俗认知/亲子情感 </p><p class="ql-block">| 3-4年级 | 表达自信/文化理解 </p><p class="ql-block">| 5年级 | 审美创造/信息整合 </p><p class="ql-block">| 6年级 | 劳动技能/社会责任感 </p><p class="ql-block">文化认知显著提升:学生们对端午节的起源、习俗、文化意义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模糊的概念。</p><p class="ql-block">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包粽子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制作手抄报提升了综合设计与信息处理能力;讲故事增强了表达与自信。</p><p class="ql-block">情感体验丰富深刻:在欢乐的活动中体验了节日的氛围,在劳动中收获了成就感,在故事中感受到了民族情感和传统美德的力量,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本次“粽香传情·文化浸润”主题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包粽子”、“绘端午”、“讲端午”三大板块的实践与体验,学生们不仅度过了一个充满乐趣和意义的端午节,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触摸了传统文化的脉络,在故事中感悟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在心中播下了热爱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活动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理念,为深化校园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有益经验。我们期待未来能继续创新形式,让传统节日在校园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编辑:赵素璟</p><p class="ql-block">审阅:段光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