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了手扶拖拉机

龙顶山人

<p class="ql-block">自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概是1978年前后,村里突然有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按现在的思路分析,当时应该是公社给配发的。这可是个新鲜事物,大人小孩都围着它看稀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拖拉机来的时候是带着拖斗的,就停在我家边上的大队院里,早晚出去都能看到它。一开始,村上的驾驶员操作不熟练需要练习,就把拖斗卸下来换上单人的座椅——像个带开口的脸盆——然后开着在大队院、生产队的场院里转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手扶拖拉机的结构看上去似乎并不复杂,用一台柴油发动机做动力,再配上驱动系统、控制系统,但操作起来却不简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说发动车吧,现在的车都是电动打火,钥匙一拧车就发动着了,当时的发动机启动要靠手摇。我看见驾驶员右手把特制的摇把插入飞轮使劲摇动,左手还要搬着一个阀门(按现在的理解好像是风门吧,没有研究过),当摇把快速摇动,发动机依靠惯性快要打着火的时候快速撤出摇把,同时迅速放下左手的阀门开关,柴油发动机就能正常启动了。这里面也有技术,双手要协调配合,我经常看见多次启动不成功的时候,累得驾驶员满头大汗,估计胳膊也酸了。冬季天冷,柴油可能被冻住了,机器本身也冷,需要提前在发动机的底部架柴火烧很长时间加热才能发动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行走时要靠人两手扶着车把实现转向,所以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好操作,有时候看驾驶员不仅手脚并用,还要随时扭动身体才能拐弯、停车、上下坡,慢慢地驾驶技术才逐渐熟练起来,并且可以用这台拖拉机拉东西了,比如往地里送粪,去煤矿拉煤等,印象中,这台拖拉机可以拉一吨的重量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开春时节,我看见村里的几个懂点技术的叔叔和驾驶员合作,还给它在座椅与机头之间的空间挂上一个犁铧开始耕地,这应该意味着我们村农业机械化的开始吧。我印象里,他们为了实现拖拉机这个犁地的功能几经周折,反复调试,费了不少劲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小孩子们更好奇,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机会坐坐这台拖拉机,要知道,之前只坐过马车、牛车,还从来没有体验过坐机动车的感觉呢。一个周日的下午,我们一群小伙伴正在大队院里玩,拖拉机就停在那里,突然听说拖拉机要去山上的煤矿拉煤,我们就央告拖拉机手让我们坐一段,可是他说什么也不让我们坐,开着车就走了,我们还跟在后面跑了一段,吃了满嘴的土灰。突然,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咱们走小路去截他,看他怎么办?”我们掉头沿着村北边墓头山的羊肠小道爬了20多分钟来到了大路边,果然时间不长,手扶拖拉机就从北边大路开过来了,我们老远就招手,这回开拖拉机的叔叔没办法了,只好停下来让我们坐了上去。我们英雄般站在拖拉机的拖斗里,虽一路颠簸,但春风满面,得意洋洋,这是我们靠自己的努力第一次坐上了拖拉机。拖拉机装满煤以后,我们不能再坐了,只好沿着回村的小路往回走。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感到十分高兴,有说有笑连打带闹地回了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后来,村里有了潍坊产的大拖拉机,甚至有了汽车,坐车的机会也多了,却都不如这次坐手扶拖拉机印象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美篇忆童年“六一”系列打卡活动《伙伴同行》扩展而成。250602端午假期)</span></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