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心——游感广化寺

行者自娱

<p class="ql-block">  身子发汗了发臭了,洗洗了有效果;脚足沾泥了走酸了,洗洗了也有效果;心疲惫了麻木了,不知道可不可以洗洗?会不会有效果?</p> <p class="ql-block">  心是什么?医学上称之心脏,处两肺之间而偏左,形如桃而大如本人之拳,是人类身体推动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素问·痿论》记载:“心主身之血脉。”亦血液循脉运行主要靠心气的推动。明清之际王夫之说:“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亦有心有“气”推动,无心无世界运转。明代王守仁亦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主观唯心主义者则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如南宋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活动了,万物活动了,宇宙亦活动了。心的功能很多,也藏“神”,“神”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因此,心的含义中还包括脑的功能。并认为“心主血脉”与“藏神”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p> <p class="ql-block">  佛教则把心称之一切精神现象,一切意识等精神领域的内容,都属于“心”的统治范围,诸如人世间的心计与心术。“心术”既指“心”认识“道”的方法和途径,认为以虚心和冷静的态度去观察客观事物,是认识“道”的重要方法。《管子》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心要处于一种自然“无为"的状态,才能控制感觉官能。强调了理性思维的作用。莆田弥勒式文化名人卓晚春真人与三教主林龙江及门徒的对话实录是:“尽心知性之学术,天道天命之蕴藏。”他每遇到下霜的天气,一定会到溪中沐浴,并且要饮溪水十几瓯,还说这是“漂我紫金丹”。题《金丹》诗曰:“大道金丹不在书,千言万语总为虚。中间一点无人透,金屋里头有宝珠。”</p> <p class="ql-block">  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意识的。它会疲惫、会麻木的。得空拿出来晒晒,让心在洁静的空气中洗洗,“漂我紫金丹”:洗洗过去心不可得;洗洗现在心不可得;洗洗未来心不可得!那,心在那?昔南北朝时期,河南荥阳有位神光者,以“立雪断臂”求面壁少林寺洞中的达摩祖师“开甘露门”。达摩感念其心收为弟子,赐名“慧可”。一日,慧可曰:“我心不安,乞师与安。”达摩曰:“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思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道:“我与汝安心竟。”慧可由此顿悟,得传衣钵。回归本心也由此成了历代求法自悟的信徒追捧,“寞向外求”是广化寺山门的一道风景标识。求进之中,心无依着、茫然空寂、流波逐流,如人世间行尸走肉而为世道所深深内卷。物质的心容易为特定的时代所裹获,精神意识如“心不安”的轻轻的捏足于广化寺中,细查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p> <p class="ql-block">  广化寺放生池的水特别的碧绿通透,也许是两株硕大的菩提树遮蔽阳光倒影故。池中的乌龟特别的悠闲,已完整的修着禅宗坐法,也完整的修得宠辱不惊的定心法则。晒足阳光的乌龟在水中憨态可掬的爬游着,或悬在水中若浮叶状盯着鱼儿在眼前窜来窜去,一幅“鱼来不惊”的庄严相,或者慈悲相!水中鲜艳的红锦鲤不多,偶尔在水里一眨一眨的特别显眼。与水色差不多的鱼儿特多,不用心去观赏或不微浮于水面把水面弄的不平就不会查觉到存在。桥上的游客在特定的氛围中也比较通透达意,与水中的鱼儿形成某种的和谐。鱼儿好集群,它们可朝着一个方向游去,也可在一处共同商榷着什么,很少卷起来或根本不屑于转圈运动。或者这是特定氛围的感召力量,也许也是宗教数千年不灭的真实力量……突然“沙沙”一声落水,水波荡漾,呈发射状的圈圈把四面八方角落的鱼儿“急急如律令”迅速招集而来,如银河般盘旋而起,迅速穿透水面向玄空传递着宇宙永恒共鸣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佛教讲究轮回,如四季常在、春来春去、花开花落永恒不断。人生在轮回中,不应某人聪明而聪明,不应某人愚昧而愚昧。人生靠修,修的真、善、美;修的慈悲不争;修的为世俗所不溶解,所以必须“躲”进寺院“内修”——自我修补、自我愈合。寺院有个最大特点——幽静。来这里的人都不会喧哗,不会做作。反倒是青烟渺渺、鸟语花香、庄严肃穆……更不由不让人放下心来,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花有荷花。荷花应该是佛教的教花,每尊佛、菩萨都享受着莲台的安逸。荷花艳而不妖、色而不轻佻,有种出俗的美而无法用词语去形容、比喻。古人写它:“出污泥而不染,着青莲而不妖”是它最合适的赞誉。而它出俗的美,每不让人流连忘返。掐于手中怕枯萎,置于水中怕风吹雨淋。此时的心,似怜爱、似呵护,似慈悲,也为残缺的心修筑起一道亮丽的风采。牵牛花已悄悄地爬在石头墙壁上,悄悄的绽放。墙壁上一半被榕树根裹挟着,一半牵牛花藤蔓临空斜挂,特别有种悠扬的古韵,让人留恋乡村田园院落的美景……这时的心,突然有种没被覆灭的重生,有种“拈花微笑”的现场,佛陀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行者自娱(摩诃迦叶)。”其实“人生各随缘分,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虽在闹市沸汤中,亦恬然安稳。”</p> <p class="ql-block">  来一趟寺里就象洗一趟心,它让过去心转到了现在心,有了现在心就有了未来心。也许会重生,也许平平无奇。为什么是洗心?不是开心、悟心、慈悲心等等。广化寺左有条佛肠坑,《宋志》谓:“广化寺开山僧,吐肠胃于此洗涤。”凡人亦想如法炮制“洗心”,正如清·张琴诗曰:“佛说众生本无垢,不将清净着尘埃;吾肠化作愁千结,洗伐应须日几回?”又如清·陈耀枢诗曰:“不是曹溪水亦香,有僧曾此涤心肠;愿将佛法泉流普,洗尽人间幻梦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