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徒步之德寿宫至城市阳台

汤圆

<p class="ql-block">  淡教授的夜徒步固定在周三,这次的路线集合点在江城路地铁站。说来也巧,周三正好在总部上班,离江城路地铁站不远。原准备下班吃完晚饭骑车去的,吃罢饭,看看时间还早许多,到江城路地铁站的距离仅2公里多点,便当是饭后散步,一路走过去先热热身。</p><p class="ql-block"> 路过兴业银行旧址大楼,欧式风格的建筑很显眼。不知道啥时候这里成了模特拍试衣照的热门地。快六点了,还有人在这里拍照。前面南宋御街的路口,有好几组人马在直播带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中河高架下,沿河往南走,一直走到德寿宫的红墙边,转弯走河坊街便可以到江城路地铁站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虽近傍晚,红墙边打卡拍照的人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  还是到太早了,不过淡教授已经在了,闲聊几句,得知淡教授设计了150多条夜走线路时,非常震惊。一周一条线路,几年都不会重复。有时间的话,每周三都可以跟着走。不仅可以看风景,还可以了解很多人文典故。</p> <p class="ql-block">  马路对面是五柳巷历史街区,淡教授说那一片原是和现在的德寿宫连在一起的,都是秦桧的宅子。后被太上皇赵构作为退休后颐养天年的皇宫大内,史称北内。</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此处水系纵横,秦桧与王姓官员斗富,便截断此处河流将宅子一直修到了今日清泰街附近。如今的斗富一桥,斗富二桥便是秦桧与人斗富流传下来的叫法。</p> <p class="ql-block">  天空被晚霞晕染,历史淹没在尘土里。如今只有德寿宫小小的一隅被发掘了出来,上建宫殿,作为保护。亦是供游人参观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曾经禁卫深严的皇宫大内,雕梁画栋,亭台楼阁,湖泊假山,全都沉寂在地底,只有文字寥寥可窥一斑。沧海桑田,如今都成了寻常百姓家。</p> <p class="ql-block">  德寿宫的对面是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故居,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毗邻德寿宫的杭州方志馆知道的人可能就少了。淡教授介绍说,杭州市方志馆有另一个名字,叫汪庄。汪庄为胡雪岩汪姓管家的宅子。这宅子是汪管家称建造胡雪岩的宅子有一些剩余的材料,请示胡雪岩允许他用来造一陋室。胡雪岩一想剩余材料,便同意了。好家伙,这个汪管家就用剩余材料建了一座二进院落的房子。据说当年的汪宅前有大院,后有花园,建筑物鳞次栉比,用料十分考究。2004年因居民用电不慎引发大火,将150多年历史的汪宅近半烧毁,旧宅精美木雕也付之一炬。由于以前经过测绘,其烧毁部分已按原样得到抢救性恢复。但终究已无旧味。解放前这个宅子里住着十多户人家,政府将其迁出后才成如今的杭州市方志馆。</p> <p class="ql-block">  下一站元宝街。</p><p class="ql-block"> 元宝街是胡雪岩故居前不起眼的一条小路,名字颇有财气,东西走向,一头临中河,另一头连着金钗袋巷。金钗袋巷原也是不知道的,是夜走之后才听说的名字。来过元宝街,皆因胡雪岩故居的大门就开在这里,若不是进去参观过,都无法想象这样一扇小门高墙之内,藏着假山楼台,房屋无数。</p><p class="ql-block"> 过了胡雪岩的宅子,在路口看到一个硕大的银元宝。虽然只是个有点丑丑的摆设,但至少让元宝街有那么一点点名副其实了。领队说元宝共有两个,之前这两个元宝都是银色的,并且是不固定的。因为有人骑车经常把元宝碰得东倒西歪。<span style="font-size:18px;">住在附近的热心居民大爷自掏腰包把元宝修补了,并跟政府提议把其中一个刷成金色更讨彩头。于是在巷子的两头便有了固定的一金一银两个大元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紧邻胡雪岩故居还有另一家大户人家朱家,朱智故居。朱智何许人也,不曾听闻过。百度显示朱智,字茗笙,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历任工部主事、军机处章京、通政使副使、大理寺卿、太仆寺卿等官,光绪五年(1879年)任兵部侍郎,光绪七年(1881年)因病免职回钱塘。</p><p class="ql-block"> 朱智虽没有同住元宝街的邻居——胡雪岩那般有名,但他也曾为故里做了许多有益之事。朱智捐资修筑钱塘江堤坝,又用剩下的钱对六和塔进行重修。他在留存的砖结构塔身外部添筑十三层木构外檐廊,其中偶数六层封闭,奇数七层分别与塔身相通;塔芯里面,则以螺旋式阶梯从底层盘旋直达顶层,全塔形成 “七明六暗”的格局。经过这次修缮,六和塔的状貌基本确定。由于修塔工程极为浩大而艰巨,以至于工程尚未结束,他便一病不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躺在床榻上的朱智,自知病入膏肓,仍对修塔工程念念不忘。朱智去世后的第五个年头,其孙子终于实现了他的遗愿。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次修缮,那么六和塔现在不会存在了。闻听此况,肃然起敬,真乃做好事不留名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时代变迁,这座老宅又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居委会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  没想到短短的小巷里藏着长长的故事。值得白天再来参观一回。</p> <p class="ql-block">  旁边就是金钗袋巷,别看它现在不起眼。但在南宋时期此街声名显赫,当时宋朝的榷货务便设于此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榷货务相当于现代的专卖局。</span>街道上遍布茶场、杂货场等商业机构,每日都是热闹非凡,如今巷中还保留不少旧址。金钗袋巷的得名是因为当时此地胭脂水粉、金银饰品等商品比较出名,许多宫苑女眷会前来购买,而这些大多放在金钗袋中,因此金钗袋巷的名字便流传开来。</p> <p class="ql-block">  沿着江城路一直往东,顺路看一下古望江门的牌子,作为古城门存在的凭吊。如今的十大古城门都是一个样。南宋时设有多处城门,除了行人通行常见的城门,还设了供船只进入的水城门。时间带走了一切。</p> <p class="ql-block">  彼时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除了商业的繁荣,印刷业也很繁荣。这处叫始版桥直街的地方,也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p> <p class="ql-block">  杭州雕版印刷术起于隋代末期,即公元7世纪初期,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到宋代,杭州文化荟萃,印刷业发展迅速,以刻工精良著称。北宋庆历年间,杭州布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杭州成为全国刻书出版中心之一。至南宋,杭州刻书进入鼎盛时期。之所以称为始版,即第一版版本。</p> <p class="ql-block">  前半程在探寻历史,后半程则是在寻梦。</p> <p class="ql-block">  穿过公园。</p> <p class="ql-block">  穿过树林。</p> <p class="ql-block">  穿过霓虹闪烁的街。</p> <p class="ql-block">  看了五条河,走了数条街,眼前忽然换成钱塘江夜景时,有刹那的不真实感。维多利亚港?上海滩?熟悉的大莲花碗,将人拉回了现实里。</p><p class="ql-block"> 江风习习,夜游的船只化成了光的精灵。</p> <p class="ql-block">  钱江三桥横跨江面,像一条光的传送带。据同行的人说三桥将会被拆除重建,预计费用35亿元,设计路线全长3公里,双层结构,上层为双向八车道,为城市快速路,时速80;下层为双向四车道,属于城市主干道,时速60。预计在年底启动断流,届时将实施交通断流,时间为24个月,2027年底完成改建。</p> <p class="ql-block">  虽然过了灯光秀的时间,但仍有一部分建筑亮着。比如“大金球”。</p> <p class="ql-block">  比如“大金球”对面的建筑。据说这处半圆形的建筑寓为月,“大金球”则象征着太阳,两处同时亮灯,称为日月同辉。领队说平时“月”很少亮灯,难得今日一睹两者齐亮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努力回想一下以往来城市阳台,是否有看到“月”亮灯的印象,好像并没有记忆了。那便好好欣赏一番,加深印象吧!</p> <p class="ql-block">  从城市阳台往东走,差不多就是本次徒步路线的尾声了。再走一处公园。</p> <p class="ql-block">  再看看这夜色。</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一处桥,便到了江锦路地铁口。</p> <p class="ql-block">  大家就此别过,各回各家,各找各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