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乡居札记之包饺子啦

微凉

<p class="ql-block">  端午的三天假期如白驹过隙,重返职场的我,指尖似乎还残留着故乡的温度。这段与父母相伴的时光,像一坛陈酿的米酒,越回味越是醇厚绵长。</p> <p class="ql-block">  平日里,我总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述,端午节是为缅怀爱国诗人屈原而设,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挂艾草、食粽子、赛龙舟等经典习俗。可在我们那方小小的村落里,端午节却有着独特的仪式感——包饺子,这是家家户户心照不宣的传统,也是镌刻在我记忆深处的节日符号。</p> <p class="ql-block">  端午当天,厨房里氤氲着温馨的烟火气。母亲系上靛蓝碎花围裙,化身“主厨”,有条不紊地调制馅料,擀面杖在她手中行云流水般滚动,一张张圆圆的饺子皮应运而生。而我则自告奋勇担任“副手”,满心欢喜地投入包饺子的“大业”。起初,母亲专注擀皮,待案板上积攒起小山似的饺子皮,她便挽起袖子,加入包饺子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  我的“作品”总是难逃母亲的“犀利点评”,她总笑着嫌弃我包的饺子歪歪扭扭,模样滑稽。以往,她常“勒令”我去擀皮,可我擀出的皮,不是这边薄如蝉翼,就是那边厚得像面饼,再次收获母亲哭笑不得的摇头。</p> <p class="ql-block">  相较之下,我更钟情于包饺子的过程。看着柔韧的面片裹住鲜香的馅料,在指尖翻飞、捏合,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饺子逐渐成型,心中满是创造的喜悦与成就感。每当母亲调侃我的饺子“颜值欠佳”时,我就不服气地反驳:“我包的可比朋友圈八成的饺子好看多啦!”</p> <p class="ql-block">  这时,她老人家总会化身耐心的“导师”,手把手地示范,从馅料的适量填充,到褶皱的精巧捏合,不厌其烦地讲解每一个细节。可我这笨拙的双手,却总学不会其中的精髓,唉,可真愁人!</p> <p class="ql-block">  小小的厨房,此起彼伏的欢笑声,形态各异的饺子,构成了这个端午最温暖的画卷。这些琐碎而珍贵的日常,是身在异地的我脑海中最温馨的画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