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之旅(王家大院、雁门关、悬空寺、应县木塔)

KW

<p class="ql-block">山西,是一片写满华夏文明密码的土地。从远古传说,到晋国霸业;从北魏风华,到隋唐气象;从宋元古建,到明清晋商,历史的厚重感无处不在。走进山西,就是走进一部立体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山西充满历史魅力,吸引着人去探索,我之前参观过山西的五台山,云冈石窟,晋祠,平遥古城,乔家大院。2025年5月27日至6月1日期间,又再次踏入山西的地界,这六天我背着背包,利用高铁的便利,辗转太原,大同,忻州及朔州各城市,还踏上河北有名的走西口城市~张家口市和内蒙塞外的乌兰察布市,来一次说走就走的自由行旅程!感觉非常棒👍</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外文名:Wang Grand Courtyard)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为灵石望族静升王氏于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的住宅建筑群。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占地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代中叶王家致富后,宅院进一步扩展。清康熙年间,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先后建成拥翠巷、锁瑞巷、宜安院等。清雍正年间,王家开始在静升村北山坡筑堡建宅,建成崇宁堡、怀永图院等建筑。至乾隆年间,王家大院迎来筑堡建宅高峰期,相继建成拱极堡、和义堡、恒贞堡等建筑。嘉庆年间,视履堡开建,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成。王家大院坐北朝南,有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p> <p class="ql-block">踏🐎石😀</p> <p class="ql-block">拴🐎柱</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为“外三关”。</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恒山沿代县北境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门关坐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位于山西北部的代县城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上。“九塞尊崇第一关”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p> 雁门关历史故事 <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b><u>李牧</u></b>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p><p class="ql-block">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围韩王信,韩王信投降,匈奴引兵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p><p class="ql-block">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元光五年(前130),汉武帝下诏发卒整修雁门关。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p><p class="ql-block">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3]</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p><p class="ql-block">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p><p class="ql-block">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p><p class="ql-block">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p><p class="ql-block">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p><p class="ql-block">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p> <p class="ql-block">边贸街</p> <p class="ql-block">穆桂英挂帅</p> <p class="ql-block">我也来拿起大刀去杀敌🤓😎</p> <p class="ql-block">敲起战鼓,去保家卫国👊👊</p> <p class="ql-block">走过高而陡的长城,体会到先辈们的抗敌艰辛,也庆幸我生长在当今的社会,倍感感恩和珍惜!🌹🌹</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Xuankong Temple),原叫“玄空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东南4千米恒山磁窑峡(亦称金龙峡) 翠屏峰西侧,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群。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文物建筑物面积472平方米,寺前平台面积726平方米,占地面积约921平方米,文物保护区总占地面积约8.83公顷。</p><p class="ql-block">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历代皆有修缮,其中金、元时期,南楼、北楼及悬空栈桥已大致形成现今的空间格局,中华民国时期的悬空寺与与如今所见基本一致,且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修建。悬空寺寺门向南,以西为正,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呈南北走向多层次的横向布局,总体布局为 “一院二楼”,南端为一座悬空寺院, 北边为两座悬空飞楼。其中悬空寺院包括了大雄宝殿、太乙殿、关帝殿、钟楼、鼓楼、送子观音殿、伽蓝殿等,南楼有纯阳宫 、 三官殿和雷音殿,北楼有三教殿、四佛殿、三圣殿。悬空寺景区及周边地带拥有恒山山岳崇拜、北岳神祭祀文化、民俗信仰社会活动与崇拜、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歌谣等非遗,如民间传说故事——悬空寺悬空之谜等。</p><p class="ql-block">悬空寺是中国现存较早、保存较为完好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为恒山十八景中的第一胜景。悬空寺被唐代大诗人李白赞为“壮观”,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惊叹为“天下巨观”,1982年2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并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不愧为世界最奇险建筑之一,我已第二次到此游览,不到此处,无法体会其中的奇和险,也是无法用言语描述过中的体验,只有不断地惊诧,它真的是麻雀虽小,但五观俱全的寺庙呀😜</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Pagoda of Fogong Temple),又称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较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较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佛宫寺释迦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又名北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东北隅,创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p><p class="ql-block">净土寺主殿大雄宝殿,重建于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深广各三间,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斗拱疏朗,侧角升起显著,虽经历代修葺,仍保持原貌。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教故事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殿内藻井及天官楼阁造型美观,构思繁复,结构玲珑。为金代精致的建筑模型和工艺美术品,是研究金代建筑规制和造型的实物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