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波兰 三 弗罗茨瓦夫

<p class="ql-block">弗罗茨瓦夫Wrocław位于波兰西南部, 人口约67.3万, 是波兰第四大城市, 也是波兰仅次于华沙的第二大金融中心. </p> <p class="ql-block">这是个一直以多民族、多元文化为特色的城市,德意志、波兰、捷克、犹太等民族都扮演过重要角色. 二战前是德国重要的工商业与文化名城, 叫布雷斯劳Breslau. 城市规模德国排第六. 二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战败国德国将奥德河-尼斯河线以东包括布雷斯劳在内的领土割让给波兰, 作为对波兰东部领土割让给苏联的补偿. 从那时起, 布雷斯劳就变成了弗罗茨瓦夫.</p> <p class="ql-block">这是德国战后丧失的最大城市. 城市归属权改变后,原有的德国居民被西迁,波兰东部割给苏联那片土地上的人群湧入这里,弗罗茨瓦夫就成了个纯粹波兰人居住的城市, 直至今日, 城市的名称仍会引起德国和波兰民族主义者的争议.凱妈从小生长在布雷斯劳, 二战后全家被赶出布雷斯劳流离失所, 那种痛彻她一辈子也没忘,她心中的布雷斯劳永远是德国的.</p> <p class="ql-block">不管是保留下来的, 还是战后重建的, 大量的普鲁士、奥地利乃至波希米亚风格建筑, 让这个城市特別有风采. 一千多年来经历了捷克、德国和波兰的统治, 这里已然是欧洲大熔炉. 现代化加上历史感, 很值得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老城中央集市广场(Rynek)是欧洲最大、最美的广场之一. 有很多鸽子在广场盘旋.</p> <p class="ql-block">非常大气的广场, 比华沙、格但斯克的老城广场大多了, 但不属<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文化遗产. </span></p> <p class="ql-block">新市政厅大楼</p> <p class="ql-block">大楼前的现代化玻璃喷泉.</p> <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时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彩色联排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这栋巴洛克风格建筑是“金色阳光下的房子”, <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塔杜施先生》博物馆(Muzeum “Pana Tadeusza), 里面收藏着亚当· 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的著名诗歌手稿. </span></p> <p class="ql-block">房子中央顶部有一个巨大的金色太阳, 所以叫金色太阳房子.</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老市集万籁俱寂, 只有精灵们不甘寂寞.图中的建筑是老市政厅Stary Ratusz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巨大无比. 从13世纪末到16世纪中, 陆陆续续建了~250年才有了现在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最初这只是单层建筑物, 以后逐渐扩展. 17世纪时底层用于军事用途. 19世纪主要为市议会使用. 1930年改为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市政厅裝饰无比精美, 雕栏画柱. 有漂亮的大钟, 还有小矮人藏匿其中. </span>广场虽然很大也照不了全景, 这个立面都很难照齐全.</p> <p class="ql-block">波兰诗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剧作家、作家</span>亚历山大·弗雷德罗Aleksander Fredro (1793-1876) 的雕像就座落在老市政厅前.尽管他生前诸多争议, 死后仍广被认可, 如今他被认为是波兰最重要的喜剧作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二战期间老市政厅建筑有10%受损,主要是屋顶,还损失了一些雕塑. 重建工程从50年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 修修補補直到今天. </p> <p class="ql-block">参观时巧遇市长午休. 市长非常亲民, 停下脚步与我们寒喧, 手里还提搂着刚买的面包.</p> <p class="ql-block">小矮人(krasnale)是弗罗茨瓦夫的象征之一, 它们藏匿在市里的各个角落. 第一批小矮人出现于2001年,是为了纪念80年代当地青年反抗政府的“橙色运动”.橙色运动是波兰地下反共运动, 发起者是弗罗茨瓦夫的瓦尔德马尔·费德里奇. 最初他们在被警察涂摸的反政府口号上画上橙色小矮人, 后期则演变为带着矮人帽示威游行. 橙色运动的目的是通过幽默、非暴力手段表达对当局的不满和讽刺. 时至今日, 小矮人的数目已经增加到800多个,内容也延伸到人们关注的所有问题, 包括残疾人、血液病等等.</p> <p class="ql-block">老集市里藏匿的小矮人在角落里、窗台上、路灯旁、商店前、銀行边, 教堂前后更是不少. 栩栩如生, 憨态可掬. 现在小矮人的故事还有新版本, 说他们本是精灵,因为贪玩天亮前沒赶回天上才滞留在人间.</p> <p class="ql-block">小矮人们的鼻子、帽子被大家摸得锃亮. </p> <p class="ql-block">边看风景边寻"小人", 居然让我捏住了四十多个!</p> <p class="ql-block">市集旁边的圣伊丽莎白教堂是中世紀欧州最高的哥特式教堂, 建于14世紀. 从1525年到1946年是布雷斯劳普鲁士福音教会的主要会所.</p> <p class="ql-block">非常漂亮的教堂, 最后一次德语布道是在1946年6月30日:致敬失去的家园. 1946年教堂被征用并交给了波兰罗马天主教会的军事牧师.</p> <p class="ql-block">获得了土地、赶走了居民, 那时的波兰政府还要去德国化,铲除一切意识形态里德国的影响.教堂里的麦当娜雕像还有其他收藏都被弄去了华沙. </p> <p class="ql-block">突然理解了凱妈, 那种被人连根铲除, 不是一般的痛.</p> <p class="ql-block">教堂現在的管风琴. 说是被灾害毀坏的曾经的管风琴更加漂亮.</p> <p class="ql-block">点燃蜡烛,为我惦记着的人祈求健康.</p> <p class="ql-block">教堂1529年被大冰雹损坏, 1976年又遭大火. 重建的主塔从原来的130米变成现在高91.5米. <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楼顶部有个观景台. </span></p> <p class="ql-block">304层石阶, 又窄又陡,扶手遮拦都不多.腿上的确有挑战性. 不过巳经不远万里地来到了这里, 又哪能随便放弃呢.</p> <p class="ql-block">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p> <p class="ql-block">塔頂果然风光无限, 高空吹來微风阵阵, 此刻就是站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p> <p class="ql-block">脚下的老集市</p> <p class="ql-block">原计划是登女巫桥Mostek Czarownic, 但地导建议登圣伊丽莎白, 因为更高, 360度視野也更好.</p> <p class="ql-block">看到图左上方那连接两栋哥特式教堂的桥了吗?那就是女巫桥. 站在91.5米俯瞰45米, 湿湿碎啦.</p> <p class="ql-block">教堂院子里有具拟人化的无头躯干十字架铜像. 这是纪念Dietrich Bonhoeffer的. Dietrich Bonhoeff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福音派神学家牧师, </span>1906年出生在弗罗茨瓦夫,因反对纳粹政府1945年在弗洛恩堡集中营被谋杀. </p> <p class="ql-block">酒店Wyndham 就在老集市边, 再次便利到了家.</p> <p class="ql-block">清晨傍晚都喜欢去没什么人的市集溜达.</p> <p class="ql-block">老集市有很多食肆, 在导游推荐的Lwowska餐厅品尝波兰菜:白菜肉卷、炸猪排和红菜汤. 不像很多旅游区的餐馆会宰客, 人家是好吃周到性价比高.</p> <p class="ql-block">弗罗茨瓦夫也被誉为波兰威尼斯, 有130<span style="font-size:18px;">座桥连接着12个小岛. </span>图姆斯基桥(Most Tumski)也叫大教堂桥, 建于1889年,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横跨奥得河连接大教堂岛和沙岛之间的钢桥, </span>1976年被列入波兰历史古迹名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悠扬的琴声飘荡在奧得河畔, </span>这是我在波兰见到最漂亮的姑娘, 沒有之一. 喜欢看俊男美女哈🫢. </p> <p class="ql-block">绿桥上原有很多锁, 自2009年起情侣们会在图姆斯基桥上挂锁, 把钥匙扔进奥得河, 作为爱情的象征. 2019年大桥翻新时, 拆除的锁有数千把, 重达几吨. 现在桥上任何新增的挂锁都会被城市服务部门定期拆除. 然后大伙就把锁都挂到河边的栏杆上了.</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个岛是弗罗茨瓦夫最古老的地区, 早在10世纪就有人居住. 弗罗茨瓦夫这个城市就是从大教堂岛延伸出來的.</p> <p class="ql-block">岛上很漂亮, 五月中游人尚不算多, 倒是很多学校学期末组织活动, 学生群不少.</p> <p class="ql-block">这栋房子里住着一位有名望的神父. 二战后苏联人管治时期向人民敛财, 很多人把钱藏在他家的花园里. 神父只要求大家藏了別告訴他, 苏联人询问时他就可以一本正经地一问三不知, 以此保护了众多人的财产.</p> <p class="ql-block">岛上的圣若翰洗者主教座堂(德语Breslauer Dom) 是天主教弗罗茨瓦夫总教区的主教座堂, 哥特式建筑, 部分为新哥特式. 现在的建筑是同一地点的第四座教堂. </p> <p class="ql-block">10世紀时这个地点兴造的第一座教堂为石砌建筑, 毀于大约1030年. 以后建了巴西利卡结构教堂, 再往后在原地又重建了一个更大的罗曼式教堂, 1158年加以扩建为哥特式风格. 1244年教堂成为弗罗茨瓦夫的第一座砖砌建筑. </p> <p class="ql-block">1540年及1759年两场大火烧毁了钟楼、屋顶和圣器室, 损失在此后150年里缓慢得到了修复. 1945年苏联红军围攻该市时, 主教座堂几乎被完全摧毁. 再重建工程持续到1951年, 钟楼修复于1991年. 据说这个教堂拥有波兰最大的管风琴(曾经是世界最大的管风琴), 也許是裝修吧, 我们沒看见.</p> <p class="ql-block">教堂前精美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上天有灵,圣母玛利亚和基督儿童雕像在二战的炮火中完好无损.</p> <p class="ql-block">二战后的波兰共产主义政府也做了一些很重要的好事, 比如战后重建基本是这个时期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河对岸也是风光旖旎, 教堂连着教堂, 足见人们心中的信仰有多重要.</p> <p class="ql-block">奧得河畔风光秀丽, 不远就是大学区.</p> <p class="ql-block">弗罗茨瓦夫大学Uniwersytet Wrocławski是一座博物馆, 有波兰以及中、东欧最有价值的巴洛克建筑之一; 数学塔上的天文台里藏有无价的仪器,如500年前的天球仪, 等等.</p> <p class="ql-block">大学区的建筑也非常美. 2016年弗罗茨瓦夫被选为欧洲文化之都, 说明了这是个多么朝气蓬勃的城市. </p> <p class="ql-block">学生们在咖啡厅前晒太阳、学习.抽烟的孩子巨多.</p> <p class="ql-block">街景新穎</p> <p class="ql-block">厨窗有趣, 活力满满.</p> <p class="ql-block">弗罗茨瓦夫只剩下这一个民生大巿场了, 里面的摊位一半卖鲜花, 另一半是食品. 从果蔬、肉类、面包到小吃, 应有尽有. 同样的不吆喝,沒噱头, 也没看见讲价.</p> <p class="ql-block">东西新鮮,市场干净,价格真不贵.</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个小林子就是弗罗茨瓦夫国家博物館Muzeum Narodowe we Wrocławiu,博物館成立于1947年, 1948年7月11日正式落成, 是波兰国家博物馆系统的主要分支之一. 也是全国最大的当代艺术品收藏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国家博物馆在一栋爬滿綠植的老旧大楼里,气派虽在,地板已咯吱作响. 收藏的大多是波兰画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扛麦捆的男孩<span style="font-size:18px;">185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亚历山大·吉里姆斯基(Aleksander Raczyński 1822-1889) </span>波兰肖像画家. 《男孩》是Gierymski有代表性的作品, 颜色和光线非常有独特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Izabela Branicka的肖像 1758</span></p><p class="ql-block">马塞洛·巴恰雷利(<span style="font-size:18px;">Marcello Bacciarelli</span> 1731 - 1818) 是巴洛克晚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著名波兰裔意大利画家. 肖像上的Izabela Branicka是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波尼亞託夫斯基国王的妹妹.</p> <p class="ql-block">比较仔細看了看中国瓷器,明青花有好几件,但大多数收藏是清代的. 左下第三那对清代花鸟瓶,釉色造型都是第一次见,粗得象陶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右上两件注解是明代青釉,其它是北宋断代,注解是青白窑.</span>五大名窑产品一件也没见到.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波兰人非常骄傲他们是世界上第二个立宪国家. </span>波兰立陶宛联邦在1788年编写、1791年通过了五三宪法. 这部国家宪法被普遍认为是欧洲第一部, 世界第二部成文国家宪法. 编纂时间仅晚于1788年正式通过的美国宪法. 五三宪法的通过惹怒了波兰的强邻俄国, 导致了护法战争. 遭到盟友普鲁士国王的背叛, 波兰最终被俄皇叶卡捷琳娜大帝打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794年发生的拉茨瓦韦策Racławice战役是护法战争中波兰起义军与俄罗斯的一场恶战, 在波兰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span>拉茨瓦韦策战役全景图<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创意来自</span>扬·斯蒂卡(Jan Styka, 1858-1925年),他邀请了杰出的战争场景画家沃伊切赫·科萨克(Wojciech Kossak,1856-1942年)以及其他一些波兰画家参与合作, <span style="font-size:18px;">旨在纪念Kosciuszko起义100周年. </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全景画, 首次展出是1894年在利沃夫(当时属奥匈帝国, 现在的乌克兰), 1985年起在弗罗茨瓦夫的螺旋画廊重新展出. 螺旋画廊看展览是30人一组, 每组观看30分钟. </p> <p class="ql-block">二战的爆发及其随后的地缘政治改变对全景图有很大影响. 战后利沃夫成为苏联(乌克兰)的一部分, 画作面临失落或被毁的风险. 1946年该图被运送到波兰弗罗茨瓦夫, 作为战后波兰文化遗产被归还. 回归后由于当时的政治局势以及文化政策, 在储藏室存放了几十年. </p> <p class="ql-block">听着讲解分断落欣赏画作. 特殊的灯光、裝饰和音响为这幅巨作锦上添花. 长图下角部分都是真实的树枝与土壤, 天衣无缝般连接到画中, 不仔細跟本看不出来.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音响中马嘶人叫炮声隆, 让人</span>有如亲临其境. 宏伟逼真的生动场景无法不惊叹,这样的看画展也是第一次, 真有3D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战争的残酷、人民的坚强、波兰军队的英勇在画中一览无遗. 波兰的骨气与血性更是令人倾佩.</p> <p class="ql-block">安杰伊·塔德乌什·博纳文图拉·柯斯丘什科(<span style="font-size:18px;">Tadeusz Kosciuszko</span>1746年—1817年)是波兰军队领导人, 民族英雄, 担任国家武装部队最高司令领导了反抗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柯斯丘什科起义. 他在马上指挥着波兰起义军.</p> <p class="ql-block">尽管<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三宪法仅施行了一年, </span>护法战争以失败告终, 波兰被第二次瓜分; 但历史记住了这一切. 在以后长达123年的波兰被瓜分时代, 五三宪法成为了复兴波兰的标志. </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找到个小矮人,造型是战马上的Tadeusz Kosciuszko.</p> <p class="ql-block">两天停留满足不了所有愿望,弗罗茨瓦夫是个很有趣的城市, 适合多住几天慢慢逛.</p> <p class="ql-block">琴斯托霍瓦(Częstochowa)是波兰南部城市,人口约20万, 位于瓦尔塔河河畔、克拉科夫-琴斯托霍瓦高地. 历史上曾属于过德意志帝国和俄罗斯帝国, 一战后改属波兰. 座落在这里的光明山修道院(Jasna Góra)是波兰天主教徒的朝圣之地, 精神首都. 阴雨天照片拍得欠佳,借张全景网图.</p> <p class="ql-block">1382年由奥波莱公爵邀请来的匈牙利圣保禄派神父创建了修道院, 院里供奉着在波兰备受尊敬的琴斯托霍瓦黑色圣母圣像. 塔楼高519级, 腿劲好的可以登塔.</p> <p class="ql-block">进院前有条长长的通道, 通道两边是各国国旗. 排在第一行的三面国旗是美国、乌克兰、土耳其,想必与俄乌谈判有关?</p> <p class="ql-block">相传黑色圣母是圣路加用圣家(耶稣、圣母玛利亚和圣若瑟)家中的柏木桌面画成的圣像画. 最早的文献记载指画像是由耶路撒冷经过君士坦丁堡, 最后在1382年8月到达波兰的琴斯托霍瓦. </p> <p class="ql-block">17世纪时, 圣母画像保佑波兰在瑞典入侵时期最终转危为安, 当时的国王扬·卡齐米日在利沃夫为圣母像加冕, 封其为波兰之母后和保护者. 以后圣母像也多次受到教皇册封.</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内收藏着众多珍贵藏品, 大部分是信徒们的献礼. 不同于一般的礼物, 献礼更象征着纯洁与虔诚. 修道院的井盖也是历史的见证, 每个井盖图案和年份都不一样, 这个是1655年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黑色圣母画像在波兰和乌克兰(乌克兰西部历史上是波兰的一部分) 极受尊敬. </span>为什么是黑色圣母呢?相传画像拯救了所在教堂免于火灾, 但自己被薰黑了.</p> <p class="ql-block">前来朝圣的神职人员很多, <span style="font-size:18px;">朝圣的人络绎不绝.</span></p> <p class="ql-block">神父、修道院总给人带来神秘的联想, 似乎有很多故事. </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里有圣殿、小圣母殿, 还有展览馆. 面圣前先被帶到这份图前, 讲解员会仔細介紹黑色圣母供奉台前的每件圣物.</p> <p class="ql-block">圣母小圣堂不算大, 外貌也不特别吸引眼球, 但是内部的魅力无法掩盖. 庄重<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老的深色黑檀木衬托着花窗壁画, 雕饰和天花板令人惊叹, 墙壁上满是饰物, 在灯光下闪烁各种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黑色圣母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 据说发生过许多奇迹. 这面</span>墙上挂着赠送给圣母的各种礼物, 还有扔掉的拐杖, 原本用拐杖的人在朝圣后被圣母的奇跡治愈了. </p> <p class="ql-block">大家沿着一条窄窄的通道, 順时针地走一圈. 室內响着“皇家内奏”的音乐.</p> <p class="ql-block">圣母台前的小礼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母像画面描绘的是将婴儿耶稣抱于怀中的圣母玛利亚. </span>绕到右边时, 看见圣母像了! 连圣母脸上受伤的痕跡都能看得很清楚. 圣像穿着衣服, 除了脸部其他都看不到.</p> <p class="ql-block">圣母像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服饰, 所以大家朝拜时只能看到脸部.</p> <p class="ql-block">每天中午12点到1点圣母像午休一小时, 也是在音乐声中, 圣母像的窗口缓缓关闭.</p> <p class="ql-block">圣殿大教堂很宏伟, 圣壇精致.</p> <p class="ql-block">天花板也格外精彩.</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在神父的带领下唱歌, 祈祷.</p> <p class="ql-block">如此神圣且珍贵的画像, 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么不可接近. 琴斯托霍瓦黑色圣母像曾经出现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波兰电影《洪流》之中. 电影讲述了17世纪瑞典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之间的战争.</p> <p class="ql-block">波兰民族七个世纪的精神家园在风雨洪流的洗礼中屹立不倒, 朝圣者们前赴后继, 朝圣地在波兰版图上依然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