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已便好

云思木想(拒私聊)

<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看了《请不要复制生活》这本书,它实际上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名的自传性作品《总结》(英文原名:The Summing Up)的中文译本。这本书里毛姆对自己写作生涯、思想历程、艺术观、哲学观和人生观做了深刻反思与总结。涵盖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毛姆的思想底色、创作理念以及他成熟时期的人生哲学。</span></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核心部分是毛姆阐述了他深受影响的哲学思想,尤其是斯宾诺莎的哲学,以及他对休谟、康德等人思想的思考。如果之前没有研读过相关哲学书籍,那么这部分内容读起来会感觉有点不太好懂。</p><p class="ql-block"> 毛姆在书中清晰表达了自己作为不可知论者的立场:承认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对终极真理(如上帝是否存在、生命的意义)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些问题超出了人类的理解范围。基于这种不可知论,他发展出一种实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生活哲学:既然无法确知终极意义,那么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过好当下,追求知识、理解、美与善,培养宽容、怜悯、勇气和自制等美德,并承担个人责任。他强烈反对盲从传统、教条和权威,主张独立思考。他探讨了道德的基础,认为道德应建立在促进人类福祉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上,而非神圣的戒律。他对人性的观察冷静而深刻,承认人性的复杂、矛盾(善与恶并存)、自私以及非理性的一面,但也相信人性中存在同情、慷慨和追求善的潜力。</p><p class="ql-block"> 他认为艺术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艺术是创造,而非摹仿。艺术的原创性和真诚性至关重要。强调作家的主观视角与创造,认为文学作品必然包含作家独特的视角、理解和再创造。因此,它必然是“不复制”的,写作是作家对世界的一种个人化的回应和塑造。</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毛姆在自传性作品《总结》里, 对有关哲学领域的探究与思考显得有些深奥难理解,那么同样出自他《总结》、《作家笔记》和《观点》这三部作品之中,对自己的人生思考和感悟这部分内容,则写得精辟、清晰、简洁、直接、流畅,颇为随意但又极为真挚,像谈话一样自然易懂。毛姆的文字没有激昂的口号,却蕴含着冷峻的力量,他用平实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戳破了人生幻觉。<span style="font-size:18px;">读来令人心服首肯、爱不释手。</span></p><p class="ql-block"> 毛姆终其一生都在探讨人生的意义。他的作品在20世纪初就颇受年轻人喜欢,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学医出生的他,尽管最初接受的是19世纪基督教的传统教育,信奉上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善于独立思考的他,对上帝从质疑到全然不信,他重新构建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发现这世上没有什么可以拿来证明,有上帝和有灵魂存在之说。所谓的证据或许只是一些错觉而己。他牢记伊壁鸠鲁写给米诺西厄斯的信中所说的话:死就是无。因为一切善恶祸福都存在于知觉,而死会使人知觉全无。知道死就是无,对人生的有限也就不再焦虑。虽然这么说不会使人生的期限有所延长,却能驱除人对不死的奢望。只要你相信,不活并不可怕,那么活着也就无所畏惧了。</p><p class="ql-block"> 毛姆认为人生从根本上说没有什么意义,至少没有永恒的意义。他说,既然看不出自己活着有什么重大意义,那么就自问:我活着对我自己有何意义?也就是说,我该怎么活,我该怎样在我的一生中最好地应对一切,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我想获得的东西?在毛姆看来,一个人自愿做的任何事情,归根结蒂,都是为了自己,只有被迫做他不愿做的事情,才不是为了自己。换句话说,一个做他愿意做的事情,就有意义。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没有意义。反过来说,有意义的人生,就是最大限度地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这听上去似乎很容易,其实不然。人活一辈子能做多少是自己愿意做而且做了会觉得高兴的事情?细想还真不多。</p><p class="ql-block"> 毛姆认为这世上大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过着受无常命运摆布的生活。很多人受家庭出身和生活所迫,注定要在一条狭窄的人生之路上一直走到底,既不会左转,也不会右转。是生活决定了他们,而不是他们决定了生活,一般人只能这样,没有别的选择。确实如此,能够“预设”自己人生的毕竟人少之又少,因为他不但需要具备深厚物质基础,还需要有坚毅的意志和超然独立的智慧才可以。</p> <p class="ql-block">  他非常坦率地说道,宗教信仰,只是出于人的一种感情需要,它不需要常识与逻辑。说人死后要受惩罚是胡说八道,说人有来世幸福也是异想天开,因为这二者都无法得以验证。他觉得任何信仰,都不应该违背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只要不损害他人,这便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否则,人就会变得十分虚伪。宗教信仰本质上也是一种享乐,享受行善后获得的自我满足,享受自己做了好事后的心理慰籍。每个时代都有许许多多人生活在这个悲惨世界里,唯有对来世的信仰给他们一点安慰。他们或许是幸运的,因为对相信来世的人来说,信仰使他们不再去考虑用理智难以解答的人生难题。就一般人而言,只要遵照自已受社会道德约束的本能行事即可,有无宗教信仰其实都不打紧。</p><p class="ql-block"> 他还觉得人生之所以艰难,是因为凡事都不可补救。没有一件事会再次发生,和之前一模一样。因而在人生的重要事情上,其实没有前车之鉴。无论什么事,一旦做了就不可改变;无论什么错误,一旦犯了就无法改正。抱怨不但没用,而且愚蠢。</p><p class="ql-block"> 毛姆让我们看到承认生命短暂与宇宙漠然并非绝望之源,反而催生一种活在当下及时感。既然没有“永生”作为补偿,当下每一刻的体验、创造与爱的深度,便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分量。他为后人创造了一种“生存美学”:推崇一种将生活作为艺术品雕琢的态度。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人都能以尊严、勇气甚至优雅去应对,在无常中提炼美感。这不禁令人想起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用行动对抗虚无,感受存在的坚实,推石上山本身便足以充实一颗人心。</p><p class="ql-block"> 毛姆说, 认识到世界无预设意义,反而获得了最大的自由——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非任何“神圣剧本”,去书写自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毛姆认为,爱情在给人带来愉悅的同时,也同样会给人带来痛苦,而且爱情的感受力几乎与痛苦成正比,往往爱的越强烈,痛苦也就越久远,甚至到后来会变得忍无可忍,一心只想摆脱了事,我们所看到那些被社会认可的婚姻生活,其实与真正的爱情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爱情如此,友谊亦复如此,他人即地狱。</p><p class="ql-block"> 毛姆的思想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划开了依赖外在权威的幻想,暴露出个体存在的孤独真相。真正的勇气,不是确信有神在庇佑,而是在知晓宇宙可能沉默后,依然选择认真地活、热烈地爱、清醒地创造,将孤独的感情转化为探索性的超然,在这过程中,将自己铸造成意义本身。 <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如译者所取书名:你自管做人,只当上帝并不存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