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月三日,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踏上了前往安龙县的旅程。一路上,道路蜿蜒向前,两旁绿树成荫,蓝天白云点缀其间,仿佛一幅动人的画卷。远处山峦起伏连绵,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龙之名,始于南宋永历三年,因南明永历帝流居于此而得名,意为安顿“真龙天子”的地方。南明永历朝廷播迁安龙,在安龙建都四年,是贵州历史上唯一建过皇都的地方,故有“龙城”之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龙城历史久远却偏于一隅,几乎无名。"五一"假期,各处大小景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高速公路堵成长龙,而安龙却一如往常,鲜有外人踏足,还是那般安宁平静。安顿好住宿,我们决定先游览安龙最有名的景点——招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招堤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型的传统牌坊,牌坊雕刻精美,结构复杂,矗立在开阔的庭院之中,上面有大大的“招堤”两字,周围绿意盎然,树木郁郁葱葱,远处山峦起伏,景色宜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招堤十里荷花原是一片泽国水乡,俗称陂塘海子。每年雨季,山洪下泄,陂塘水涨,造成水患。公元1694年,时任总兵的招国遴为保护城垣,捐俸银2000两,并亲率工匠开山伐石,抬土挖泥,经一年时间始筑成一道长80余丈、宽8尺许的石堤。后人遂仿"苏堤"和"白堤",取名"招堤"以示纪念。清道光28年(1848年),兴义知府张瑛将堤加高5尺,又于堤畔培柳、水中植荷,使原先祸害城垣的陂塘海子变成安龙一道靓丽的风景。清代著名学者朱逢甲用"水色涵山色,荷香杂稻香"描绘它的景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月份,荷花还没有开,甚至那一池水中只是星星点点寥落着些许荷叶。一条由条石构筑石板铺就的湖堤,平整笔直地向小石山脚下延伸,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招堤仿佛像一条长虹横亘于平展的田坝上,南端抵山脚。堤的两侧垂柳成排,观荷亭和朱楼画廊数幢,联为一体,风景优美,造型典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上这条蜿蜒如龙的十里长堤,石板铺就的堤面透着凉意,两侧垂柳依依,远处山色空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招堤,我们来到王襄仙将军纪念园,它坐落于招堤十里荷花池边,以将军雕像、瞻仰台、观赏园、豹皮亭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囊仙 ,原名王阿从,清朝农民起义领袖,起义失败后,王囊仙等首领被押到北京杀害示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龙招堤的历史文化,《半山亭》是不得不提的人文古迹。半山亭是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由时任兴义府知府的张锳修建,半山亭的出名则是来源于张锳之子,晚清重臣张之洞少年时的一篇《半山亭记》。据传,张锳在一次高朋满座的宴请中,他年仅十一岁的儿子张之洞兴之所至挥毫书就700余言的《半山亭记》,他在《半山亭记》抒写建亭之因,"得之半山,而志以亭也";招堤的美景,"云峰耸碧,烟柳迷青”。来到招堤半山亭,一座黄色的传统建筑坐落在绿树环绕之中,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宁静与和谐。黄墙青瓦,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在这里稍作休息,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清凉与惬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离开招堤景区的路上,我们才发现远处山下张之洞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我们去参观安龙皇宫,安龙竟然有一座皇宫,估计就连很多贵州人都不知道吧?安龙皇宫坐落在安龙县新安镇大同路,其建筑为中国传统宫殿式仿古建筑。从远处眺望,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皇家的庄重与威严。它是根据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移居安龙、建立陪都的史实而复建,因此,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它为"安龙皇宫"、"永历行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朝崇祯皇帝自杀后,朱氏皇族广东世袭桂王朱由榔世中自立为南明永历皇帝。1652 年永历朝廷驻跸安龙,这里摇身一变成为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开启了长达四年抗清复明斗争。永历帝在此发号施令,试图力挽狂澜,恢复大明江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这里成为安龙博物馆,安龙博物馆共设置南明历史、安龙历史、石刻陈列、民族民俗四个展厅,文物数量超550件,其中珍贵文物 85件。在这里,可以看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老器具,还有反映民族民俗文化的精美物件,它们宛如时光的使者,无声诉说着安龙从史前文化到近现代的漫长历史进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天的安龙之旅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历史文化的魅力。我相信,安龙县的美景与故事会一直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