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抗战时期新女性</b></p><p class="ql-block">——太行区首届群英会的纺织英雄赵月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回望一段岁月的时候,常常会感慨。特别是在今天幸福的生活中,这种感慨更甚。感慨中是忆苦思甜,是对那段激情燃烧年代的最抹不去的印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0多年前,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太多的苦痛。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时光,却在一代人心中留下久久的记忆。它将会随着时光的拉长而悠长,流逝而留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类名字,基本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 。现在叫“娥“之类的名字是不是基本没有了呢?对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月娥,自然与苦难联系在了一起。她,出生在榆社县南庄村,家里饥寒交迫,十分困难。对于封建贫苦的庄户人家来说,家里添加一个人不只是多一张吃饭的嘴的问题,而更有一种思想的守旧。她父母认为,男孩将来长大成人还可传宗接代,养家糊口。而女孩则是家庭的债主。所以,父母也就经常在她身上撒气,常常遭到打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的遭遇,锻造了月娥倔犟的性格。那个时候,女人们都要裹脚。至今想来,实在是对女性身心极大的摧残。娘给他裹脚,她不依,要不就把裹脚的带子解了。用村里人的话说,是“天不怕,地不怕,越打越骂越不听话”的小家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觉得她渐渐长大,穷人孩子早当家。一个吉日良辰,她嫁到了武乡圪嘴头村,成为郝玉峰的妻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赵月娥嫁给郝玉峰后,却没办法靠丈夫“穿衣吃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苦都流向能吃苦的人。月娥天生没有享福的命,离开穷娘家,又到苦婆家。婆家也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新媳妇一过门,丈夫经常外出打短工,挣点钱糊口,遇个天阴雨下,家里就会出现缺粮断顿的问题。为了改变家里的生活困境,月娥自打嫁过来,除了做家务,就是纺花织布,有时候给地主家洗衣挣钱来贴补家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的烽火燃遍每一个角落。村里要成立妇救会了。赵月娥每天跟着工作团跑上跑下,东家进西家出,跟着工作队懂得了许多大道理。她把这些大道理,又讲给姐妹们,号召大家参加妇救会。可是,不少女人思想封建,总觉得抗日不是女人的事情。认为在家里做饭、洗衣,侍候好男人就是自己的工作。月娥便苦口婆心地做开导工作:“抗日不光是男人的事,日本鬼子杀人放火、作恶多端,欺负女人,无恶不作,咱不抗日就等于自己在遭罪,是要吃亏的。”她还把日本鬼子火烧了武乡县城,强奸、残害妇女的情况说给大家……动情处,她动容。人心都是肉长的,她的耐心开导鼓舞了全村妇女抗日救国的热情。于是,在她的带动下,大家纷纷报名参加。赵月娥也被大家推选为村妇救会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破不立。不打破思想的茧房,就永远会桎梏在有限的认知里。不挣脱身心的束缚,就永远是他人的奴隶。一个倔强的“无法无天”的月娥,又破天荒地干了一件大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县、区妇救会的领导下,她和村里一些比较活跃的妇女们联合起来下地劳动,开天辟地以来头一次挣脱了碾台、磨台、锅台这个束缚妇女的“三台”小圈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妇女下地劳动,这可是个新鲜事。一开始还有些男人说她们不守老规矩,后来也认为男女应该平等,女人也能来参加劳动是件好事。有些没有参加妇救会组织的妇女,也主动加入进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政府号召青年参军,赵月娥也毫不含糊。她和丈夫郝玉峰商量:人家都父送子,妻送郎,咱也不能落后,想让丈夫参军上前线打鬼子。郝玉峰听她这么一说,便把自己的想法说于老婆。本来,他自己早有这个打算,就是担心自己走了,婆一个人怎么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因为生活实在太难了,才没提这个事。现在月娥让他去,他当然是喜忧参半。在妻子的鼓励下,玉峰毅然决然地报名参了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尺男儿犹有志,女儿后方保家乡。这是一个时代生活的写照,这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图腾。玉峰参军走了,月娥的担子更重了,他们心里都将家国情怀塞满,奉献着,努力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心里暗暗想,咱是村里的妇女干部,不能让人看不起,丈夫不在家,困难会有很多,但是一定要克服,总得把这个家搞的象模象样的,和男人在家的时候一样,甚至要比男人在家还要好!这是倔强吗?是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倔强吗?不,这是坚强,这是要强,这是一个女性追求进步、积极向上、思想开放、大胆作为、勇于创新的体现。古往今来,这样的女性都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她们都浇灌出美丽的花朵,绽放出生命的光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谁说女子不如男?女人也是半边天。月娥是妇女干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积极带头,上级号召什么他都首先响应。上级要求发展副业生产,她又争先恐后干在前头。赵月娥在家养了一群鸡,又喂了几罗蚕,还喂了一头猪。那一年她因家庭副业收入高,被选为县里的劳动能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的经历都算数。后来,抗日政府号召纺织。这对她来说更是得心应手,纺花织布,她从小就学的非常好。纺花纺的不仅快而且线也匀称,经布、刷布、织布都是能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政府号召纺织下,赵月娥就称花织布,卖布买花。为了把纺织运动搞好,她在村里开了小型的纺织培训班,带动了全村的妇女都积极行动起来,她给姐妹们讲织布的技巧,有的还手把手地教,硬是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帮助她们一起度过了荒年。为了表彰她的成绩,武西县评她为“全县纺织第一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4年7月太行三分区所辖的襄、武、榆、辽等县召开劳模表彰会,三分区司令员鲁瑞林、政治委员彭涛又将一朵大红花佩戴在赵月娥的胸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年11月,又光荣地出席了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军区在黎城南委泉召开的首届群英会,会上授予她“纺织英雄”的光荣称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纺织英雄赵月娥”,是抗战时期新女性的代表,是一个特殊时代女性的旗帜。而今天的我们,不也应该向她看齐,争做新时代的新女性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