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旅②】园明园遗址前的沉思

黄豆豆

<p class="ql-block">  这不正是课本上那张令人心驰神往的插图吗?!今天,终于一睹你的风采,内心之震撼久久不能平静……</p> <p class="ql-block">  当踏入圆明园遗址的瞬间,时光仿佛在此凝固。曾经 “万园之园” 的辉煌已化作满地碎石,断壁残垣在风中静默伫立,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历史的伤痛与沧桑,令人心潮翻涌,思绪万千。</p> <p class="ql-block">‌ 28号下午依依不舍离开北大后,4点半来到闻名遐迩的圆明园(北大西门距离圆明园1.1公里,步行20分钟)。</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历经六代帝王150余年营建,融合中西造园艺术精华,被誉为“万园之园”,是清代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现为遗址公园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内湖水中的一对鸳鸯,动作竟然如此一致。</p> <p class="ql-block">  西洋楼遗址区,乾隆十二年(1747)始建,乾隆二十四年(1759)基本建成。主要建筑包括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大水法、海晏堂、五竹亭等。西洋楼是一处以喷泉为主要特色的欧式园林,其建筑形式为“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同时汲取中式园林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  西洋楼由西方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蒋友仁等欧洲艺术家参与设计和指导,中国匠师建造。西洋楼是中国大规模仿建欧式园林和建筑的一次成功尝试,被誉为“东方凡尔赛宫”,在世界园林史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游览圆明园遗址,目睹残垣皆为悲愤。这里曾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让世界惊叹的建筑奇迹,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不幸的是,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掠夺珍宝,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残余建筑与古树遭彻底破坏,至今只留下一片废墟。</p> <p class="ql-block">  法国大作家雨果痛斥道“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p> <p class="ql-block">  <b>黄花阵</b>,又称万花阵,是一座大型的欧式迷宫,不仅展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也是乾隆时期园林建筑中的一大创举。<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的众多奇景之中,黄花阵以其独特的设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探索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必访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  黄花阵始建于18世纪中叶,是乾隆皇帝为了增添园林的趣味性与观赏性,特意命人设计建造的。它借鉴了欧洲园林中的迷宫元素,但又融入了中国园林的审美特点,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黄花阵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皇家娱乐,同时也是考验和锻炼皇子们的智力与耐力。</p> <p class="ql-block">  黄花阵位于圆明园的西北部,占地广阔,由数千块青砖砌成的矮墙构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通道。整个迷宫呈方形,中心矗立着一座高台,台上建有一座欧式亭阁,名为“花阵亭”,亭内设有石桌石凳,是迷宫的终点与胜利者的观景台。迷宫的四面入口均设有精美的门楼,门楼上雕刻着寓意吉祥的图案,展现了皇家园林的华丽与气派。</p> <p class="ql-block">  如今,黄花阵不仅是圆明园中一处独特的景点,更是体验古代皇家娱乐方式的绝佳地点。游客们可以亲身走入迷宫,体验寻找出口的乐趣,同时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  黄花阵作为圆明园中的一颗遗珠,不仅展示了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更是古代智慧与趣味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课堂,让现代人得以近距离接触和体验那份独特的皇家风情与历史文化的深邃。</p> <p class="ql-block">  西洋楼遗址以其独特的断壁残骸,成为圆明园"万园之园"盛景的缩影,也是近代历史的重要警示标志。</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不仅汇集了大量中式古典建筑,还包含西方园林景观,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我们熟知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就位于圆明园西洋楼的海晏堂,此景洋为中用,成为中西方景观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海晏” 一词取意“河清海晏,国泰民安”。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比喻天下太平。<b>海晏堂</b>由正楼和后工字蓄水楼组成,是西洋楼中最大的一处欧式园林景观。此建筑群的精华——<b>十二生肖铜像以水报时,闻名世界。</b></p> <p class="ql-block">  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圆明园兽首铜像)。每昼夜十二个时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轮流喷水,正午时,十二铜像口中同时喷射泉水,这些铜像是西方人设计,在中国制造,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俗称<b>“水力钟”</b>。</p> <p class="ql-block">  1860年圆明园罹劫后,为数众多的中式园林建筑几乎荡然无存,而西洋楼建筑因是砖石结构为主体,相对耐于保留,遂成为整个圆明园建筑遗迹残存较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b>蓄水池</b>,是西洋楼区海晏堂的核心水利设施,‌专为喷泉系统提供水源‌,被称为“锡海”。‌‌</p><p class="ql-block"> 蓄水池与海晏堂同期建于乾隆年间,属西洋楼景区水利工程的核心部分,体现中西合璧的园林技术。‌‌</p><p class="ql-block">‌ 现仅存汉白玉基座,池体结构损毁严重,十二生肖兽首部分遗失,蓄水池遗址成为圆明园历史见证的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  踏入这片历史的遗迹,仿佛能听见时间的呼吸声。<b>大水法遗址</b>,那曾是圆明园西洋楼景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欧式喷泉景观,如今虽已不见其昔日辉煌,但那若隐若现的大理石石柱,似乎仍在诉说着那段历史的沧桑。在1860年的那场浩劫中,大水法等众多珍贵遗址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然而,正是这些遗址,激发了我们对历史的追思与对文化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  漫步园中,大水法遗址是最震撼的存在。那些精美的汉白玉雕刻七零八落,扭曲的石柱依旧倔强地挺立,残存的花纹依稀可见昔日的华美。想象中,这里曾是喷泉涌动、水幕飞泻的奇幻之地,如今却只剩破碎的基座与散落的石雕。正如雨果曾痛斥的那样,两个强盗焚毁、劫掠了这座艺术宝库,这段文字让我深刻意识到,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明的巨大损失,更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场难以磨灭的悲剧。它见证了列强的贪婪与暴行,也提醒着我们那段屈辱的历史绝不能被遗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晚霞映衬下的黄花阵充满着魅力</p> <p class="ql-block">  <b>方壶胜境</b>,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福海的东北岸湾内,占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这座宏伟的建筑群基本建成于乾隆三年,是圆明园中最为壮观和美丽的景致之一。</p>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同圆明园的其他景观一样,方壶胜境也在1860年英法联军的侵袭中遭到严重破坏,原有的辉煌景象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也是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同时也使世人看到了一场文化劫难给国人带来巨大的震撼与伤痛。残垣断壁,只为铭记历史,站在这片土地,勿忘国耻、自强不息的信念愈发坚定!</p> <p class="ql-block">  如今,遗址公园内风景如画,游人如织,和平的阳光洒在废墟之上。但我们更应居安思危,以史为鉴,将历史的教训转化为前行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 摄 影:黄豆豆</p><p class="ql-block"> 时 间:2025.4.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