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厚重历史的北镇

竹报平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镇,名虽为镇,却是辽宁省锦州市的县级市,是一座几乎被时代所忘记的关外古城,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虽已没落,但却掩盖不了曾经的无限荣光,辽时作为显、乾皇陵所在,因陵设显州、因州而建城。明代改称广宁卫,更是因其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辽东总兵驻地,鼎鼎大名的边帅、辽东总兵李成梁就曾驻扎于北镇城,也因此拥有过一段无限辉煌的高光时刻,被赞誉为“幽州重镇、冀北严彊”,如一道铜墙铁壁,扼守着辽西走廊的咽喉、控制着进关的通道。</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北镇城,虽然雄风不在,但五镇之一的镇山地位却无可撼动,辖区的北方镇山之医巫闾山以其悠久的历史、遍布的古迹,秀美雄奇的风光,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但有一处辽代遗留下来的地标性的建筑,现叫“鼓楼”,其门洞上各有四个大字“冀北严彊、幽州重镇”,却总是令人迷惑不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此外,冀北严彊的彊字却几乎所有人都会念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p> <p class="ql-block">  九州之说:冀北即冀州北部</p><p class="ql-block">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接受舜的禅让,成为天下共主,建立夏朝,为了方便管理天下,便按照天下山脉、河流的走向分布,把天下划分为九个区域,即九州,分别是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p><p class="ql-block"> 之后,令九州官长“州牧”进献青铜,铸造成九鼎,象征九州,将九州的名山大川、各州代表之物镌刻于鼎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九鼎”也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大禹的地位也从部落首领变成了国家君王</p><p class="ql-block"> 九州划分</p><p class="ql-block"> 自此九州便指代华夏,而九鼎则代表了天下权势。今日的“问鼎九州,问鼎中原、一言九鼎”便是由此衍生而来。《史记·封禅书》有相关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九州的来历,如今在一些文章、诗词中,依然用神州、九州等代指我堂堂华夏。而北镇的位置,按照这个九州划分,则归属于冀州的北部,故此,才有了“冀北”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冀北严彊,长城边墙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重镇、严彊</p><p class="ql-block"> 明代,北镇称广宁卫,是扼守辽西的咽喉、镇守山海关的门户,更是拱卫京城的屏障,是大明长城边墙防御体系上的重要一环。</p><p class="ql-block"> 明朝自建朝以来,辽东总兵必驻守重兵于此,虽然辽东镇在辽阳,但因总兵府邸在北镇,实际上它地位已与辽阳不相上下,实际上,一度已成明朝在东北最高的军事机关驻地,是地域蒙古残余势力、弹压女真部落的军事重镇。</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一旦失守,山海关将直接受到会威胁,所谓的“弃广宁即弃山海”正是此意。而明代熊廷弼广宁之战的惨败,被传首九边,就是因为其丧失了这个极度重要的战略重镇,使山海关直接受到威胁。因此,北镇才被称为重镇、严彊。</p><p class="ql-block"> 幽州重镇。 九州的延伸,九州划为十二州;新增幽州</p><p class="ql-block"> 史载,大禹治水自冀州开始,因此冀州被视为天下的中州,天子之常居,位列九州之首。因禹划分九州后,“舜”认为冀州北部地域太广,就把冀州一分为四,分别是冀州、幽州、並州和营州。</p><p class="ql-block"> 史记记载,东汉大儒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也。”</p><p class="ql-block"> 而按照此十二州的划分,北镇(广宁)的位置就被划归为幽州,而北镇又是幽州上的重镇,故又称为“幽州重镇”。</p><p class="ql-block"> 严彊并非严疆,彊读作qiang,同“强”、通“疆”</p><p class="ql-block"> 北镇城内的鼓楼,始建于公元947年,辽世宗耶律阮葬其父耶律倍于显陵,因陵设显州、因州而建城,鼓楼即为当时显州的南城门。明嘉靖42年(1563年)古城向南扩建,南城门被改建为如今的鼓楼。总兵李成梁、马永曾先后将其做过点将台。民国18年(1929年),在南北两面新镶嵌“幽州重镇”、“冀北严彊”八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但“冀北严彊”的彊,发音同“强”,并非边疆的疆音。“疆”的弓字旁下面有个土,而这个是没有的。光武帝刘秀的长子、后被废的太子,就叫刘彊,读作刘强。彊字本意多于疆字,还有强大、强壮的意思。但有些书法家似乎喜欢互换使用。</p><p class="ql-block"> 所谓“冀北严彊”,就是“冀州北部严密坚固、威武雄壮的长城边墙、要塞”,昭示着它在明代辽东卫边墙防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p><p class="ql-block"> 天据说,城内鼓楼北面的“冀北严彊”等几个字是北镇本土书法家、万寿延的墨宝,万寿延为清末民初时期的书法家、字益三,生于清末,卒于五十年代初,广宁城内文家胡同人,法政大学毕业。其一生未任、工书法,字体雄深志气充沛。其他不详。</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北镇被称为“冀北严彊、幽州重镇”说法的由来。简而言之,就是因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才有了这个称呼。然时过境迁,如今,随着战略地位的丧失,北镇也就只剩下这些灿烂无比的“空头”名声了,实在令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  崇兴寺双塔:辽代建筑,一寺双塔,独特的建筑布局设置,全国也不多见,非常的漂亮,每一层都有不同的雕刻,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镇庙,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城西2千米的山岗上,是医巫闾山的山神庙,也是全国五大镇山中保存最完整的镇山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初称“医巫闾山神祠”,金大定四年(1164年)重修后改称“广宁神祠”,元大德二年加封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将神祠扩建后改称“广宁王神祠”,元末被毁。明洪武三年在原址重建,改称“北镇庙”。</p><p class="ql-block"> 北镇庙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09米。在其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石牌坊、山门、神马殿、钟鼓楼、御香殿、大殿、更衣殿、内香殿、寝宫等。庙内保存有元明清碑刻56通,庙东有乾隆年间所建的“广宁行宫”遗址。</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13日,北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今简称闾山,地处今辽宁省境内。</p><p class="ql-block"> 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山,即祭祖之地,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按:《周礼·职方》称:“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在《山海经》的记载中,与长白山一样为东夷、肃慎之国的所在地。曰:“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医巫闾山出“珣玗琪”玉,即红玉,实为红玛瑙,《说文·玉部》解释称:“医无闾之珣玗琪,《周书》所谓夷玉也。” 段玉裁注:“珣玗琪合三字为玉名……盖医无闾 、珣玗琪皆东夷语。”查《汉典》“医巫闾”上古音“医”拟音qi:s或qis,“巫”拟音ma,“闾”拟音ra合称“qis-maral”。按古阿尔泰语,即蒙古语-通古斯母语解读,qis意为“红彤彤的、通红的、艳红的”即玛瑙的红颜色,maral意为“母鹿”,因此,“医巫闾”意为“血红色的母鹿”,即“红鹿山”。应该说,这个命名符合东夷、肃慎人崇拜鹿的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珣玗琪”真正的产地就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山海经》载黄帝的孙子颛顼葬于“附禺之山”,可能就是医巫闾山。颛顼的“颛”本义为“圆头胖脑”,而“顼”字从“玉”从“页”,“玉”指“玉胜”,即玉制的发饰品,“页”指人头,合起来表示“头戴玉饰的胖子”。而mara,也有“胖、肥胖、富态”的含义,因此,颛顼是对“qis-mara[l]-医巫闾”的意译,即“头戴玉饰的富态者”。医巫闾山,即颛顼之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