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运动最初是为了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并推动农村发展,后来在“文革”期间演变为大规模政治运动。其起源既有国内经济和社会因素,也受到国际形势和苏联模式的影响。该运动持续20多年,涉及约1700万至2000万知青,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首次正式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概念,标志着该运动的政策开端。 </p><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标志着上山下乡运动进入高潮。</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因“文革”导致六届初高中学生(“老三届”)积压,政府大规模动员青年下乡,形成“一片红”局面。运动模式分为“农场(兵团、干校)”和“插队”两种,1968年后以插队为主。</p><p class="ql-block"> 中苏关系恶化后,毛主席提出“备战备荒”,知青下乡也被赋予战略意义,部分青年加入生产建设兵团,兼具生产和国防功能。</p><p class="ql-block"> 1978年后,国家调整政策,允许知青通过招工、考试等途径返城。1980年,国务院明确不再强制动员知青下乡,运动正式结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笔者家乡福建省东山岛在 1968 年后就已开始动员、组织大批城镇高、初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上山下乡,1969 年、1970 年也都有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行动。但从东山县自身建设知青点组织知青上山下乡的角度,始于 1974 年。</p><p class="ql-block"> 1974 年秋后,东山县开始在城垵、马銮、东沈、港西、梧龙、良种场等多地建知青点,组织新毕业生和社会青年前往这些知青点务农,不再到平和县插队落户。(展华摄/编)</p><p class="ql-block"> 小视频:1976年东山岛水产系统东沈知青点的知青们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