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东梁山上》的时空对话<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耀德 图文</div><br>在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一渠清水蜿蜒六十八载,将沉睡的东梁山唤醒成麦浪翻涌的沃野。漆寨芳的《东梁山上》以文学之笔剖开时光岩层,让1950年代的镐钎撞击声与当代的键盘敲击声产生奇妙的共振。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对水利工程的礼赞,不如说是在历史断层中打捞被遗忘的生命温度,当那些沾着泥浆的镐头重新在纸页间闪光时,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凝固的混凝土渠堤,更是流动的精神长河。<br><br>一、青铜器皿里的涛声<br><br>在作者记忆的博物馆里,东梁渠是具象化的时光容器。水磨坊里咣当的箩面声与渠道奔涌的涛声构成复调,运输牲畜在渠边咀嚼的剪影与渡槽施工的号子形成蒙太奇。这种声音的叠合构成了独特的叙事韵律——当柏家山村的野猪在枯蒿丛中惊惶逃窜时,200多公里外桑园子黄河吊桥的铆钉正发出同样的震颤。<br><br>作者多次行走在渠埂上的身影,构成了跨越时空的测量仪。他丈量着1956年木匠们讨论渡槽时的月光,比对2021年荒草丛中野猪的蹄印,发现精神的地标比混凝土更经得起风化。当他在黄河滩头捧起带着盐碱的水,掌纹里浮现的不仅是东梁渠渡槽施工图的纹路,更是整个时代的精神图谱。<br><br>这种时空折叠的叙事策略,在朱家坪模糊的水渠痕迹上达到高潮。作者像考古学家那样清扫着历史积尘,却让新生的渠水倒流回1950年代的黎明。那些被岁月侵蚀的木质渡槽,此刻正与兰州黄河吊桥的残墩进行着跨时空对话,共同诉说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建造史诗。<br><br>二、混凝土里的基因密码<br><br>东梁渠的渠床深处埋藏着特殊的遗传密码。当作者凝视大黑沟23米高的渡槽,看见的不是冰冷的混凝土,而是七十位木匠彻夜争论时迸溅的火星,是妇女们用纺车轴改装水平仪时缠绕的棉线。这些细节构成独特的建设语法,将"虹桥飞渡"的工程奇迹翻译成农民发明家们的手语。<br><br>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高山低头"口号,在文本深处发生着语义嬗变。当作者在县政府的档案室里翻动泛黄图纸,发现这个口号最初是老石匠刻在工具箱上的谚语,后来才演变为集体誓言。这种语言的变异过程,正是民间智慧对官方话语的创造性转化。<br><br>在人性光谱的呈现上,作者展现了比渡槽更精妙的结构设计。当集体主义洪流裹挟着个人命运,作者既描写了老支书在动员会上的喉结滚动,也记录了年轻寡妇在深夜磨镐头的剪影。这些暗处的光斑,让精神的丰碑呈现出大理石般的纹理。<br><br>三、悬而未决的进行时态<br><br>作品结尾处那个未完成的句号,在当代语境中获得了新生。当乡村振兴的推土机驶过东梁山,作者刻意保留的渠道裂痕成为时空接口,让5G基站与木质水车在同一个取景框里构成超现实图景。这种故意保留的历史褶皱,构成了文明迭代的显影液。<br><br>在精神传承的维度上,作者设置了意味深长的互文。当年轻文友在渠边直播时,老灌区管理员布满老茧的手正调试着智能灌溉系统。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握手,比任何宣言都更有力地证明:东梁渠精神从未凝固,它始终保持着液态的流动性。<br><br>小说最终留下的不是答案而是邀请函。当我们在数字时代重审这场引水传奇,会发现每个时代都在用自己的语法重写这个故事。那些在渠埂上生长的野燕麦,此刻正将混凝土裂缝转化为新的生长通道,就像文学创作永远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间寻找第三条道路。<br><br>合上书页时,东梁渠的涛声仍在耳畔萦绕。这渠水穿越了七十载春秋,却始终保持着液态的鲜活。当我们在元宇宙时代回望这个水利奇迹,突然领悟到最伟大的工程不是改变了地貌,而是重塑了人类与自然对话的语法。漆寨芳用文学的洛阳铲挖掘出的,不仅是凝固的工程遗迹,更是永远流动的精神基因——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现代化从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让古老基因在新的染色体上获得表达。<br>2025.05.26 <p class="ql-block">作家漆寨芳</p> <p class="ql-block">水磨</p> <p class="ql-block">当年修渠老档案</p> <p class="ql-block">农业农村农民</p> <p class="ql-block">老渠记忆</p> <p class="ql-block">东梁山上老树多</p> <p class="ql-block">东粱灌区</p> <p class="ql-block">柏家山的渠水</p> <p class="ql-block">聂河之水东山流</p> <p class="ql-block">希望看到作品的亲朋好友,请与漆寨芳先生联系。电话139 1963 7144微信同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