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此时的美篇

天涯共此时

<p class="ql-block">继荣随笔之二六八 家的变迁(1)</p><p class="ql-block"> 无论你在何处,家永远是最向往的地方,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在人生的长河中,无论风浪多大,有家在就会有一切,家不仅是身体的栖息地,更是心灵的归宿,情感的寄托,是温馨的港湾。</p><p class="ql-block"> 结婚成家,更少不了要有个自己的家自己的窝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我们住厂区工房的居民来说,居住的房子大多都可以说是“蜗居”。家里有孩子要成家了,一时半会儿的与父母、弟妹们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也大有人在,要是结婚时就有一间公家分配的独立婚房,那一定是一件很让人羡慕很幸福的事了。小年轻结婚时,哪怕有个半间的劈户蜗居,也是很幸福的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单位是个大型国企,那时年轻人结婚成家基本都可以很快分得一个可以安家的婚房。可从七八十年代开始,那几年正好是“光荣妈妈”时期产的孩子特别多,成群的适龄青年都到了结婚年龄。因为结婚青年特别多,单位一时半会儿也来不及造房子或腾房子出来,就造成了捉襟见肘的局面,分房子也就需要先来后到的排队等待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许多下乡后回城顶替了父母工作的孩子,也都已经到了结婚年龄,可他们在单位里只是个“大龄新职工”。没有工龄和贡献的优势,谁会优先考虑到你?哪个领导不先考虑自己的老员工呢?大龄的新工人想要婚房就更困难了,只能外借附近农村的私房解决“鸳鸯屋”了。运气好的顶替了父母的工作“顺便”把父母的工房也接替了。婚房的事也就不用愁,一并解决了。从小跟着父母住到大的房子,就成了自己的婚房。还有的只能先与父母、弟妹挤住在一个屋里,慢慢排队等待单位分房。家,成了一个奢侈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我是幸运的,顶替了老父的工作也继承了“家”。那房子虽然面积还不到30平方米,一个24平方的房间,再加五平方左右一个厨房,就是全部。那可是那个时候一家五六口人居住的“标配”面积了。这个家是从小一直住到结婚的屋,这里有说不完的幸福,说不完的亲情,说不完的故事。现在,马上就要成了我的新房。</p><p class="ql-block"> 结婚前,欢天喜地的把旧房子用石灰水刷了两遍,泛黄的墙面就变的白亮了起来,那平房的尖顶由于多年的烟熏和屋面板干裂起缝,大风时还时常会有石灰尘埃落下,那么多年没有修缮过,发黄的近乎成黑了,刷石灰水上去根本不起作用。想了个办法,买来了做蛇皮袋的布,做了个大平顶,用铁丝穿在布的接缝中间,纵横绷紧固定在四周墙体的木“人字架”上,再用铁丝把中间一处处的拉在房顶大梁上做平整,一下就使屋子焕然一新了,在平顶中间挂上个漂亮的吊灯,房屋的样貌档次马上就上去了,别有风格,还惹来了好些人的“观摩”。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用厂里买的旧木头打了套“捷克式家具”,经过精心的打磨油漆,铮亮铮亮。把邻居同龄的小伙伴们给羡慕的“垂涎欲滴”。虽然人辛苦点,为了美观和品质,又随心又省钱,只有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了。旧貌换新颜,老旧房屋成新房了,可以安居乐业,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住在老旧平方里的人们有聪明的人在自家厨房的后墙边搭建起了“临时”简易棚子,有手艺好的还建起了小屋,见没人干涉,后来竟如雨后春笋般的到处有人在住房后加建简易棚子,把蜂窝炉子和蜂窝煤从厨房里移到了搭建的棚子里,减轻了许多炉子里出来的尘埃和煤气味,烧菜的油烟也不会到房间里去到处弥漫了。发现了它的好处后,有的干脆把整个厨房全放到自建的棚子里去了,简易棚子也造的像模像样讲究起来,为了造简易房,有的人家到处去“捡”建筑材料,看到哪里有拆房子了就去“捡”料、挖砖,简易房的面积一下子扩大了许多,有的人家干脆把原本的整个厨房都般简易房里去了。把原来的灶屋做成了客厅、餐厅,甚至做成孩子的卧室。一室一厨户扩展变成了二室一厨户了。</p><p class="ql-block"> 我不是聪明的人,但还算是个勤快的人,创造发明的事做不来,学着别人的事也还是可以凑合着来的。于是也手痒痒的在灶屋后墙搭建了个四五平方米的简易棚,把蜂窝炉、蜂窝煤等厨房用具放在了里面,屋子里卫生了,空气也清新了,再不用怕炉子里出来的煤气味和烧菜时到处弥漫的油烟了。住了快三十年的老屋白手起家自己就给扩建了几个平方,还蛮有成就感的。勤能补拙,踏踏实实过日子,勤勤恳恳经营家,幸福的日子甜蜜蜜,小富即安。</p><p class="ql-block"> 2025-6-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