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山河记:姨父王其梅的抗战岁月

及全书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我出生时,父亲已牺牲在解放战场上。少年时代,我的姨父——开国少将王其梅给了我父亲般的教育和熏陶。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日子里,我脑海中很自然地浮现起小时候他给我讲的抗战故事。</p><p class="ql-block"> 1936年冬,姨父获组织营救出狱后,被派往河南西华。那时的西华,是白色恐怖包围中的红色孤岛。他组织地下党在"三岗"地区播撒革命火种。“七七事变”后,抗战的形势风高浪急,姨父的父母担心儿子的安全,从湖南老家千里迢迢寻来劝他回家乡继承家业,姨父却坚定地对父母说:“全国正掀起抗日救亡运动,这里的学生需要我,抗日更需要我。我若走了,不是离前线更远了吗?"父母见其态度坚决,只好遗憾地打道回府了。不曾想,这竟是他们父子见的最后一面。</p><p class="ql-block"> 1937年姨父任西华县委书记,以普理学校校长身份掩护,开办抗战训练班。1938年5月,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成立,姨父任政治部主任。至此,完成了将地方民团改造为西华抗日自卫军的任务。7月的河堤岭伏击战,他和参谋长沈东平率部与日军殊死作战,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撤退时沈东平同志中弹牺牲。</p><p class="ql-block"> 杜岗会师的1938年10月,是姨父最忙碌的日子。其时,彭雪峰率新四军游击队赴西华准备东渡黄河,姨父与楚博县长一道既要协调新四军游击支队的整编,又要安排西华军民支援物资。最终动员群众为游击队筹集捐送粮食3万多斤,现金2万大洋,棉军衣、军鞋一批,为游击队东渡提供了宝贵的帮助。彭雪枫司令员在豫东特委扩大会议上表扬他:"王其梅同志把西华变成了'小苏区',让我们东征部队有了稳固的后方。"</p><p class="ql-block"> 据姨父讲,“皖南事变”后,斗争的形势更加艰苦复杂了。1941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水东地区划归冀鲁豫区领导。姨父从冀鲁豫回到水东后,任水东特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其间与新任独立团团长林耀斌率部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队伍由当初的200余人,壮大到2000余人;活动区域也由当初的睢杞太三县边境的几个小村庄,扩展到杞北、杞南和杞、通、许地区并连成一片,打通了与冀鲁豫边区的交通线,对日军控制的中原重镇开封构成了直接威胁。</p><p class="ql-block"> 聚台岗是我党我军唯一同时拥有新四军和八路军番号的抗日根据地。1942年9月在日伪军对水东抗日根据地多次“扫荡”的同时,国民党也组织数千人对水东党政机关偷袭。姨父被迫率部撤出聚台岗,转移到杞县北部。此后,国民党军更多次疯狂袭击水东抗日武装。于是,水东独立团调整部署,实施反攻,于10月夺回被顽军占领的全部地区,使根据地发展到4800多平方公里。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面临着干部短缺的问题。于是,姨父开办了水东“抗日中学”,任校长并亲自授课,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有的还被送到延安抗大学习,为根据地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1943年,姨父赴延安党校学习,次年重返前线任豫西军分区副政委,直到抗战胜利。</p><p class="ql-block">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看着黄浦江两岸盛世繁华的景象,不禁让人心潮激荡,感慨万千。那些在血火淬炼的岁月,那些用生命守护的山河,早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我们在尽享发展红利,沐浴和平阳光的时候,切不可认为这一切都是稀松平常、理所当然的。抗战胜利,是以伤亡3500万同胞为代价的!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是无数仁人志士流血牺牲换来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多变的斗争形势,我们唯有不忘初心使命,听党话跟党走,不断精进自强,勇敢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方能告慰革命先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讲述人:孙超,长宁区军休干部,1968年入伍,曾于1979年2月、1985年1月两次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立个人三等功一次。</span>整理:黄及全)</p> <p class="ql-block">开国少将王其梅</p> <p class="ql-block">私立西华县普理学校教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王其梅与夫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王其梅组织抗战指挥所旧址</p> <p class="ql-block">西华抗战纪念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