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回来话欧洲之四-欧洲街头的乞讨者

曹雪芹

<p class="ql-block">  欧洲回来我感觉有许多话要讲,前些日子踏上欧洲之旅,漫步于巴黎香榭丽舍大道、法兰克福金融区、威尼斯水巷、佛罗伦萨艺术殿堂以及米兰时尚之都,本以为映入眼帘的会是一派发达繁荣的景象。然而,街头巷尾那一个个蜷缩的身影、和衣而睡的无家可归者,以及教堂前、广场上拉着手风琴、小提琴乞唱的人群,却构成了与想象中截然不同的画面。在米兰歌剧院广场,我出以好奇对着拉手风琴的乞讨者拍摄照片视频,当拍摄完这位边拉琴边唱的艺人准备离开时,他追着索要费用的场景,更是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何在高度发达的西欧国家,会存在如此多的无家可归者和乞丐?这一现象与中国的民生保障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折射出两种不同社会治理模式下的生存图景。</p><p class="ql-block"> 我在想西欧国家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经济体,长期以来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光鲜的外表下,隐藏着难以忽视的社会问题?说到底还是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阶层固化严重,底层民众向上流动的通道愈发狭窄。许多人由于失业、疾病、家庭变故等原因,失去了经济来源,却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最终只能流落街头,沦为无家可归者。此外,一些西欧国家的福利制度虽然看似完善,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福利政策往往存在着官僚化、效率低下等弊端,部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同时,过高的福利成本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使得福利制度难以为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和无家可归问题。</p><p class="ql-block"> 反观中国,党和政府始终将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社会保障方面,中国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低保制度,为困难群众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无论是城市中的下岗失业人员,还是农村的贫困家庭,只要符合条件,都能享受到相应的低保待遇。这一制度如同一张坚实的安全网,兜住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不至于陷入绝境。在扶贫工作上,中国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让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 欧洲街头的无家可归者和乞丐,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外在体现;而中国在民生保障和扶贫工作上的卓越成就,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写照。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民生图景。中国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才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为世界提供更多解决民生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p> <p class="ql-block">在佛罗伦萨大教堂广场前这位拉手风琴的乞讨者在自拉自唱,我出以好奇对准他拍摄照片视频,然而当我离开时他向和奔来并大声呐喊,我明白其意,给了他一欧元,他似乎不满意,直到我再给他一欧元时嘴里骂骂咧咧走了,实际上他对二欧元不满意希望得到更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