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长篇纪实:金河遗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一章主要介绍的是老成都金河街(今金河路)金河北岸街道的情况,下面再说金河南岸的金河街布局。</p><p class="ql-block"><b>第一节 金河街南侧街道布局</b></p><p class="ql-block">金河街南侧东头这一段街道,即从金河街东口至长顺上街西口这一段街道,按它与金河所处位置应该归属于金河北岸,但从它所处街道位置来说又直属于金河街的南边街道。这一段文字有点拗口请读者对照图五理解。</p><p class="ql-block">金河街南边东头临小南街北口拐角空地上有一3米高的字库塔,塔后街道上第一家是一间铁匠铺,紧隔壁是一家炒货铺。这两间房屋背后与金河北岸之间有一处长方形空地,有人在这里沿着河岸搭建有一间简陋的茅屋,开设有一名曰“甲花”的茶社。茶社入口柴门开在小南街通顺桥的桥西河边(如图一)。</p><p class="ql-block">位于东侧第二家的杂货铺门坊上钉有一个民国政府颁发的印有红色楷体“抗战家属”字样的长方形小木牌子,以表彰其儿子参加抗战卫国有功,恳请地方保甲、街坊邻居予以照顾为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一</p> <p class="ql-block">然而,这片繁华之中,也夹杂着些许不尽如人意之处:字库塔的氤氲烟火、铁匠铺的缭绕烟气,与杂货铺炒制花生、胡豆的烟雾交织在一起,共同侵蚀着街口的空气,行人与周围的住家户都是有苦难言。</p><p class="ql-block">在这片土地上,还有一些年迈的老妪与视力不佳的老者,他们背负着竹篓,手持火钳,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间,四处搜寻着废字纸,废报纸。尽管那时的废纸并无多少经济价值,但他们深信字库塔上横额所刻的惜字警句,如“惜字得福”“惜字如金”“敬天惜字”等,更有一副对联写道:“石藏珍宝墨,笔立起文峰。”这足以彰显古代人们对字墨的尊崇。即便拾取废字纸无法换取金钱,他们也乐此不疲,终日游走于街巷之间,只为求得一份内心的安宁,为子孙后代积德行善,修得一份来世的福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二</p> <p class="ql-block">将军衙门的前方为一片异形广场,其正南端矗立着一堵雄伟的照壁,这是过去衙门的正规建制。衙门西侧,与黄埔中学比肩而立。中学西侧的高墙沿着长顺上街张开,为这片区域增添了几分书香与古韵。</p><p class="ql-block">从金河街的东口西行,你会发现这段街道并未如其他路段那般金河为穿街中心而过,它更像是一条普通的街道。金河在这里选择了一条更为隐秘的路径,它从金河街南侧的房屋后墙与广袤的菜地之间悄然流过,入少城公园(今日的人民公园)并绕公园整个北界进半边桥流出。而金河街这一段的南侧,与金河北岸之间,由房屋开发商整齐地修建了一排二层楼的住宅与商铺,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如今这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著名的“努力餐”餐厅从祠堂街迁至这里定居。其房屋修建与原来在三桥南街和祠堂街“努力餐”的外观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风格。</p><p class="ql-block">沿着这段街道向西行进,你会发现几家由政府统一规划的二层商住楼,它们不仅承载着商业的繁荣,也寄托了普通居民家的温馨。其中,一家名为“宇松裁缝铺”的店铺尤为引人注目,它专注于打造各式高档男女服饰,其主人罗宇松(罗师傅)的手艺在成都新西门金河街一带颇有名气。值得一提的是,罗师傅手中的几部缝纫机,正是源自提督中街胜利机器行之手,这份渊源让本街新30号主人与罗师傅两家建立了深厚友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三</p> <p class="ql-block">在这一排房屋的中央,有一个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水巷子”或“井巷子”的狭窄过道,它曾是居民们前往河边取水的必经之路。由于后来金河水质不宜饮用了,政府特地在过道尽头,金河之畔凿了一口公用水井,以满足周边居民的饮水需求。新政实施后,政府曾组织“自新人员”对水井进行清理,意外地从井中捞出了一批包括手枪、弹夹、手榴弹等在内的武器,为这段历史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p><p class="ql-block">这一排房屋大约有七八间之多,其中最西端是一家售卖纸烟、旱烟与草纸信笺的店铺。它的西墙外,与长顺上街西口,即黄埔中学对面的一株古老的大麻柳树之间,是一片开阔的河边空地。新政后,这片空地上团市委办公大楼在此拔地而起。然而,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这里曾是“夫妻肺片”的发源地。一对勤劳的夫妇,推着一辆全木制的摊贩车,在这里售卖着他们精心制作的凉拌麻辣肺片。每当家中饭菜不合口味或是临时有客来访,新30号的钟家奶奶总会吩咐佣人:“去口子上端一碗夫妻肺片回来!”这份美味,早已成为了金河边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当本文在《行脚成都》上发表后,网友@华才留言指出,这对夫妇正是后来在顺城街开设夫妻肺片店的郭朝华夫妇。这无疑为“夫妻肺片”这一享誉全国,乃至于世界的小吃增添了新的历史篇章:它的起源,正是在金河街(长顺上街西口对面)的那株麻柳树下,一段关于美食与传承的故事在这里发掘出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四</p> <p class="ql-block"><b>第二节:城市中罕见的广阔菜园</b></p><p class="ql-block">自小南街北端通顺桥畔的甲花茶社向西延伸,直至横小南街(历史上称为横通顺街)北端节旅桥边,沿金河南岸延展的地段,历史上曾是一片广阔约二三十亩,专门种植应季蔬菜的园地,现今,该区域的部分地块已被从祠堂街搬迁过来的“努力餐”餐馆、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及尊城国际社区等机构所占据,(如图五中绿色区域所示)。若以现代商贸视角审视,这片园地无疑是金河街、小南街、方池街、蜀华街、长顺街、东胜街、宽窄巷子等周边居民的重要蔬菜供应源。</p><p class="ql-block"><b>第三节:金河街节旅桥段概况</b></p><p class="ql-block">在金河街南岸,即横小南街北端西侧的节旅桥附近,矗立着两座规模宏大、构造精良的川派旧氏公馆。其中,第一座公馆在新政实施后被划拨给成都药材公司使用。至于第二座公馆,其主人行事极为低调,鲜有人见其出入,关于其主人的身份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据说国民党要员张群来成都常常在此公馆下榻。</p><p class="ql-block">此外,在两座公馆之后,还坐落着两座构造相对简陋的院落,这些院落中建有新式楼房。此外,该区域还坐落着两座建筑质量平平、附带楼房的院落。新政后受经济下行影响,这两家的主人均在院落临街围墙内侧搭建起简易牛棚,以奶牛养殖及牛奶销售为生。</p><p class="ql-block">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西侧院落靠近包家巷延綫的那家牛奶场老板姓唐,其子与二嫂家老三为小学同窗。唐老板在祠堂街口寿山堂中药房与图章雕刻铺之间租下一间铺面,开设了一家牛奶西点店,主营自家生产的牛奶及各式点心。该店以热鲜牛奶零售为主,辅以面包、蛋糕、桃酥、饼干等小食。牛奶零售价格为半磅五分钱,包月服务则每月收费一元三角。</p><p class="ql-block">另,包家巷延綫至金河街,昔日此处金河上曾有一座连接金河南北两岸的石板桥(亦称红板桥)。然而,在三四十年代的一场大洪水中,该桥被洪水冲毁,仅余两岸桥墩。自断桥处至金花桥桥头,金河南岸的街道长度约为80米,相较于北岸对面街道,显得更为狭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五</p> <p class="ql-block"><b>第四节:包家巷延綫至金花桥茶铺段</b></p><p class="ql-block">过了包家巷延綫路口,矗立着一座占地面积宽广但建筑规格相对较低的大杂院。该院子的后墙紧挨着蜀华后街2号至16号的后墙区域。院子院墙西侧沿街又分布着若干规格极低的草屋住宅、商铺及一间茶铺,其间穿插着一段半封闭的小巷,内部搭建有简易居所供几户人家居住。商铺群落中,包含了一家以制作油炸窝子油糕和豌豆糕为特色的小吃店,以及一家规模较大的酱园铺。</p><p class="ql-block">紧邻酱园铺与西校场东墙之间,直至金花桥南口的地段上,搭建有一处被当地居民广泛认知为“金花桥茶铺”的简易棚式茶社。此茶铺与文前介绍过的位于金河街东口的“甲花茶铺”遥相呼应,形成了金河街东西两端的互补布局,恰似两位立于街巷两端的门童,服务于金河街上不同年龄层的居民。茶铺门前长期悬挂着一面虽已褪色但仍清晰可辨的“茶”字商幡。茶铺前及侧面的空地上,种植着几株大柳树与芭蕉树,夏日里,蝉鸣声此起彼伏,为茶客们提供了天然的遮阳纳凉之地。人们常在此树荫下休憩、闲聊、遛鸟,享受品茶谈天的乐趣。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该茶铺常年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尤其在花会期间,更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凡。茶铺内,既有加班茶饮者,也有歇脚小憩者,更有慕名而来观赏摩登儿(指打扮入时漂亮的女人)、聆听评书,也有专门来听俗称“巴片儿”或“听战(站)国”的听众。</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茶铺附近的河面上斜跨着一根直径约80厘米的铸铁输水管,该管道隶属于老成都利民自来水公司,负责向市区输送水源。令人哑然失笑的是,部分年轻人偏好于挑战自我,选择在这条输水管上尝试平衡行走,而非使用近在咫尺的金花桥。偶尔,一些平衡感欠佳的年轻人会因失足而从水管上跌落于河中,其尴尬姿态引得路人与茶铺内的茶客们纷纷侧目,甚至爆发出一阵阵笑声与惊呼。有时,茶铺内的茶客们在享受茶水的同时,也会饶有兴趣地观察这些年轻人的“表演”,并在关键时刻高声提醒,试图加剧他们的紧张情绪。这些善意的“干扰”往往使得正在水管上行走的年轻人更加心神不宁,脚步踉跄,身体摇晃不定。 不出所料,伴随着一声“硿潨”的巨响,挑战者不幸失足坠入河中,此情此景引得旁观的茶客们纷纷发出阵阵嘲讽式地手、脚掌齐舞之的放声大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请继续阅读:</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vuwrgt" target="_blank">《金河遗梦》 第三章新30号公馆平面布局图</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90g88yg?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6507779" target="_blank">《金河遗梦》总目录</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