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外郭十记之一·高桥&高桥门

春色如许

<p class="ql-block">书常读常新,路也一样常走常新。20250602又一次行走在2009年修建的现代混凝土桥---高桥之上,读着桥碑,时间一下子切换到两千年前,那是东汉时期,这里发生过皋伯通识人的故事;继而时间在刀光剑影中穿梭,来到金戈铁马的南朝;再一路跳转奔向大明王朝一重又一重、恨不能八重的京城防御工事高桥门下。</p> <p class="ql-block">桥碑文:高桥,横跨于江宁区东山街道与泰准区光华路街道交界的运粮河上。明洪武十九年(1386)建,为单孔青石桥。1958年改建。《南史》称“陈高祖追侯安都,安都率马步拒之于高桥”,即为此桥。宋《景定建康志》载:以汉皋伯通所居,因名其桥为皋。后人转皋为高。" 亦名东观盛桥。民间又称剩石桥。明南京外郭城墙十八座城门之一的高桥门即以此得名。</p><p class="ql-block">2023年入选南京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桥碑文字令我关注到以下五位历史人物以及他们与地名文化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一、皋伯通</p> <p class="ql-block">皋伯通 (生卒年不详 ),东汉吴人,为郡大家。《后汉书》有记:梁鸿与妻孟光舍伯通家,为人赁舂。见光每举案齐眉而伯通异之,待以宾礼。鸿卒,伯通葬之于<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吴要离</span>冢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333333">此地名与人物的关系,系桥碑中所书</font><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宋《景定建康志》载:以汉皋伯通所居,因名其桥为皋。后人转皋为高。"】</span></p> <p class="ql-block">梁鸿孟光故事略,讲一下“吴要离”。</p> 二、吴要离 <p class="ql-block">要离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年代的人物,所以称为吴要离。</p><p class="ql-block">要离[yāo lí](?—前513年),其父为职业刺客,要离为屠夫,由于成功刺杀庆忌,成为为春秋时期著名刺客。要离身材瘦小,仅五尺余,且形容丑陋,然有万人之勇,是当时有名的击剑能手。</p> 三、吴公子庆忌 <p class="ql-block">《吴越春秋》曰:吴公子庆忌,吴王僚子也。勇捷,为人所闻,筋力果劲,万人之敌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13年,庆忌被公子光(吴王阖闾)的刺客要离刺杀。但庆忌临死前却认为要离是一个真正的勇士,而命左右放了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庆忌</span>(?—前513年)。</p> <p class="ql-block">百度娘子讲了这么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515年,阖闾杀了吴王僚,夺得王位。他十分惧怕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为父报仇。</p><p class="ql-block">大臣伍子胥向阖闾推荐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勇士,名叫要离。阖闾见要离矮小瘦弱,说道:“庆忌人高马大,勇力过人,如何杀得了他?”要离说:“刺杀庆忌,要靠智不靠力。只要能接近他,事情就好办。”阖闾说:“庆忌对吴国防范最严,怎么能够接近他呢?”要离说:“只要大王砍断我的右臂,杀掉我的妻子,我就能取信于庆忌。” 阖闾不肯答应。要离说:“为国亡家,为主残身,我心甘情愿。”</p><p class="ql-block">阖闾果真按要离所说做了之后,要离跑到庆忌避难的卫国,求见庆忌,要求庆忌为他报断臂杀妻之仇,庆忌接纳了他。要离劝说庆忌伐吴,庆忌乘船向吴国进发,要离乘庆忌没有防备,从背后用矛猛力刺去,刺穿了庆忌胸膛。庆忌的卫士要捉杀要离,庆忌说:“敢杀我的也是个勇士,再杀了他就是死了两个勇士了!”庆忌因失血过多而死。</p> <p class="ql-block">要离从此不能自容于世,回吴国复命后,自刎而亡。阖闾根据要离生前的遗愿,令伍子胥将其葬于鸿山的专诸墓旁。</p> <p class="ql-block">专诸(?~公元前515年),春秋时吴国棠邑人(今南京市六合区西北),杀死吴王僚(庆忌的父亲)的刺客。死后葬于鸿山。</p> <p class="ql-block">今无锡市有“鸿山三墓”,即专诸、要离、梁鸿三人之墓,</p> <p class="ql-block">四、南陈侯安都</p> <p class="ql-block">侯安都(520年-563年),南朝陈始兴曲江(今属广东)人。侯安都工隶书,能弹琴,五言诗写得优美;又擅长骑射,为乡里豪强。侯景之乱时,侯安都跟随陈霸先(陈高祖)入援京师,战功卓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桥碑中所言</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南史》称“陈高祖追侯安都,安都率马步拒之于高桥”,即为此桥。】</span></p> <p class="ql-block">南梁经历侯景之乱后被南陈取代。侯安都作为战将、谋略家辅佐陈霸先建立陈朝。</p> (小水关) <p class="ql-block">五、南梁庾信</p> <p class="ql-block">桥碑中没有提及庾信与高桥的关系,而庾信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哀江南赋》中写有“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赋里说的高桥有人认为就是现今高桥。</span></p><p class="ql-block">庾信(513~581),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他在侯景之乱中逃往江陵,投靠梁元帝,并在此期间创作了《哀江南赋》。描述了他在高桥的流离生活。庾信的赋不仅记述了他个人的流离失所,也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p> <p class="ql-block">(平面镜图)</p> <p class="ql-block">六、个人之见</p> <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的南京,水网纵横,吴郡富户皋伯通家族居于南京城东,建有皋桥(高桥)是有可能的。六朝时期,南京为都城,高桥是京城的防卫线,"安都率马步拒之于高桥”也是可信的。作为现代人对历史传说,我的态度是且看且听且随风。</p> <p class="ql-block">(网图)</p> <p class="ql-block">七、高桥门的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明朝的南京作为大一统的京师所在地,高桥地带是南京东南之军事要冲,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建外郭城,在高桥西开设高桥门。清末至民国时期,高桥门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地名沿用。</p><p class="ql-block">高桥门位置大致位于今双麒路与梅家廊路、高上路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清末至民国,高桥门仍是南京东南之军事要冲,1911年12月江浙联军在此与清军激战。1937年12月9日,日军第九师团第十八旅团36联队就是从此突破国军张灵甫团进入七桥瓮再而攻击光华门。</p> <p class="ql-block">高桥南侧西岸有一座碉堡,是抗日战争期间南京保卫战中,守卫高桥门至河定桥防线的重要阵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有资料说:高桥门外建有高桥,门因桥而得名。桥原为单孔(或三孔)青石桥,当地人称“剩石桥”,因为桥是明代工部,用造七桥瓮剩下的石料建造</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span></p> <p class="ql-block">又说:<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七桥瓮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因靠近南京外城的上坊门,称上坊桥。清代,因桥孔俗称为“桥瓮”,桥有七孔,改称七桥瓮。</span></p> <p class="ql-block">那么始建于1386年的明代高桥在外郭高桥门(1390年)建成后的50年,用七桥瓮剩下的石料又重新修建过。</p><p class="ql-block">是这样的吗?</p> <p class="ql-block">八、访古的当下意义</p> <p class="ql-block">历史有故事,是不是今人所说所写的故事,我辈无力较真,不必较真。访古是为珍惜当下,且看原先杂树丛生高桥门遗址,如今芳草萋萋,绿荫之中新建了透水混凝土健身步道,一方面满足海绵城市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场所。此外运粮河秦淮段东起石杨路桥,西至外秦淮河入河口,全长约4.2公里的河道经过清淤疏浚,不断完善沿线绿化景观,并全面融入运粮河历史文化元素,让市民在享受幸福河湖的同时,感受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平面镜图)</p> <p class="ql-block">九、结语</p> <p class="ql-block">此行源于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组织的“行走明外郭活动”,目的是让城墙志愿者们对于明代南京第四重城垣外郭的走向、城门遗址和城墙遗迹有感性认识。活动分10次进行,本次是第一次:高桥门段。讲解及线路设计:周英年老师。</p> <p class="ql-block">此文源于周老师说相传高桥与皋伯通、庾信有关。便网罗文字,摘编于此,是为【明外郭十记之高桥门记】。</p><p class="ql-block">以上网罗文字,如有差错,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p> <p class="ql-block">地名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是城市发展的文化脉络。一座现代混凝土“高桥”,一个有名无实的“高桥门”,能够让人穿越两千年,看见刀光剑影、仁人志士,听见词曲歌赋,战马嘶鸣。可见地名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当得到足够重视和保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