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惠梅解道德经探文明永续

无为而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八篇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在“圣贤教育培养高才读书会群”这片知识的天地里,国学大师单惠梅宛如一颗内敛却璀璨的明珠,静静散发着独特光芒。自加入群聊的漫长岁月中,她始终保持着低调的姿态,既不参与群里热闹的红包抢夺,也鲜少在聊天中侃侃而谈。然而,正是这份沉稳与内敛,让熟悉她的群成员们愈发明白,她是一位腹笥渊博、深藏若虚的非凡之才。大家始终以十二分的敬意对待她,小心翼翼地呵护这份难得的缘分,将她视作群内不可替代的珍宝,满心期待她能为大家带来更多智慧启迪。</p> <p class="ql-block">今年,单惠梅大师主动在群内无偿开讲《道德经》,这一消息如同一缕春风,瞬间拂动了众人的心弦,让大家倍感欣喜。在当今这个知识与经济紧密挂钩的时代,聆听一堂普通的大学课程往往都需要付出费用,而单大师却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愿意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更令人感动的是,现在学生家长每日诵读的《大学》《中庸》学习资料,也均由单大师免费赠送。这般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润泽了渴求知识的心灵,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文化传承的真谛,着实令人肃然起敬,堪称功德无量。</p> <p class="ql-block">在单大师的课堂上,《道德经》第十一章的智慧缓缓铺陈开来,仿佛一幅承载着千年哲思的绚丽画卷。老子以“三十辐共一毂”“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这三个贴近生活的意象,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深邃哲理。单大师着重强调,这绝非仅仅是对器物功能的简单剖析,而是一把能够打开理解宇宙规律、生命本质与文明演进之门的珍贵密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国学大师单惠梅</span></p> <p class="ql-block">细细探究,车轮若无中空的车毂,即便辐条打造得再坚固耐用,也无法承载重量、实现前行;陶器若无内部的虚空,即便陶土质地再精美细腻,也无法容纳物品、发挥作用;房屋若无门窗与内部空间,即便砖石堆砌得再牢固坚实,也失去了供人居住的意义。这些具象的例子背后,深藏着宇宙万物运行的核心法则——“有”与“无”并非相互对立的存在,而是彼此依存、共生共荣。“有”为事物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像车的辐条、陶器的陶土、房屋的砖石,是我们肉眼可见、双手可触的实体;“无”则赋予了事物功能与价值,它虽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不可或缺的空间与意义所在。二者如同阴阳两极,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事物完整而丰富的形态 。这种辩证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不谋而合。单大师进一步阐释道,“有”是量变的不断积累,“无”则推动着质变的发生;“有”是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无”则是突破局限、实现超越的强大动力。就好比企业,厂房、设备等属于“有”,而品牌文化、创新理念等无形因素则是“无”,唯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形成强大的竞争力。</p> <p class="ql-block">回望历史长河,淝水之战便是“有无相生”这一智慧的生动写照。东晋时期,前秦苻坚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气势汹汹地进攻东晋,东晋军队在兵力上与前秦相比,处于绝对的劣势,这是“有”的巨大差距。然而,东晋并未因此而退缩,他们巧妙地利用前秦军队内部人心不稳、战线过长等弱点,以“无”的灵活战术,如派遣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喊“秦兵败矣”,瞬间扰乱敌军军心,再配合“有”的军事部署,如谢玄指挥的奇袭战术,最终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这场战役充分体现了“有”的基础作用与“无”的神奇转化力量,完美诠释了老子“有无相生”的深刻内涵,凸显了“有无”辩证关系对事物发展走向的关键影响。</p> <p class="ql-block">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对“有”的追逐已然近乎狂热。单大师曾痛心疾首地指出,在当下,金钱、权力、物质财富被不少人奉为人生追求的圭臬,而理想、道德、精神境界等“无”的层面,却常常被视作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东西而遭到忽视。这种认知上的严重偏差,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的滋生:有的人在对物质利益的追逐中,逐渐迷失自我,忽视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甚至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只为满足一己私欲;有的人深陷功利主义的泥潭,对他人与社会的需求漠不关心,只专注于自身利益的获取。</p> <p class="ql-block">历史早已向我们证明,精神文明的缺失终将对物质文明造成反噬。古罗马帝国曾经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称霸一时,风光无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道德沦丧、信仰崩塌,曾经的辉煌逐渐黯淡,最终走向了衰落。反观我们中华文明,历经无数风雨沧桑,却始终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这其中的关键,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仁义礼智信”等精神内核,并将其代代传承。这有力地印证了老子“无之以为用”的智慧——无形的精神力量,才是支撑文明持续发展、薪火相传的坚实根基,绝不容我们有丝毫忽视。</p> <p class="ql-block">单大师着重强调,若想实现人类和谐共生的“大同”理想,关键就在于实现“有”与“无”的平衡。在个人层面,我们需要以《大学》所倡导的“明明德”为指引,树立正确的“五官观”——人生观、文化观、历史观、民族观、家国天下观。这五种观念就如同五座明亮的灯塔,在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诱惑时,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引导我们坚守道德底线,以一身浩然正气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像战国时期的孟尝君,他广纳门客,不拘一格,这些门客来自五湖四海,身份各异,看似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有”的群体)。但在关键时刻,那些身怀特殊技能的鸡鸣狗盗之徒纷纷各显神通。当孟尝君被秦国囚禁,陷入绝境之时,会学鸡叫的门客骗开了城门,擅长偷盗的门客偷出狐白裘,帮助孟尝君顺利脱险。这个典故生动地展现了“有”(门客群体)与“无”(关键时刻发挥的无形作用)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门客,孟尝君或许就无法化解危机。</p> <p class="ql-block">在社会与文明发展层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协同共进、齐头发展。“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经济的繁荣昌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便是“有之以为利”;但与此同时,唯有不断创新文化、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才能实现真正的昌盛,此乃“无之以为用”。例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固然重要,但必须要有配套的伦理规范来进行引导和约束;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诚信文化的有力支撑;国际关系的和谐稳定需要以文明互鉴的包容态度为基石 。正如古人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物质如同“器”,是具体的存在,而精神则为“道”,是抽象的指引,二者缺一不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国学大师单惠梅</span></p> <p class="ql-block">单大师还大声呼吁,学习与传承中华文化,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更要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到整个社会的治理;从生态环境的保护,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有无相生”的智慧都能够为我们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时,人类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自然资源(“有”)的有限性,同时唤醒内心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无”);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冲突不断的当下,我们既要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有”),也要大力弘扬“天下大同”的普世价值(“无”) 。就像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相互转化,我们只有深刻领悟“有无相生”的真谛,并将其切实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人类文明才能够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p> <p class="ql-block">单惠梅大师对《道德经》"有无相生"的智慧解读,恰似一柄穿透时空的思想之剑,将千年哲思淬炼为照亮当代精神荒原的文明火炬。文章以"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为经纬,精妙编织出贯穿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与文明演进的本质规律——既需在物质浪潮中破浪前行,构筑坚实的现实根基;更要在精神星空下守望初心,秉持大道至简的哲学智慧,如此方能实现身心的动态平衡与文明的永续发展。这一解读的教育价值在于:无论是个体修身的知行合一,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构建,都离不开对"实"的积累与"虚"的升华的精妙平衡,从而让东方古老智慧在当代实践中重焕生机,成为引领人类穿越虚实迷雾、迈向永续繁荣的精神灯塔。</p> <p class="ql-block">单惠梅大师的阐释,在"圣贤教育培养高才读书会群"中点燃了传统文化传承的燎原星火。这簇文化薪火,正以燎原之势向更广阔的领域蔓延,让世界得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魅力与永恒价值。正如汤恩比博士所预言,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破解全球难题的关键密钥,而我们此刻正站在这场伟大文化传承事业的历史性起点,肩负着让东方智慧照亮人类未来的神圣使命。</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6月3日(星期二)</p> <p class="ql-block">作品创作地点:中国广州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