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对模拟战争双方的象棋艺术而言,当然也不例外,区分敌我乃第一要务。</p><p class="ql-block"> 国际象棋双方的区分,是利用颜色和造型。各国象棋也大抵如此,不过在造型上体现不同的地域、民族特色。我国利用汉字书写子力,文化底蕴深厚,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 中国象棋使用汉字书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大大简化造型棋子的复杂制造过程,促进了汉字的普及对于象棋的传播功不可没。它的子力功能区分利用汉字的字义,使“三十二子者,一一具变态”(刘克庄诗句)之态一目了然。同时汉字的特色也为日后象棋深度区分和多种艺术风格表达打开了广阔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变体问题本质上是深度区分双方,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分享几点感想,都是一家之言。</p> <p class="ql-block"> 象棋书写变体自元代发端,之后历代不绝。下边清中期象棋是笔者2009年从保利拍买得之。</p><p class="ql-block"> 翻检当时图录(LOT1760)说明摘录:“胎体细腻,白釉莹润,棋面以红、黑二彩书以隶书体,二色对比鲜明,并描以金彩。棋子光滑圆润,手感极佳,而掂之有厚重感”。</p><p class="ql-block"> 可见18世纪象棋变体的情形,是笔者心目中理想变体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变体问题也是一种复杂历史文化现象,由于象棋艺术与社会生活广泛的交集,它有时就会产生时代洪流带来的变体。下图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一张象棋变体说明书。它打着象棋改革的旗号,士变“卫”外反而取消了其他变体。它的思想意识就是,一切以“颜色”区分,红色似乎就是革命的代表,黑红界限分明,“卫”字则强调“忠诚”是唯一标准。这显然反映了那个动荡时期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态。</p><p class="ql-block"> 又比如受到我国象棋影响,日本将棋也采用汉字书写,但是没有变体没有颜色区分双方,而是利用棋子五角的头部尖角的方向区分双方,有同一斗争方向就是战友,反之就是敌人。这当然是这种形制形成时期社会思想意识的反映,富有时代、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 上面的变体说明书一同购入的象棋实物。</p> <p class="ql-block"> 当然变体问题本质上是要解决区分行棋双方的技术问题。笔者有文章谈到变体是从元代开始的,实际上估计在宋代象棋走进民间时这个问题就开始困扰着下棋人了。宋徽宗《宣和宫词》“夜静绮窗辉绛蜡”,宋杨泽民《咏棋》词“棋具对著明窗近”。都是描写利于双方区分的明亮环境。与国际象棋比较我国扁平的棋子确实有颜色易于磨损的问题,深度区分的手段是必要的。</p><p class="ql-block"> 不难想象,在象棋定型后千年之间,象棋变体的出现和流行,背后一定存在着历史文化、技术的原因,不过大多精彩的细节我们尚不知晓。</p><p class="ql-block"> 下图象棋是笔者藏品,出品约在清末民国,与第一副象棋出品时间大约相差200年,然变体写法几乎相同。字体淡雅清新,变化节制有度。这也是笔者推荐的最美变体书写范例。</p> <p class="ql-block"> 偶然查看百度对于区分的释义,它还当“处理”和“处置”讲,并引征了《中国法制史》如下一段话。</p><p class="ql-block"> “区分”是礼在仪式之外最主要的功能,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行为规则之一,具有“法”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既然具有“法”的意味,那就不能等闲视之。</p><p class="ql-block"> (张超英2025年端午节后于北京)</p>